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避暑山庄,一部清朝历史。木兰围场、避暑山庄暨外八庙,是清朝兴起骑射习武的记忆,也是清朝强盛民族融合的象征,还是清朝衰落贪逸覆亡的戒碑。
清朝在塞外的宫苑,有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拆开来,写三点:一是木兰围场,二是避暑山庄,三是庄外八庙。以营建时间为序,从木兰围场说起。
一、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今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泡子等。其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41万亩,内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有高等植物81科312属659种,有狍子等兽类11科25种,有鸟类27科88种。御道口景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海拔1230米至1820米,有原始草原70万亩,湿地20万亩,天然次生林50万亩,天然淡水湖21个,泉水47处,河流13条,有植物50科659种,野生动物100多种,山野珍品几十种。红松洼景区,面积7300公顷。该区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红松洼面积11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优美壮观。景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317种,昆虫97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金钱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0种。,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今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与内蒙古草原接壤。早在辽代,这里是辽帝的狩猎之地。后清太祖创建八旗,是以围猎时的牛录为基础:“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于是以牛录额真为官名。”(《满洲实录》卷三)后来不断演变与完善,就成为八旗制度。
木兰围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图为清帝行宫遗址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上了这块“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地方。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帝第二次来到这里,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南北二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周围一千三百余里,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钦定热河志》卷四十五)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清中前期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官兵到木兰围场习武射猎,称为“木兰秋狝”。
为什么选在这里呢?因为:
其区位木兰围场南近京师,北接蒙古,左连喀喇沁,右邻察哈尔,地处漠南蒙古诸部之中。在这里设置围场,皇帝可以就近接见、宴请、封爵、赏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并编班行围。王公大臣也随驾赴围场处理政务,皇帝“驻营莅政,接见臣下,一如宫中”。
其地理有高山、高原、丘陵、森林、草原、峡谷、河流、泡子,林木葱郁,水草丰沛,动物繁多,野鹿成群,其他野兽,不计其数。至今还有兽禽类100多种,包括黑琴鸡、天鹅等珍稀动物,被誉为“万灵萃集,高接上穹,群山分干,众壑朝宗”的灵囿胜地。
其文化这里为八旗将士和皇子皇孙行围习武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当时行围打猎,对于八旗官兵来说,相当于现在的“野营拉练”。
其气候,比东北温暖,比京师凉爽,适宜避暑。
“木兰围场”是什么意思呢?“木兰”是满语Muran的音译,是“哨鹿”的意思;“哨鹿”是打猎时扮鹿人头顶鹿角,身披鹿皮,隐藏在树林里,扛着木制长哨,模仿公鹿鸣叫,引诱求偶母鹿出动,以便围猎;“秋狝”是在秋天进行围猎;“围场”就是合围打猎的场所。“围场”是哨鹿合围打猎的场所。所以,“木兰秋狝(xǐan,猎)”,就是秋天到木兰围场哨鹿围猎。木兰围场共有72个围(猎区)。规定:每次秋狝只选十余围,围场轮番使用,以便动物生息;不过猎,不滥猎,“遇母鹿幼兽一律放生”,设围时留有缺口,方便年轻力壮之兽得以逃生。
围猎怎样进行?大致分为六步:
一是布围。黎明前,先以数百人,分猎围场山林,选定方圆数十里大圈,布下点。
二是撒围。用蒙古一千二百五十人为猎卒,由王公大臣统领,以黄纛(dào,大旗)为中军,分左右两翼,撒成对动物的包围圈。头戴鹿角面具的哨鹿手,隐藏在围内密林深处,吹响木制长哨,发出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
三是合围。围猎之人,渐促渐近,逐渐紧缩,群兽密集,适度范围,形成合围。
四是莅围。御幄为黄幔城,外加黄色网城,结黄绳,高六尺。皇帝入围,佩戴弓矢,策马齐驱,亲莅围所。
五是射猎。皇帝策骑首猎,皇子、皇孙随从,王公大臣、侍卫官兵等随驾;围圈缩到最小,皇帝首射,其他随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如一次乾隆帝射虎,先鸣枪惊虎,诱虎出山洞,虎出之后,咆哮跳跃,瞄准射猎,虎中枪而死。
六是罢围,猎毕,收场,回营,欢宴。一天的行围,像一天的战斗。晚间,点燃千百堆篝火,烧烤猎物,载歌载舞,饮酒欢歌。
《乾隆木兰秋狝图》描绘了清代围猎的壮观情景。
每次围猎,一般要进行二十几天。围猎结束以后,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显然,夏秋季,离开炎热的北京到凉爽的塞外坝上,避暑行围,空气清新,水草丰美,无暑清凉,云山胜地,鹿鸣鸟叫,多么惬意。这既是战斗,又是体育,还是娱乐,更是敦谊,融习武、体育、娱乐、联谊于一体。乐人奏乐唱歌,以伴酒食,并表演诈马(赛马)、什榜(奏乐)、相扑(摔跤)和教駣(táo,套马)等具有蒙古草原文化特色的体育娱乐活动。
木兰兴则清朝盛,木兰废则清朝衰,清人绘《木兰秋狝图》展现了当时的盛况
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4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帝举行“木兰秋狝”共105次。雍正帝做皇子时去过木兰围场,在位13年间,没到过围场,但他在遗嘱里说:“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木兰围场经始者康熙帝,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准备同俄国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亲征噶尔丹在途之外,每年都去木兰围场,共48次,每次在避暑山庄约四个月。康熙帝晚年,曾对近臣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八十五)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康熙帝自幼至老,长于骑射,不断运动。当时没有保护野生动物观念,以多猎为荣。按今人观点,野生动物,应当保护。
现围场还保留着东庙宫、乾隆打虎洞和石刻等文物古迹。
木兰兴则清朝盛,木兰废则清朝衰。道光帝继位后,秋狝之制废止。三年后,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到了晚清,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清帝到木兰围场围猎,要有个落脚点,这就是避暑山庄的由来。
二、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总面积约为564万平方米,是康熙、乾隆二帝苦心经营的皇家离宫别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殿园林。
避暑山庄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选在这里是因为:
一是地理形胜。左接辽沈,右连蒙古,南距京师,北到围场,远近适度,交通便捷;“群山迴合,清流萦绕,形势融结,蔚然深秀”。
二是气候适宜。满洲人进关后,不适应北京盛夏溽暑酷热的气候,要找一个避暑之地,这里水土、风物皆佳,风清气爽,水甘土肥,树草茂密,风景秀丽,适宜帝王养身颐神避喧理政。北国雄奇,江南清幽,南北美景,兼而有之。
三是民族之需。蒙古、维吾尔、藏族王公朝觐,未出痘的王公贵族,在避暑山庄更为合宜。
外八庙以众星捧月之势,环列在避暑山庄外围
四是军政形势。康熙初年,北方相继出现察哈尔蒙古布尔尼叛乱和厄鲁特蒙古噶尔丹东犯,东进的沙俄也屡犯边境。为抵御侵略和推行“绥怀蒙古,以构筑塞上藩屏”的政策,急需于塞外接近蒙古的地方,营造一个清帝北巡视察基地,便于皇帝“理政视事”,利于边疆各民族上层人物朝见清帝,实现清帝“察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雄图大略。
五是骑射传统。避暑山庄南距京师六百里,北达木兰围场四百里,木兰秋狝,骑射习武,是为佳胜。
六是居民稀少。热河地区,人烟稀少,兴建行宫,省去搬迁,不致扰民。
避暑山庄的胜园美景,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山峦区和平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