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克思传
12763900000027

第27章 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最初文献(6)

五、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时,马克思在制定新世界观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就。1845年春,马克思写成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仅仅5页的文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了战斗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等著作,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过少地强调政治,对他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它们把客观外界的事物、现实、感性,只当做单纯的客体形式,作为人类的感觉对象、认识对象,忽视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作用。在它们看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全是通过直观的形式,靠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的结果。它们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的。人们不是消极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也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而不能靠理论自身来检验。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他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我们现在生活在其间的周围的环境,并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类的实践不仅改变着环境,而且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着人类自身。

费尔巴哈把人看做抽象的、孤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这是错误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们的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从来都是社会性的。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与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才能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每个人的活动都不能脱离特定的阶级关系,人们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以往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武装无产阶级去推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后,去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许多思想,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209页。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六、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1845年秋天开始,马克思与恩格斯集中精力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夏秋,费尔巴哈发表文章,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因、库尔曼、皮特曼等出版了《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新世界或人间的精神王国》、《莱茵社会改革年鉴》第1卷等著作;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在《维干德季刊》第3期上发表《路易·费尔巴哈的特点》、《施蒂纳的批判》等文章。这些论著的发表,是马克思改变写作计划的直接动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政治经济学观点,必须首先对以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的先知”为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批判。于是他们从1845年11月起夜以继日地研究材料和写作。从哈尼1846年3月30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工作的紧张情况。哈尼写道:“当我告诉我的妻子说你们两人为创作一个非常哲学化的体系一直工作到清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她声称,这样的体系对她不适用,倘若她在布鲁塞尔,她就在你们的妻子中间发动‘政变’。我的妻子并不是反对组织革命,只是希望按照缩短工作日的体系来进行这件工作。”[1]

虽然工作紧张,但却非常愉快。当他们抓住论敌无知愚蠢、前后矛盾和语无伦次的言论痛加批驳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快意。每天晚上他们在一起工作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使得家里任何一个人都不得入睡。后来恩格斯回忆当时的情形时写道:“我们那时都是大胆的小伙子,海涅的诗篇同我们的散文相比,不过是天真的儿戏而已。”[2]工作进展很快,到1846年4月,这部篇幅达50个印张的巨著已经基本完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分两卷,第1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一系列重要原理。第二、三章分别批判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后者在1844年11月出版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成了重点批判的材料。第2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第一、四、五章,分别批判了泽米希、马特伊、格律因、库尔曼等人的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批判费尔巴哈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研究自然时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研究历史时却不是这样,“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3]。

费尔巴哈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其实他与共产主义者毫无共同之处。他所致力宣传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需要、互相依赖、永远相亲相爱这一套爱的说教。但共产主义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4]。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内容,占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大部分篇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理论家们写了大量著作,讲了许多“震撼世界”的词句,但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虽然宣称自己反对社会压迫和政治压迫,但他们认为只要有消灭社会压迫和政治压迫的思想意识,这些实际存在的压迫就会烟消云散。因此,在他们看来,对反动统治制度不必用革命的斗争加以摧毁,只要进行理论批判就行了。他们所要求的不是改变反动统治的现实,而是改变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5]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是一小撮空谈家,他们力图用削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词句来麻痹无产者的意识,调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小撮德国空谈家是断送不了共产主义运动的”[6],但也不能让他们的谬论广泛流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这个流派的几个影响较大的人物,并对这个流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根源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德国人没有英法两国人所有的那种发达的阶级关系。所以,德国共产主义者只能从他们出身的那个等级的生活条件中攫取自己的体系的基础。因此,唯一存在着的德国共产主义体系是法国思想在受小手工业关系限制的那种世界观范围内的复制,这是十分自然的事。”[7]

《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的先知”为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同时,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作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生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有衣服、食物、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获得。马克思、恩格斯在与费尔巴哈的论战中指出:连续不断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8]。正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既改变自然界,也改造人类自身。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就必然要爆发革命。通过革命,“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9]。由于新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生产关系又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而必然爆发新的社会革命。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

在人类历史上,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曾经经历过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暂时的交往形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为消灭资本主义、用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10]这一思想十分可贵,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还概括地指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没有去描绘未来社会的详情细节,而只是根据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分析,对未来社会作出合乎逻辑的预见。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代之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阶级将要消灭,国家也将消亡;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对立将消灭,劳动将成为自由人的真正自主的活动,每个人的才能和天资将会得到充分的和全面的发展;“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