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传说是大军事家孙武(即孙子)的后裔,与庞涓同师于一门,后被庞涓陷害,剜掉膝盖骨,散发装疯,被人救回齐国。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军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之襄陵,即将兵锋直指魏都城大梁,调动庞涓从邯郸撤兵,回救大梁。接着,孙膑使计伏兵于魏军归途之植陵,大败魏军,将庞涓生擒,创造了“围魏救赵”的古代用兵战例。毛泽东称孙膑是“千古高手”。
【毛泽东评点桂陵之战】
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摘自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9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毛泽东读《智囊》卷22《兵智部·制胜》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桂陵之战概要】
“围魏救赵”是概说中国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的著名成语。其典故详见《孙膑兵法·擒庞涓》。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
这个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将领。他年轻时曾与孙膑是同承鬼谷子师门的师兄弟,两人经常一同研习兵法。他的资质不及孙膑,见老师偏爱孙膑,便怀恨在心。庞涓的同学孙膑,则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其名气远大于庞涓。
孙膑是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传说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俗称孙子)的后裔,其生年大致与商鞅、孟子同时。此人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为人忠厚,言谈举止之间有孙武之风范。
后来,庞涓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他嫉恨孙膑的才华,一直想加害于孙膑。一天,庞涓致信孙膑,信上说同窗数载,情同手足,想见一面。孙膑被庞涓诳骗,只身来到魏国。
结果,魏惠王久闻孙膑大名,将其尊为上宾,每日将山珍海味招待他,并与他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事,君臣颇为融洽。日久,庞涓担心魏惠王重用孙膑,便对惠王说:
“我很了解孙膑,此人非等闲之辈,不甘居于人下,且很有心计,恐怕今后会篡夺大王你的权力。加上孙膑为人傲慢,不一定会听从大王的调遣。不如趁他还在魏国,把他打入死牢。”
魏惠王是个贪恋权力的人,听到庞涓如是说,不觉有了不悦之意。他也感到,孙膑平日里与自己的谈话尖锐锋利,毫不避讳,甚至肆意批评魏国的国策。但惠王想到孙膑是庞涓的同学和朋友,便说:
“还是放了他吧,让他走就是了。”
庞涓不同意,说:
“大王,千万不可呀!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那就由你处置好了。”
于是,庞涓以孙膑想篡夺魏国王位为名,把孙膑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紧接着,庞涓又对孙膑实施膑刑。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去掉犯人的膝盖骨。孙膑受刑后,想到庞涓不会就此收手,可能要置自己于死地,便散发装疯。
这时,有一位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听说久闻盛名的孙膑被囚,不禁大吃一惊。这位使者又听说庞涓要继续加害于孙膑,迟早会致他于死地,心中不忍,于是,他赶紧买通狱卒,设计把孙膑从死牢中救出,秘密将孙膑送到齐国。
听说孙膑被人救走,庞涓大怒,挥剑斩了狱卒。
孙膑到了齐国,受到齐国著名将领田忌的厚待,并住在田忌家里。这个田忌,一作田期、田期思。因受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
一天,田忌与齐国五位公子赛马。孙膑在一旁观看,他发现田忌的马力与其他人的马力相差不多,但田忌始终未能获胜,于是,他就对田忌说:
“你只管下大的赌注,我一定让你赢。”
于是,田忌把赌注加到一千金。诸公子都想得到这笔钱,无不答应。
临到比赛之时,孙膑告诉田忌:
“马分为上、中、下三等,用你的最下等的马跟他们最好的马比赛,用你的最好的马跟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跟他们的最下等的马比赛。”
比赛结束,田忌只输了一局,却赢了两局,得到了五千金的赌注。事后,田忌向孙膑致谢,孙膑说:“何足挂齿,这不过是我用了点兵法而已。”
田忌知道孙膑精通兵法,便向齐威王推荐,让孙膑当齐国的军师。齐威王惜才如命,马上同意了。
就在庞涓围攻赵国的次年,即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赵求救于齐。齐威王问计于孙膑,孙膑说可以一战。
当时,齐威王想让孙膑担纲主将。孙膑婉言推辞,说:
“多谢大王的信任和厚爱。我孙膑是受过大刑之人,行动不便,不可以做主将。我向大王举荐一人,此人堪当此任。”
“不知哪位将领如此受你青睐?”
“田忌。”
于是,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前去救助赵国。齐威王让孙膑坐在有帐篷的车子里,暗中帮助田忌指挥战斗,不让魏军和庞涓知道。
根据眼下的形势,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的策略,即抓住要害乘虚而入。
孙膑指出:
“庞涓曾经与我一同学习兵法,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才。对付此人,不可操之过急。我虽然想早日剿灭魏军,使庞涓一败涂地,以解心头之恨,但这场战役事关齐国霸业,更不能草率行事,以图一时之快。行军打仗的秘诀,在于尽量避开敌人兵力最强的部分,坚决打击敌人兵力虚弱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战局上争取主动。现在,为了消灭赵国,魏国的精锐军队都集中在赵国边境,魏国的国内十分空虚,留守之兵都是些老弱病残之人。如果我们引兵直扑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直接打击魏军的薄弱环节,庞涓必定要自动解除邯郸之围,率军回救本国国都。如此,我们不仅可一举解除魏军对赵都邯郸之围,而且能够拖垮魏军,给救援之敌以迎头痛击。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田忌本想直接带兵赶往赵国,去攻打围攻邯郸的魏军。听孙膑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加之田忌素来对孙膑十分恭敬,便连声说:
“甚好!甚好!”
随即,田忌先以部分兵力南下,联合宋国、卫国的军队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达到牵制魏军的目的,并坚定赵国抵抗魏国的决心。
襄陵之战打得十分漂亮,守城魏军频频向庞涓告急,庞涓感到形势有些不妙。
紧接着,田忌又派两都邑大夫率军进攻大梁东面的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平陵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庞涓不敢轻敌,派出精锐军队迎战。结果,齐兵将领临战指挥有误,齐兵大败。
孙膑对田忌说:
“我早就说过,庞涓不是有勇无谋的统帅。平陵之战的教训十分惨重,往后要格外小心。”
庞涓因在平陵击败齐军,得意忘形,越发骄横狂妄。他对手下将领说:
“孙膑不仅身残,连大脑也不如从前灵敏了。他虽然逃离了魏国,却逃不过今日的失败。”
平陵战败后,孙膑、田忌对作战计划作了调整,派精锐之师直趋魏都大梁城郊,以刺激庞涓。
大梁是魏国的都城,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将导致魏国的衰灭。庞涓果然中计,迅速从邯郸撤兵。
为了迷惑敌人,孙膑、田忌故意把队伍分散,以表示齐军兵力不足。实际上,齐军已经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了伏兵。
庞涓率领魏兵走荏丘,渡黄河,匆匆赶往大梁,不料在桂陵遇到齐军的伏兵,被打得措手不及。魏军鞍马劳顿,早已筋疲力尽,齐军却是以逸待劳,锋锐无比,两军交锋,魏军死伤过半。
庞涓在马上左突右冲,就是冲不出去。但见齐军像潮水般涌来,越战越勇,势不可挡。庞涓心头一凉:
“这下可完了。倒不如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待重振旗鼓,来日与孙膑决一死战。”
想到这儿,庞涓便丢下仍在拼杀的部队,与十几名亲信朝一条小路的方向冲杀而去。孙膑眼尖,一眼望见,大叫:
“快堵住庞涓的去路!”
只见一员血气方刚的小将跃马提刀挡住了庞涓的去路。他刀劈了数名魏兵,直奔庞涓。庞涓举刀相迎,怎奈不是小将的对手,自己的坐骑的左膝被这员小将砍断。庞涓滚落马下,被齐军生擒。
桂陵一战,齐军生擒敌军主帅,大获全胜,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绩。
【作者点评】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精通历史的毛泽东自然对此十分熟悉。
毛泽东在读(明)冯梦龙编《智囊》卷22《兵智部·制胜》“孙膑”条时,在边页画了三个大圈,并写下批语:“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从毛泽东的评语看,他十分欣赏孙膑、田忌的用兵之道。赞叹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毛泽东对围魏救赵的战役格外看重,早在1938年写成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他就曾引证过桂陵之战。毛泽东指出:
“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箝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我们注意到,毛泽东的许多杰出的军事著作都是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而写的。如《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等。在领导抗日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时,毛泽东总是善于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战例,讲解对敌斗争的策略和方针,阐述敌我双方的力量变化和我军的战略战术。这种写作方法,给人以深远的历史感和醒目的现实启迪,不空洞,不乏味,因此,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毛泽东是在谈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问题时,重点讲述“围魏救赵”之战法的。他提醒抗日军民,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消灭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及其根据地的目的,常会采取围攻的方法。例如,1938年之前,日军就对五台山地区的抗日武装进行了四五次进攻,每次配置三路、四路以至六七路的兵力,同时有计划地前进,进行合围扫荡。游击战争发展的规模越大,根据地所处的位置越重要,越威胁日军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日本鬼子对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根据地的进攻也会越厉害。
那么,如何粉碎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呢?毛泽东运用他那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深刻指出:
“在敌人数路围攻的情况下,游击战争的方针是打破这种围攻,采取反围攻的形态。在敌数路前进,但每路只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部队,没有后续部队,不能沿途配置兵力、构筑堡垒、修筑汽车路的情况之下,这种围攻是容易打破的。这时,敌是进攻和外线作战,我是防御和内线作战。我之部署应是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之。敌人虽强,经过多次的袭击,也就削弱下来,往往中途撤退,此时游击队又可于追击敌人时继续袭击,再行削弱他。当敌人还没有停止进攻或实行退却之时,总是占据根据地内的县城或市镇,我便应包围这种县城或市镇,断绝其粮食来源和交通联络,等到敌人无法支持向后退走时,我便乘机追击之。一路打破之后,又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这样各个地击破敌之围攻。”
这完全是对“围魏救赵”之法的现代诠释。桂陵之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孙膑、田忌采取了埋伏战的打法。有趣的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怨并未因桂陵之战而结束。在其后的马陵之战中,庞涓再次被孙膑的埋伏战打败。
话说桂陵之战后,庞涓被擒。但庞涓却收买了狱卒,逃回魏国。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问计于孙膑,孙膑认为应该援助,但不要马上出兵。直到第二年韩军连败5仗,魏军也疲惫不堪之际,孙膑才建议齐威王出兵。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奔魏都大梁。结果,魏军被迫撤回对韩国的包围,折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大将,率10万精兵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与齐军交战。孙膑采取“减灶诱敌”之计,使魏军误认为齐军已败走,诱惑庞涓兼程追逐。这时,孙膑早已在地势险要的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设下伏兵。太阳刚刚落山,庞涓追兵赶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国伏兵四起,万箭齐发。结果,魏军大败,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毛泽东十分明确地指出,“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之”。这分明是对庞涓两次受袭而败的精确总结。
毛泽东又说:“敌人虽强,经过多次的袭击,也就削弱下来,往往中途撤退,此时游击队又可于追击敌人时继续袭击,再行削弱他。”
我们知道,“围魏救赵”的战法,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就是在与庞涓决战之前,另有两场战役。一是齐军攻打襄陵,二是齐军攻打平陵,这两场战役极大地削弱了魏军的实力,为桂陵伏击战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军事原则,仍然是战略防御。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武装明显弱于日本侵略者,这就要求我军指挥员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战略防御。在战略防御的过程中,抓住有利战机,主动灵活地消灭敌人。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游击队正是遵循毛泽东的这一战争原则,坚持八年抗战而取得伟大胜利的。
(曾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