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2731100000112

第112章 嫡系杂牌远征能将(1)

——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又名辉珊,二级陆军上将,1897年2月16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城东郊杨村一个平民家庭。他从孙中山先生的一个卫兵,发迹为国民党“五虎将”之一,曾任第1、2战区司令和中国远征军司令等职。在抗日战争中,朱德总司令称颂他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他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被视为“嫡系中的杂牌”,几次被蒋罢官又起用。1955年,他回到北京。毛泽东赞誉其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毛泽东评点卫立煌】

卫俊如先生:三月十六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摘自赵荣生编的《回忆卫立煌先生》第374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解放二十多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对我们党进行的批评和监督,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就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对这样一些人的积极性都应该调动。

——摘自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第83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出版。

【卫立煌小传】

卫立煌,字俊如,生于1897年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城东郊卫杨村人。1905年,合肥地方瘟疫流行,卫立煌的父亲和二哥二嫂相继病故,家中一贫如洗。尽管家境衰败,卫立煌的母亲还是求人说情,让卫立煌上了几年私塾。1912年初,卫立煌的大哥立炯,被柏文蔚任命为和县军事学习班主任。15岁的卫立煌得知后,剪掉辫子,跑到和县,恳求参加军事训练。因他年少且营养不良,又有皮肤病,大哥便先给他增加营养,使他健壮起来,并教他新文化知识和基本军事知识。“二次革命”时,卫立煌随大哥参加坚守和州的战斗。和州失守后,他回到家乡合肥。当地有一个“地头蛇”,自恃学得了一些武术,横行乡里要吃要喝。一日,卫立煌从外面回来,一见“地头蛇”这种作威作福的样子,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拳击在“地头蛇”的后脑勺上,“地头蛇”见是卫立煌,哪肯罢休,左手一把揪住卫立煌的衣领,右手向卫立煌猛击,两人一来一往打了起来,少时,卫立煌用从军事学习班学来的擒拿术,将“地头蛇”制服。

1914秋,卫立煌只身来到武汉,适逢湖南的军队在武汉招兵,便报名进了学兵营。在学兵营里,卫立煌受到极严格的军事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基本知识,为他日后军事上的建树奠定了基础。1916年,卫立煌来到广州,投入粤军,被人推荐到孙中山卫队当兵。一次,他跟随孙中山先生公干回府,坐骑脱缰狂奔,他被摔下马来,口吐鲜血,身负重伤。孙中山先生劝他回乡养病,并厚赠其川资。卫立煌回到家,卫家人寻单方给卫治病,病未痊愈,卫立煌便急忙赶赴广州。孙中山召见卫立煌很是高兴,升他为警卫团排长。这一时期,他跟随孙中山左右,自称这段时间为自己一生中的“黄金岁月”。1918年,卫立煌在许崇智部下任排长。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他收拢百人,乘乱直捣敌指挥部,反败为胜。战后,他被晋升为连长,不久又因战功,他被上级赏识,提升为营长。此时,他年仅22岁,众人皆称其为“小营长”。他为装老成,特意蓄起一撮小胡须,历时三十载。1921年6月,陈炯明叛变。在从江西瑞金到福建的大迂回途中,卫立煌用巧计困守阵地,不放一枪,使敌军不摸底细,惟恐中计而离去,顺利完成守备任务,他因此被升为团长。

1926年7月,卫立煌率军参加北伐,任东路军第14师副师长,北伐途中,东路军14师与北洋军阀孙传芳主力不断发生战斗。当部队行至粤闽交界之松口时,他指挥所部与孙传芳部激战六昼夜,终获胜利。此役获胜后,卫立煌升为第14师师长。次年3月东路军光复南京,又与孙传芳军战于南京之郊——龙潭,大败敌军。龙潭战役奏捷,使南京转危为安,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5军军长。卫立煌只弄了个五军军长,一气之下,跑到上海休假去了。

不久,阎、冯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爆发。中原大战前夕,蒋之精锐部队相继北上,变化无常的石友三突然在浦口倒戈,顿时南京受到严重威胁。蒋介石无计可施,只得命人让卫立煌速返安徽,组织军队保卫南京。此时,卫立煌之妻打算陪他到日本学习一段时间,以避免参与当时的军阀混战。但卫立煌以南京有孙中山先生的陵园应该去保卫为由,说服了妻子,其妻只好抱着婴儿为他送行。卫立煌到安徽后,组建了第45师。该师多是其合肥子弟兵,当时有人形容卫部是“夜晚出门不用问,合肥土话当口令”。卫立煌亲率第45师合肥子弟兵赶到南京,与石友三部激战,石友三部败退,南京之围遂解。

1932年5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国民党军自黄安、新集、七里坪战役失利后,各纵队皆怯于再遭失利,各自寻找理由按兵不动。蒋介石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9月上旬,卫立煌亲率一个师翻山越岭,攀藤而行,前锋到达汤家汇附近,遭红军防守部队的英勇抵抗,卫部感到处境危险。不久汤家汇红军主力转移,卫立煌率军乘虚占领了金寨。当日,蒋介石接到卫立煌的告捷电报后,大喜过望,亲自前去慰问。蒋介石除给卫立煌巨额金钱的奖励之外,还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五个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称“立煌县”。

不久,“福建事变”爆发,蒋介石需要卫立煌这样的人替他打仗,便任命卫立煌为第5路军总指挥,率第14军抵达福州外围。此时,以李济深、蔡廷锴为首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宣布解散。卫立煌即在仙游以南、福泉公路以北的有利地形设伏截击。次年2月底,双方达成了19路军接受改编的协议。此结果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之外,蒋介石欣喜异常,立即表扬了卫立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发生事变。在“西安事变”中,卫立煌随着众人一道被扣。在此期间,周恩来同志把卫立煌当成重点团结对象,对他做了很多工作。卫立煌深感周恩来对国民党将领心理状态的理解,开始意识到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与共产党合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卫部奉命向北平等地进军,在下岭、千君台,与日军第45联队遭遇。另一个师在离丰台38公里处与日军遭遇。从8月9日到9月10日,卫立煌所率各部均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卫立煌早有“支那虎将”之名,至此日军算尝到了他的厉害。

不久,进攻山西的日军遇到晋军的抵抗并在平型关遭到八路军的惨重打击,恼羞成怒,集结了约14万兵力,企图突破晋西北防线,猛攻忻口。阎锡山见日军逼近,急电蒋介石,要求派卫立煌率部到太原。于是,蒋介石便命卫立煌率军火速驰援太原。阎锡山在太原见到卫立煌时,如遇救星。卫立煌在太原还见到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当周恩来向他介绍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坂垣师团之事后,卫立煌立即通知西安办事处,购置上万元的慰问品送给八路军。卫立煌至晋统辖晋北中央军和晋绥军,任务是指挥所部在忻口阻住日军进攻。卫立煌指挥的总兵力达10余万人。卫立煌与阎锡山、朱德司令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以第14集团军主力作为机动力量,以第14军、第9军和第15军为基干,编为左、中、右三路兵团,分别在忻口以北的龙王庙、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布防,阻击日军,进行忻口战役。

10月13日,日军三个师团和特种部队在飞机、战车和重炮掩护下,对忻口发动猛攻。卫立煌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几经激战,南怀化以南的灵山制高点被敌攻占,整个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卫立煌闻讯,立即前往察看,严令李仙洲师实施反击,收复失地。但李仙洲部反击失利,李仙洲重伤而归。此时,卫立煌计算自己的兵力,还有六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旅可以机动,决定用郝梦龄军和陈长捷军进行一次决定性的反击,歼灭坂垣师团,夺回南怀化阵地。但是这次反击遭到敌人的逆袭,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灵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在这场激烈的混战中,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蹦同时殉国,官兵伤亡达数千人。卫立煌闻报非常痛心,决定对敌暂取守势,至此,日军始终未能突破卫部防线。当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曾评价说:“忻口战争是华北抗战中最激烈的战争。卫立煌将军指挥下的全线部队,虽遭受了重大伤亡,但毫未动摇,许多忠勇将士的英勇奋斗,是值得每个同胞永远纪念的。”但在卫立煌准备从左翼向坂垣师团发动攻势的同时,从东面进攻太原的日军已突破娘子关,长驱直入,奔向太原。阎锡山在电话里向卫立煌求援说:“东面守不住啦!咱们的兵力都用上了,你看咋办?”卫立煌告诉他:“守不住东面,一定要守住忻口与太原之间的通道,两片联系起来,棋才能活。”同时卫立煌又考虑到,一旦敌人割断太原与忻口之间的联系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可能。于是11月1日,他命令部队退出忻口阵地,向太原靠拢。

9日,太原失守。卫立煌只好率部至介休、孝义一带筑工事坚守,与敌对峙。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风和日丽,卫立煌带着他第14集团军的两个军长——第14军军长李默庵和第9军军长郭寄娇,从临汾总部来到第18集团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第18集团军总部为卫立煌的到来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1938年2月中旬,卫立煌被任命为第2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境内的全部中央军。16日,卫立煌将总部移驻霍县准备对付敌人新的行动。卫立煌认为,敌人的战略是速战速决,我国军队采用持久战,则是对日军的有效打击手段。中国军队应主动阻击其由北南下的师团,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转入太行、吕梁、中条山脉和敌后。于是,他与阎锡山、朱总司令研究,阻击点选择在临汾北面的韩信岭。2月17日,卫立煌指挥所部在太行山区的韩信岭一带展开,构筑工事,进行了继忻口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卫立煌率部在韩信岭与日军恶战至26日,寸土不让,在韩信岭坚守了10天,卫立煌见战略目的已达到,遂令其主力部队向中条山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