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12823700000020

第20章 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2)

陕西榆林、宁夏盐池的风沙滩区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该区的优势是土地广阔,光照资源充足,地下水较为丰富,油、气、煤储量大。主要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风沙侵袭,荒漠化威胁,以及在生态脆弱区大规模能源开发引发水土流失加剧等。该工程包括风沙滩区能源开发,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风沙滩区农、林、牧、果、蔬、杂复合经营的生态农业最佳模式建立等6大研究课题;建立5个试验示范区。

5.秦(岭)、祁(连)、昆(仑)、天(山)山区开发与绿色保护科技工程。

在西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及世界的著名山脉秦岭、大巴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六盘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这些山脉,尤其是秦岭,面临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祁连山次之。主要问题是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森林退缩,雪线上升,水土流失加重,以及乱采矿引发的问题。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由它作为屏障的平原地区。因此,“978”计划对山区应予足够重视。该工程设置了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机理、表土保护及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研究、山区林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山区人地关系、人口政策及扶贫途径研究等9个课题,建立3个山区试验示范区。

6.西北旱区大型共性水事活动及生态灌区建设科技工程。

水是限制西北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除针对前述不同地域开展的有关研究外,西北地区还存在一些共性的、大型的或研究薄弱而又在实施“978”计划中必需突破的水事难题。为此,设置了(长)江(黄)河源区自然生态环境水源源动态及防止恶化的对策研究、为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向西北地区跨流域调水最佳方案研究、不同地域建设节水养水型生态灌区研究等10个课题,建立18个试验示范基地。

7.施行草原治理、草业建设,发展畜牧业科技工程。

西北地区有着辽阔的草原,总面积6544万公顷(9.8亿亩),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广大生态区。在这里实施978工程不仅对于发展西北乃至全国畜牧业、草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护生态、实现山川秀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西北的草原遭受着沙漠化、荒漠化、鼠害、过度放牧以及人类乱垦的危害,是实现牧区山川秀美必须排除的重大障碍。本工程包含草原现状调查及生态评价、生态草原牧场建设等8个研究课题,将建立8个试验示范基地。

8.跨省区防护林林系及大型林网建设科技工程。

植树造林在“978”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几乎是上列每项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因大型的林带和林网可能跨省区或占据较大地域或影响其他地域,也涉及保护、更新、综合评价等问题。故在本计划中仍列为一项科技工程,该工程包含未来大型防护林带、林网的布建地域选定与设计,森林环境效应长期观测等6个项目,将建立8个试验示范基地。

9.工农业污染及城乡生活环境共建科技工程。

工业、矿业、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建设不仅污染所在城镇,而且也对农村和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农业的发展,农事活动的加强,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又会直接或间接污染城市,妨碍山川秀美计划的实施。因此本计划着重从城乡共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立题研究。共设不同生态区域城乡建设社会发展不同模式研究、城乡生态环境对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事活动的逆反及其对策研究等6个课题,将建立8个试验示范区。

10.西北地区名特稀贵农牧果蔬药杂产品及其产业化建设科技工程。

西北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种类多,地形地貌复杂,环境多样,从而造就西北盛产品种繁多的名特稀贵农牧果蔬药杂产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急需实现其产品产业化,故作为山川秀美工程的组成部分,对于其中存在的科技问题,列入本计划予以解决。为此,设置了名特农牧果蔬产地产量品质调查与评价、名特野生资源合理开发及其产业研究等5个课题,要求建立13处试验示范基地。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1.加强西北地区各高大山系水源林区的建设,保护与治理、发展并重。

要加大力度,实行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面积;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保护与治理并重,提高林木质量,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区的多种效益,缓解水源林区的严重生态危机。因为,在自然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系统中,遏制森林草原地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西北地区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亦是其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2.合理利用西北地区内部现有的水土资源,保持各流域各绿洲系统的水土平衡。

要有效地保持和维护各流域各绿洲系统内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综合平衡利用,避免因区域内部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水资源的重大重新分配现象。同时,要保持各流域各河流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的综合平衡和有效利用,尽可能多地实现重复利用,避免因各流域各河流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有限水资源的浪费和引起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分配。否则,长期超负荷的水土资源不平衡运行,将首先引起下游终端湖、泉、沼泽、湿地和天然绿洲消失,在水源极不稳定状态下,最终只能放弃经过长期建设的自然和人工灌溉绿洲区域。

3.合理利用地下水,尽可能有效地补给亏空过多的地下水。

要注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平衡问题,合理补给和利用地下水,特别要注意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调节作用。丰水年和闲水期尽量多地补给地下水,以备枯水年和用水期能够较多地开采与利用地下水。盐碱化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合理用水,在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尽可能平衡的基础上,控制调入水量,尽可能多地提取地下水,降低咸水层。各流域各河流的灌溉模式应严格按照“以水定地”、“量水种植”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加强现有井泉灌区建设时,一定要使灌区提引的地下水水量与补给的地下水水量实现基本平衡。

4.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要坚持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放在突出的首要的位置。在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的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由国家无偿提供粮食、苗木和草籽,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针。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决做到坚持自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5.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西北地区的用水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节水以补充多年来亏损较严重的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节水以恢复和保护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地推动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不可盲目地扩张农业生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时首先要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长远的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现有条件下,要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节水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引水、输水、灌水、吸水等过程,建设高效用水和高效产出目标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6.合理利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确定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方向。

要针对西北各绿洲地带的不同特点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后所可能产生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来确定适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和指标。一方面要控制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特别是水环境恶化导致的沙漠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有效治理已发生的沙漠化土地。要确立水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方针政策,建立防护体系,促进环境向恢复生态平衡的方向转化,促使沙漠化逆转。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即顺应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运用经济、技术、市场、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和整体行动,限制人类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做到既要发展经济社会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自然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使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西部地区目前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状况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紧迫的。西部地区必须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和管理,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专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对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公众意识的增强和公众的参与,才能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时代的早日到来和“绿色革命”在西部地区走向自然生态环境与自身绝境前迅速完成。

江****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在谈到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时说:由于千百年来多少次战乱、多少次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自然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西部地区坚持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实现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部将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作:一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的切入点,制订水利建设规划;二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三是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四是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实施必要的跨地区和跨流域调水。

中国科学院计划集中一定的资源,进行西部国土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完善西部环境和生态监测网络,建立若干个示范点(站)。目前,“西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基地”、“西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基地”等项目正在西部地区落户。中科院将投入2.5亿元,统一组织涉及多学科交叉、与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相衔接的重大项目。

解决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能源供应中薪柴消费量30%以上是通过过量采樵获得的,薪柴的过度开发已经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使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解决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的炉灶中直接燃烧,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地贫瘠化严重的问题;解决生态效率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逐年上升,许多农民因此而致贫的问题。作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启动了再生能源西进交流活动。已经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七省区选择了有一定工作基础、地方积极性较高的10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到2000年年底将形成不同类型生态家园的雏形。辽宁、江苏、湖北、江西等省将选派一批再生能源技术骨干和企业人员到西部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市场开发工作。西部地区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将到东部学习、考察,引进技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将大规模推进。

【第三节】西部地区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完成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工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抓紧做好若干重大骨干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与建设一定要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把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结合起来。

2.切实搞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要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以粮换林(草)。这项工作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尊重农民意愿,搞好试点,逐步推行。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再造一个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西南。

3.搞好有利于自身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特色的优势产业。

西部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等条件,着力发展有利于自身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把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新经济思想和行为,应用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4.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要加快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养各级各类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意识与素质。

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要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方面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际上先进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建我国西部地区绿色自然生态环境。

历史给西部地区遗留下来的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要靠西部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的、持续的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再造一个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西南地区,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开发发展,一定能够为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