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瑰,后梁猛将。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晋王李存勖率大军南下进攻后梁,军至胡柳陂,与贺瑰率领的梁军展开大战。此战中,晋军猛将周德威父子战死,李存勖临危不惧,乘天色已晚,梁军无心恋战,率军向梁军步兵发起攻击,歼敌3万人。此战后,晋梁两军形成长期对峙局面。毛泽东称“此战必不可少”。
【毛泽东评点胡柳陂之战】
此战必不可少。
——摘自毛泽东读《通鉴纪事本末》卷227《后唐灭梁》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07—3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胡柳陂之战概要】
胡柳陂战役,是晋王李存勖消灭后梁的诸多战役之一。
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晋王李存勖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决心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旨在消灭后梁的战役。
这一年七月,晋王李存勖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后梁。抬眼望去,军队和战马一望无际,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好不威风。“晋”字帅旗在风中翻旋,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年仅33岁的李存勖英姿勃勃,目光炯炯。他骑着一头雪白色的骏马,腰间挎着宝剑,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挥着钢鞭,督促大军前进。
十二月,大军到达胡柳陂(今山东省鄄城西北)此说见贾若瑜等主编的《中国军事史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胡柳陂之战”条。同书第342页,“周德威”条,一说胡柳陂在今河南省濮城西。同书第1002页,“胡柳陂”条,又说胡柳陂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
胡柳陂,又叫黄柳陂,军事地位险要。当李存勖的军队刚刚扎下营寨,就传来消息:梁军大队人马正往这边赶来。
原来,梁末帝听到李存勖率军攻打梁军,他不禁发出一阵冷笑:
“这个存勖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又来送死。诸位将领,谁愿前往,替朕擒拿这只疯狗?”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人。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他叫道:
“末将愿往!”
众人定睛一瞧,原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梁的猛将贺瑰。梁末帝大喜,对贺瑰说:
“好!好!好!朕命你为大将,统率梁军健儿前去杀敌。”
贺瑰应道:
“请圣君放心,末将此次前往,定将李存勖小儿杀个痛快,让他死在我的刀下。”
于是,后梁将领贺瑰率数万人马来到梁军阵前,并不断挑战。
李存勖见状,怒不可遏,下令迎战贺瑰。双方展开激战,骑兵互相冲击,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李存勖率亲兵攻击梁军大营,贺瑰跃马来战。李存勖与贺瑰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这时,晋军战鼓擂得震天响,将士们齐声呐喊,为晋王加油助威。李存勖精神大振,拍马再战。贺瑰气喘吁吁,力不能支,被迫败下阵去,梁军只得后退。
贺瑰不愧是梁军的名将,他指挥梁军避免与李存勖的主力正面对抗,而是转攻晋军侧翼。这一着果然有效,晋军侧翼突然受攻,防不胜防,阵脚大乱。贺瑰冲锋在前,梁军将士个个劲头十足,奋勇杀敌。混战之中,晋军伤亡惨重。
在战斗中,晋军骁将周德威父子面对梁军的疯狂进攻,临危不惧。
周德威是晋阳军事集团的主要将领之一,早年跟随晋王李克用,出生入死,英勇无比,为李克用站稳脚跟,不断地扩充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老晋王死后,周德威又全力扶持年轻的晋王李存勖,死心塌地,堪称一代忠良。三垂冈战役,周德威协助晋王李存勖杀敌数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周德威率领大军攻灭燕政权。他也因此得以升迁,官至蕃汉马步总管、卢龙节度使兼侍中。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也就是胡柳陂战役的前一年,周德威率领晋军大破契丹军队。然后,他马不停蹄,又跟随晋王李存勖,参加了胡柳陂之战。
当梁军准备偷袭时,周德威正与其子在弈棋。他突然觉得拿棋子的右手不听使唤,微微有些颤抖。站立一旁的侍卫见状,说:
“将军劳累过度,身体不适,请卧榻休息。”
周德威摇一摇头,眯起双眼,轻声说道:
“我忽然有某种预感,觉得晋军面临凶兆。”
正在此时,有探马来报:
“将军!大事不好,梁军铺天盖地而来。”
周德威眉头紧锁,他站起身来,拔出宝剑,冲出帐外,大呼:
“晋军儿郎听令!我部受袭,不要慌乱,一切听我指挥。”
但是,梁兵的攻势很是凶猛,晋军的阵营被冲乱。说时迟,那时快,周德威翻身上马,挥剑杀向贺瑰。其子挥舞双刀,紧跟父亲身后,冲向敌阵。只见两片红色的战袍在大风中随意地翻动,仿佛在舞蹈、歌唱、狂欢,而不像是在搏斗、冲锋、杀敌。是的,这不是死亡游戏,这是生命的舞蹈。这个舞蹈,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忠诚之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骨肉之情,表现了向死而生的万丈豪情。
当然,任何舞蹈都有落幕的时刻。周德威父子杀敌无数,他们的战袍被敌人的鲜血染得更红。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杀了多少敌人,终于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向外冲击了多少次,就是出不去。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乱箭穿心而过。
他们的战袍又被自己的鲜血染红,红得像火,红得像梦。
冥冥之中,他们知道,这样可以休息了。这样的舞蹈该停止了,这样的谢幕最精彩,只是没有掌声……
周德威父子双双战死的消息传到晋王耳中,李存勖几乎晕倒在地,多亏身边的将士眼疾手快,将他扶住。
李存勖一咬牙关,狠狠地说:
“不为周将军报仇,我决不班师!”
当即李存勖稳住阵脚,准备再战梁军。
当时,梁军乘周德威战死之机,再次对晋军发起猛烈进攻。由于梁军士气正盛,杀声如雷鸣般从天上滚过,震耳欲聋。晋军将士在阵地上远远望去,感到心惊肉跳。许多将领要求李存勖退兵,说:
“大王!趁现在敌人尚未集结,我军不如收兵还营,然后再战不迟。”
这一畏缩态度当即遭到一员虎将的反对。这员虎将名叫阎宝,是天平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他对李存勖说:
“敌人的骑兵已经进入濮阳,山下只有步兵,现在天色渐晚,他们都想回去,不愿再战。我军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冲锋,一定能够大败敌人。请大王不要犹豫不决,您的霸业之成败,在此一战!”
另一位猛将李嗣昭也站出来,说道:
“大王!阎将军言之有理。敌人虽然来到我军阵前,却没有营垒可据,天色已晚,人心思归。只要我军派出精锐骑兵袭扰之,使之不得安宁,敌人必定会引兵退走,那时再穷追猛打,敌军必败于我军。”
话音刚落,又有一员高大威猛的将领挺身而出,直着嗓子喊叫:
“请大王不要听信那些贪生怕死之辈的胡言乱语。如今,敌人的大将已经离开,骑兵也进入城中,闭门不出。只剩下如此疲劳之众,不堪一击。我军对他们发起进攻,一定会摧枯拉朽。请大王登上山顶,观看末将如何为您破敌!”
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银枪王”王建及。此人使得一手好枪法,枪法贯通《易经》八卦之精髓,变化无穷。所使铁枪,长及丈余,银色枪矛。王建及多次跟随晋王出征,枪挑敌将无数。敌军每每望见“王”字大旗,无不倒吸一口凉气,手脚发软,无心恋战。
李存勖听了这几位将领的肺腑之言,十分感慨地说:
“如果不是众位爱将如此坚定,我恐怕会贻误战机啊!”
于是,李存勖先让李嗣昭、王建及率精锐骑兵袭击梁军。两员大将迅速领兵冲下山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然后,李存勖亲率主力发起总攻。结果,梁军大败,死亡3万人。
晋军虽胜,也损失惨重。胡柳陂之战,真可谓龙虎相争,在军事实力上不分高下。此战之后,梁、晋之间遂形成对峙局面,因为谁都没有力量在短期内展开大规模的决战。这场最后的大战,一直往后推延了五年。史载,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并下达对后梁的总攻击令……
【作者点评】
毛泽东对李存勖其人很感兴趣,也很欣赏,故他很关注李存勖指挥的每一场重要战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毛泽东读过的《通鉴纪事本末》卷227《后唐灭梁》的书页上,看到毛泽东留下的大量批语和墨宝。
对胡柳陂之战,毛泽东十分关注。他读得很认真,读至精彩处,要么掩书沉思,吸一口香烟;要么圈圈点点,尽情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要么奋笔疾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予以深刻的评判。
史书记载,周德威父子战死,梁军对晋军发起进攻,“……日向晡,贺瑰陈于山西,晋兵望之有惧色。诸将以为诸军未尽集,不若敛兵还营,诘朝复战”。毛泽东在一旁划了叉叉,表示反对这种怯懦心态。
当时,天平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阎宝主张进攻梁军,他对李存勖说:
“王彦章骑兵已入濮阳,山下惟步卒,向晚皆有归志。我乘高趣下击之,破之必矣。今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若复引退,必为所乘。诸军未集者,闻梁再克,必不战自溃。凡决胜料敌,惟观情势,情势已得,断在不疑。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力取胜,纵收余众北归,河朔非王有也。”
对阎宝的这番宏论,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并写下“此战必不可少”的批语,表示极为赞赏。
阎宝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把握十分正确,可谓知己知彼。在敌人一方,敌军的名将王彦章不在阵前,精锐的骑兵也不在阵前,只有步兵前来挑战,在军力上逊于晋军。加上天色已晚,敌人的步兵不想夜战,军心思归,这就为晋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晋军一方,晋军孤军深入,加之大将周德威阵亡,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后退,敌人必定乘胜追杀,后果不堪设想。倒不如抓住敌人的各路人马尚未结集之际,以迅猛之势挫败敌人的锐气,然后晋王率主力出击,大破敌人于惊魂未定之时。
事实证明,阎宝的分析是精辟入微的。他提醒晋王李存勖,如果畏缩不前,就此收兵,就不可能封疆拓土,甚至连已有的地盘也可能丧失。“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这八个字,恰如雷霆万钧,使李存勖警醒、振奋、痛下决心。尤其是阎宝所说“凡决胜料敌,惟观情势,情势已得,断在不疑”。这几句话,体现了深刻的军事谋略和果敢的军事作风。毛泽东对此心领神会,表示由衷的钦佩,并写下“此战必不可少”的批语。
从晋王李存勖消灭后梁的全过程看,胡柳陂之战的确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战。
(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