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2731100000087

第87章 布德绥远播和平(2)

“九一八”事变后,经于右任斡旋,蒋介石同意邓宝珊复出政坛。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准备西迁洛阳,邓宝珊被任命为洛阳的“陪都委员”。2月,国民党中央任命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邓宝珊为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主管军事。当时甘肃地方武装林立,各据一方,就地征敛,再加上兵连祸结,灾害频繁,民生凋敝。到任不久的邓宝珊看见这种惨况,决心不扩一兵一卒,专务安民,并协调与青海马麟的关系,争取和平环境,以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他与邵力子通力合作,整顿省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邵力子也与邓宝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年,邵力子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他与于右任曾大力保荐邓宝珊正式为甘肃省主席,但蒋介石对邓心存疑惧,没有同意。1935年,邓宝珊改任陆军新编第1军军长,所辖仅两个旅,被人们讥称为“新半军”。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邓宝珊受此感召,积极奔走于晋、冀、鲁三省,同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会晤,恳切要求他们同仇敌忾,把枪口掉转过来对抗日本侵略者。随后,邓宝珊又到西安与杨虎城、张学良晤谈此事。当时红军长征经过甘肃境内,邓宝珊对蒋介石堵截红军的命令采取消极、敷衍的态度。红军攻占会宁后,朱绍良曾命令新11旅殊死反攻,他委婉劝说朱绍良放弃了进攻,同意撤退。不久,“西安事变”爆发,邓宝珊坚决赞同张学良、杨虎城的义举。在处境艰难的杨虎城邀请下,邓宝珊前往西安商议善后对策。他寻思蒋介石对杨虎城恨之如骨,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杨虎城进行武力抵抗又不大可能成功,且必然引起内战,于团结抗日不利。经双方磋商,决定由邓宝珊出面,亲自说服蒋介石给杨虎城以“出国考察”的名义。然后,他毅然到南京见蒋介石,他从容地对蒋介石说:“此次西安事变实在是一个非常事件,杨虎城诚然对不起委员长,但委员长素以圣贤之心为心,当按非常办法对待,这样会使中外人士更加敬佩!”随后,他又主动提出东北军、西北军整编问题,陈述了杨虎城的要求。次日,蒋介石邀请邓宝珊吃便饭,并答应让杨虎城出国。6月,邓宝珊在上海将杨虎城、杨明轩、宋绮云等人送上船,才放心地转回兰州。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将驻防甘肃的新1军、第165师和第86师合编成第21军团,任命邓宝珊为军团长,令其率部驻防榆林,在平绥县西侧抗击日军,同时也有让其率部从北面包围陕甘宁边区的意图。本来邓宝珊以为可以为抗日出力,便欣然赴任,谁知蒋介石在半道上将第165师和新10旅分别并给了胡宗南和朱绍良,却改任邓宝珊为晋陕绥边区司令。初到榆林,邓宝珊便与中共达成和平相处的默契。他派兵驻守鱼河堡,叮嘱带队军官“维护陕甘宁边区到榆林这一带公路的安全,保护来往车辆和人员顺利出入!”1941年2月,国民党电令邓宝珊派兵协助陕西保安13团,给其阎家寨子部队“送粮”,意在制造摩擦。邓宝珊看破了这点,复电说:“阎家寨子乃弹丸之地,深入陕甘宁边区150余里,在我无足轻重,派兵送粮,定要与友军起衅,影响国共团结,不如将部队撤出。”遂拒绝执行命令。邓宝珊还多次到延安与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同志会面。1938年5月,邓宝珊参加完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在返回榆林的途中,他故意选择途经延安的路线,想亲眼见识一下共产党领导下延安的新气象。到达延安时天已黑了,邓宝珊不想打扰边区政府,就在一个骡马店住下。毛泽东闻讯后马上指示:“一定要给予邓宝珊一行热情的欢迎和招待。”第二天,毛泽东和肖劲光一大早就来到骡马店,虽然是初次相识,但毛泽东与邓宝珊却像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亲热。毛泽东开玩笑说:“邓司令路过延安,怎么不告诉我们一声,是不是怕我们共产党穷,招待不起你吃饭呀?今天中午,我在交际处请客,请邓先生赏光。”邓宝珊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席间两人谈笑风生,十分投缘。在毛泽东挽留下,邓宝珊在延安整整住了一个星期,从此便与延安建立了密切联系。这些情况很快传到了蒋介石的耳里,对邓宝珊与延安的联系,他不好公开反对,但暗中却对他频频施加压力。1943年初夏,国民党中央电请邓宝珊到重庆开会,并特意指示他要绕道宁夏转往重庆。邓宝珊非常生气地说:“不指定路线倒罢了,指定了,我偏要走延安这条路。”毛泽东得悉情况后,对邓宝珊高度赞扬,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定要大张旗鼓地招待这位朋友。当邓宝珊到达延安时,毛泽东便在杨家岭中共中央礼堂设宴为他洗尘,并请朱德、贺龙、林伯渠、续范亭等十多位党内外著名人士作陪。在延安的那几天里,邓宝珊多次与毛泽东单独会谈,就抗日战争形势交换看法。在谈到胡宗南以大军包围延安时,毛泽东轻蔑地指出,胡宗南不过是挑两筐鸡蛋叫卖而已,我们给他两个石头,就全部砸烂了。毛泽东的话使邓宝珊更加坚定了团结抗日,争取民主建国的信心。当他到达重庆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内反共声浪甚嚣尘上,使他忧心忡忡,在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时,他大胆向蒋介石发出忠告:“我愿把领导拥护成华盛顿,不愿把领导拥护成拿破仑。”蒋介石内心十分震怒,放弃了让邓宝珊当甘肃省主席的打算。同年秋,他返回榆林路经延安时,毛泽东对他此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大加赞扬,邓宝珊还以来宾身份在劳动模范大会上发表讲话,告诉延安的同志:“我是大家的朋友。”续范亭感动不已,赋诗一首赠给老朋友:

三十年来土与尘,欣君五十刃常新。

半生革命总同路,一世交情有几人?

次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给邓宝珊的信中写道:“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邓宝珊读完来信,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他对身边的秘书说道:“毛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也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我为结识他感到骄傲。抗战即将胜利,国共两党应该继续合作下去。”

抗战胜利后的次年2月,邓宝珊回到三原家中,托词“养病”,表示不愿再去榆林,以免卷入内战漩涡。后由于胡宗南再三催促,不得已重返榆林。鉴于榆林的战略地位,胡宗南又调集一个整编旅增驻榆林,并安插许多特务对邓宝珊进行监视和控制。1947年夏天,爱国人士刘绍庭携朱德及续范亭的信来榆林面见邓宝珊,要他当机立断举行起义,他表示“只要有机会,决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这年8月,出于战略需要,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进攻榆林,邓宝珊因还在起义问题上徘徊,只得仓促应战。1948年4月,国民政府召开“伪国大”,非代表的邓宝珊特意到南京了解国民党内人士对时局的看法。他目睹“选举”中的种种丑闻,不禁心灰意冷。当于右任征求他对自己竞选副总统一事的意见时,他泼了一瓢冷水,道:“从现在的情况看,于先生的上策是去香港卖字,中策是继续当监察院长,下策是出马竞选。”从南京回来后,他又托病住在三原老家,以躲避蒋介石的纠缠。这年8月,“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冯钦哉到三原,请他出任副总司令,驻守包头。8月25日,邓宝珊欣然应诺,乘机飞往北平,正式出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职,晋升为上将。但邓宝珊始终觉得蒋介石没有好下场,他坦诚地对傅作义说:“蒋先生挑起的这场内战,我以为注定会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你要注意保存军队,不要被老蒋利用。”

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切断了傅作义的退路。12月,傅作义准备接受人民解放军和平谈判倡议。经马占山建议,傅作义认为邓宝珊和共产党历史关系较深,又有威望,如出任谈判代表,将有利谈判进行,便派飞机将他接到北平。傅作义此时仍很犹豫,担心一旦将军队交出,到时血本无归,自己无法向几十万兄弟交待。邓宝珊告诉他:“抗战时,我在陕北与共产党打过几年交道,他们待人诚恳,重感情,讲信用,一看就知道是一群干大事的人,如果宜生兄认为有必要,我可以出城与共产党再作商谈。”傅作义听后打消了顾虑,全权委托邓宝珊为代表与共产党谈判。与此同时,邓宝珊还与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崔月犁等人秘密接头,表示将尽全力劝傅作义走和平起义之路。1949年1月13日,邓宝珊由“华北剿总”司令部少将周北峰陪同,冒着凛冽寒风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部队谈判。1月15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与邓宝珊、周北峰举行正式谈判,进展顺利,只是在时间上双方互不让步,相持不下。最后,邓宝珊提议由毛泽东决定。15日晚,毛泽东回电:“尊重邓先生的意见。”于是,双方在《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上签了字。毛泽东在复电中表示:“经邓先生达成的协议是可行的,我们对邓先生完全信赖。”1月17日,邓宝珊回北平向傅作义复命。就在此时,蒋介石急派其前军令部长徐永昌飞抵北平,企图以徐和傅、邓的私交扭转局面,煽动傅部与人民解放军一战。但傅作义决心已定,派邓宝珊出面敦促徐永昌离开北平,排除了他的干挠。1月22日,傅作义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起义。31日,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终于回到了人民怀抱。邓宝珊为和平解放北平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广泛赞扬,北平《新民晚报》为此发表了《北平和谈的一把钥匙——邓宝珊将军》一文。北平解放后,毛泽东多次会见邓宝珊,共商建国大计。与此同时,国民党宣布开除邓宝珊的党籍。同年8月,邓宝珊与傅作义前往绥远,协助董其武完成了“九一九”绥远起义。此前,蒋介石又派徐永昌到绥远,企图阻止起义。徐永昌假称有病,赖在包头不走。傅作义和邓宝珊合计了一番,决定由邓宝珊请其吃饭,邓宝珊在席间暗示徐永昌道:“次称兄,听说你病了,气候不好,请注意一点,润之、玉阶先生来电,欢迎你去北平。宜生已让其武给你安排治疗,并请你领导绥远起义,起义后我们一起去北平。”徐永昌感到形势已不可逆转,第二天就离开包头飞往广州。在绥远期间,邓宝珊还为宁夏马鸿宾部队的起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开国大典后,邓宝珊被任命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但他却给毛泽东写信请求不任这个职务。毛泽东颇感意外,在中南海亲自约见他。一见面毛泽东就开玩笑地问:“邓主席,你怎么放着官不去当,而要去学习?我看你要学习是假,对共产党有想法是真。”邓宝珊见毛泽东猜出了自己的心思,便道出了自己的顾虑。原来,邓宝珊与彭德怀两度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而自己要去的地方却是彭德怀主持工作,担心不好开展工作。毛泽东听完大笑起来,就给邓宝珊出了个主意,由他起草一份电报给彭德怀,交给毛泽东发过去。并对他说:“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向我反映,或者找周恩来总理。”两天后,邓宝珊收到彭德怀和习仲勋的复电,热情欢迎邓宝珊回甘肃工作。看完电报,邓宝珊非常高兴,马上乘坐周恩来为他安排的专机前往兰州上任。从1950年担任甘肃省主席到1968年病逝,邓宝珊在这个位置上干了整整18年,深受甘肃各族人民爱戴。

“文革”中,身患疾病的邓宝珊受到红卫兵冲击,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当即把他接到北京。他去世后,周恩来为他据理力争,把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点评】

1960年秋,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主席收到了一份特殊物品:一种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当时甘肃天水一带人赖以生存的东西。手拿这份食物,毛泽东十分难过,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在陕北时见过这东西,非常难吃啊。我们让人民吃苦了。”说完,毛泽东眼圈红了,仰天长叹。这位送东西的人就是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邓宝珊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省委领导人的埋怨与担忧,邓宝珊却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实事求是地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问题,个人的进退荣辱不是什么大事,群众的吃饭问题要紧啊。”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民主人士坦荡的胸襟与高风亮节。

邓宝珊出身行伍,只读过两年私塾,但他少怀壮志,于戎马倥偬中坚持读书学习,希望日后有所作为,报效祖国。他经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品诗论画,纵论国是,切磋心得,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折服,再加上他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处事练达,有勇有谋,所以一直有西北军“儒将”的美誉。

邓宝珊与共产党有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毛泽东、周恩来、贺龙一直是他无话不谈的老朋友。自16岁从军,走马天山戈壁,邓宝珊就一直在追求进步事业。他参加同盟会,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参加“华山聚义”,反对袁世凯独裁。自从1924年与李大钊领导的共产党北方组织合作开始,邓宝珊便受到共产党政治主张的影响,他大胆任用共产党员干部,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组建了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这个国共合作的临时军事机构,对共产党人始终予以积极合作和支持,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四一二”政变后,他仍然不改初衷,同许多共产党人保持友谊,并竭力帮助危难之中的共产党人摆脱困厄。抗日战争时期,他拥护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支持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义举,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战期间,蒋介石多次掀起反共高潮,命令邓宝珊所部封锁边区,不准根据地的人员和物资出入,但均遭到邓宝珊的拒绝。他说:“我们的部队是来打日本军的,怎么能自相残杀?”相反,他命令部队一定要维护陕甘宁边区到榆林一线公路的畅通,保护边区人员往来和车辆顺利出入。为此,邓宝珊不断遭到蒋介石的排斥和冷落。毛泽东却对他念念不忘,引为至交。他在给邓宝珊的信中写道:“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俗话说,近朱者赤,在与共产党人长期交往过程中,邓宝珊的灵魂也不断受到洗礼,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忠实朋友。他与毛泽东的友谊大家都知道,反“右”斗争中,有人曾想将邓宝珊划为“右”派,可是没有人敢把这个报告送给毛泽东,让他逃过了这一劫。

邓宝珊将军爱国、爱民,为人坦荡、正直,他厌恶内战,反对内战,直言不讳地预言蒋介石挑起的内战必将以失败告终。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每遇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总是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就是在1948年底平津战役的重大关头,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傅作义的全权代表,为促进北平和平解放,为保卫北平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古城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北京,回首往事,展望新世纪曙光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和平将军”的功勋,他的名字叫邓宝珊。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