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2731100000015

第15章 元戎勋业光耀千秋(1)

——叶挺

叶挺(1896—1946年),广东省惠阳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期间率领独立团攻坚夺隘,号称“铁军”。大革命失败后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前敌总指挥,不久又领导了广州起义,打响了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领导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皖南事变中被捕。1946年4月8日不幸遭遇空难辞世。毛泽东高度赞扬叶挺的军事指挥才能,并称其“领导抗敌,卓著勋劳”。

【毛泽东评点叶挺】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令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囵圄。迭据该军第一支队长陈毅、参谋长张之逸等电陈皖南事变经过,愤慨之余,殊深轸念。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7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就照他这样说吧,难道开到京、沪、杭三角地区算是“叛变”吗?愚蠢的重庆发言人没有想一想,究竟到那里去叛变谁呢?那里不是日本占领的地方吗?你们为什么不让它到那里去,要在皖南就消灭它呢?啊,是了,替日本帝国主义尽忠的人原来应该如此。于是七个师的聚歼计划出现了,于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发布了,于是叶挺交付审判了。但是我还要说重庆发言人是个蠢猪,他不打自招,向全国人民泄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计划。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76—77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我们今天为什么欢迎叶挺将军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

——摘自《叶挺将军传》第273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叶挺小传】

叶挺原名为洵,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秋长区周田村会水楼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叶承恩,早年曾漂洋过海到马来亚,给当地的种植园主打工。钱虽然没有赚到,但因为他喜好刻苦钻研,由此学到一手种植热带水果的技术。回到故里后,除了佃耕地主的11亩农田,便开始栽培果树。另外,他还经营祖传的中草药铺,农闲时还给别人看风水,尽管如此,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维持。后来,叶挺的两个小妹妹只好被卖给别人做了童养媳。这使幼小的叶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并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富人跟穷人之间存在的差别。

叶挺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4岁上,他一边帮着家里看牛,一边跟着哥哥背诵《诸子格言》。1900年10月,惠州发生了革命党人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叶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便是在听长辈们讲起义英雄的革命故事中度过的。1903年,叶挺进入村里腾云私塾,跟随先生叶友山学习古文。后来,这所私塾由新派人物陈敬如接替,教授学生国文、算术、地理等新学科。在此期间,陈敬如指导叶挺阅读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章炳麟、邹容等人的著述,使叶挺接受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这位陈老师不仅引导叶挺逐渐走上革命道路,两人之间的师生情也非常深厚。叶挺后来改名,便是陈敬如送给他的,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之意,希望学生能“挺身而出,拯救中华”。

1911年春天,15岁的叶挺考入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叶挺原打算从这里学到科学的蚕业知识,但入校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失望至极。学校名义上虽然是教授新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老师们别说是教学生,自己对各种新学科也都是半通不懂。学生也是三教九流,良莠不齐。实际上,这所蚕业学校仍是一所受封建官僚控制的学校,虽然处在辛亥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夜,学校却到处弥漫着一股陈腐、甚至愚昧的封建气息。3月底,孙中山、黄兴发起的广州黄花岗革命起义再次遭到失败,清廷借机疯狂地镇压革命党和所谓乱党嫌疑分子。由于叶挺等进步学生剪掉了辫子,也被捕入狱,不久即被蚕业学校开除学籍。在陈敬如的帮助下,叶挺继而进入惠州府中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的枪声犹如前进的鼓点,激励着广大革命青年奋发向上。叶挺同所有热血男儿一样,心潮澎湃,立志为彻底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12年春,在“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下,叶挺毅然摆脱家庭、婚姻的束缚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第七期。1914年12月,叶挺从陆小毕业,北上武汉,于次年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在这里,叶挺与同学邓演达、李振球、罗梓材结为至交好友。12月,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全国掀起反袁革命斗争。叶挺和同学们积极响应,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和部队作反袁演讲,鼓动革命。此时,各种新思想纷纷出土萌芽,各种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使青年叶挺欣喜不已,同时又感应接不暇,不免陷入迷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多灾多难的祖国,目睹北洋军阀的腐败,叶挺苦苦思索着拯救中国的道路,漫漫长夜,辗转反侧。在这段日子里,叶挺将自己的迷惑以及思考付诸笔端,提出“觉悟是道德的根本”的观点,旁征博引,一气写下洋洋2000字的长信,投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新青年》将这篇充满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热情四溢,饱含哲理的文章全文发表在1917年第二卷第6号期刊上,并加编者按,称赞叶挺“力求觉悟于自身,是正确之思想也,是邻于科学者也”。

1916年底,叶挺结束第二预备学校学业,升入当时中国著名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春,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本决定赴欧留学,后因为没有筹措到留学资金,便按照事先与邓演达的约定,投奔孙中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孙中山创建的粤军攻克福建漳州,已完成援闽任务,正在漳州休整,准备回师广东,再图北伐。叶挺到漳州后,被任命为粤军第1支队少校副官,同年加入国民党。从此,叶挺追随孙中山转战闽粤桂,奔赴于革命疆场,历经讨伐广东桂系军阀莫荣新战争、广东军政府“北伐定桂”的革命洗礼。1922年6月16日,发生陈炯明叛军炮轰总统府事件。叶挺时任警卫团第2营营长,他率部奋勇反击,打退了叛军的五次进攻,掩护孙中山等人安全转移。

两次护法战争均告失败后,孙中山痛定思痛,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后的国民党,在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旗帜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自“五四”运动以来,叶挺通过耳闻和目睹,逐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发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而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怀疑。为了亲自探寻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叶挺向孙中山等人提出去苏联留学的请求。1924年8月底,在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的积极支持下,叶挺带着中共中央机关写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介绍信,赴苏留学,进入中国留学生指定就读的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当时,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叶挺成为第一个留苏的国民党员。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与留苏的中国共产党员朝夕相处,时常共同探讨救国大计。通过学习和交谈,叶挺深刻地认识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彻底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从而使叶挺从心底产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同年12月1日,对于叶挺来说,是他人生追求和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天,中共旅莫支部召开第八次支部大会,接受叶挺为候补党员。介绍人为王若飞、王一飞。这时,国内革命形势随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掀起了强劲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浪潮。随着“五卅”运动的爆发,工农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经过第一次东征和广州平叛斗争,广东作为革命第一线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并积极酝酿新的北伐。为了满足中国国内革命的需要,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决定在苏军的红军学校专设一个中国班,培养中国军事干部优秀人材。次年2月,叶挺同王一飞、聂荣臻等30多名中国留学生转入红军学校中国班系统地学习军事。8月,接共产国际的通知,叶挺等人经海参崴、日本回国,从此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伟业中。

9月,叶挺回到广州。当即与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陈延年、周恩来会面。这时,国民革命政府已经成立。原粤军第1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李济深担任军长,陈可钰为副军长,叶挺被任命为第4军参谋处处长,随军参加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部。11月,中共两广区委决定组建以共产党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4团,叶挺应召从东征前线回到广州担任团长,赴肇庆进行筹建工作。1926年春,第34团脱离第12师建制,归第4军军部直接领导,并改称为第4军独立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独立团辖有三个营和直属队,共2000余人。为了使独立团成为一支刚强有力、无坚不摧的革命军队,叶挺率领干部战士开始了严格的训练。一是改军队惯常的“三操两讲”为“四操三讲”的军事训练,二是加强政治训练。叶挺深知,战场上,取胜的因素除了优良的武器装备和战士的高超技能外,官兵们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尤为重要。

此时,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统治和迫害,一次又一次对中国人民举起罪恶的屠刀。从1925年开始,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相继发生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和“三一八”惨案。同时全国各地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连年征战,互相争斗,割据一方。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决定北伐。目标是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封建反革命势力,最终实现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当时直系军阀吴佩孚拥精兵20余万,自称“讨贼联军总司令”,盘踞湖南、湖北,成为革命军北伐第一站的拦路虎。湖南是直系军阀吴佩孚进攻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基地。5月初,时任湖南省代理省长、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唐生智及其所部被军阀叶开鑫部打败,退出长沙,固守衡阳一带等待广东国民政府增援。此前,叶挺正率领独立团1营、2营、3营在西江地区支援农民运动,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武装斗争,接到入湘援唐紧急命令,立即回师广州,先遣北伐。

临行,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北伐途中,独立团一定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注意团结友军,发动群众,尤其是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最后,周恩来勉励大家:“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独立团在雄壮的口号声中出发了,经韶关,翻越五岭山脉的九峰山,抵达湖南境内,沿途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部队行进到汝城附近,遭遇敌军谢文炳部的阻拦。经过一夜激战,独立团击溃敌人,占领汝城。紧接着,独立团乘胜前进,日夜兼程赶往安仁。这时敌人在攸县长岭一带集结四个团之多的兵力进攻唐生智部,唐生智部不敌,连连向独立团发告急电报求援。6月4日,叶挺率独立团向进占渌田、黄茅埔的敌人发起进攻,夺回两个阵地,并继续追击溃敌,于5日晨攻占攸县县城,一举粉碎敌人占领湖南、切断革命军北伐征途的阴谋。此战役,独立团将士以少胜多,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取得北伐首次大捷。

8月26日,叶挺率领独立团协同友军对汀泗桥守敌发起突然攻击,汀泗桥战役打响。汀泗桥位居武汉南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三面环水,一面绝壁悬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粤汉铁路横穿而过,是通往武汉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吴佩孚的军队据此天险,独霸一方,使湘军赵恒锡部难越雷池一步,得以精心营造自己的直系势力,逐渐虎视全国。如今眼看革命军即将攻关夺隘,吴佩孚连忙调集大军死守汀泗桥。战斗打响后,由于敌人占据高处,挟强势火力疯狂往下扫射,革命军处于仰攻的不利地形,加上洪水泛滥肆虐,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一天下来,革命军伤亡很大,被阻于汀泗河南岸,不但毫无进展,反而几次遇险,被敌人逼近第4军军部。眼看敌人大批援军即将开到,27日凌晨1时,叶挺等主张按原计划全力夺取汀泗桥东南高地,用强火力压迫低洼敌军,掩护独立团和35团从铁路正面进攻。经过一阵激烈冲锋,仍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叶挺当机立断,决定率部绕道攻击敌人侧后,进行迂回包抄。趁着茫茫夜色的掩护,叶挺率独立团主力沿着崎岖山径,赶在拂晓来临之前插入汀泗桥东北古塘角敌后。在其他部队的策应下,对敌攻击战全面展开。守敌被打得措手不及,再也顾不得上司下达的“退却者,杀无赦”的命令,在枪林弹雨中忙着四散逃命,或就地缴械,顿时,当面之敌军土崩瓦解。

8月27日晨,取得汀泗桥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叶挺即率领独立团马不停蹄地追击逃往咸宁的敌军。其时,师长张发奎担心独立团孤军深入受到敌人伏击,便差人送来有三个“+”号的特急信件,命令独立团追击不得超过15华里。叶挺眼见逃敌毫无斗志,若趁敌人立足不稳,进攻咸宁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指挥部队继续挺进。后来战事果然如叶挺所料,独立团将士在六挺重机枪和特别大队的掩护下,沿着没于水中的铁路线,且战且进,于中午11时攻下敌人设在铁路桥头的据点,进而一举攻克咸宁县城,溃敌不支,往贺胜桥逃窜。本来对叶挺不听从命令颇有微词的第4军副军长陈可钰,这时不得不由衷赞扬:叶挺是个军事天才。

吴佩孚不甘心失败,把他亲自带来的一批精兵和搜集起来的汀泗桥败军共4万余人,在贺胜桥地区火速部署防御阵线,妄想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独立团于29日接到进攻命令,趁夜沿铁路向敌猛扑,很快完成中央纵深突破计划,孤军深入敌阵,被敌三面包围。叶挺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全力攻打吴军的印斗山主阵地。在独立团及其他北伐军的强攻下,敌军纷纷溃退,吴佩孚的督战队不知杀了多少人仍制止不住前线的崩溃,在自相残杀中败退武昌,北伐军遂胜利攻占贺胜桥,使吴佩孚的老窝武汉三镇南大门洞开在北伐军面前,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