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19

第19章 欲达己者先达人,善假于物事易成(6)

第二,经常聚会。关键的时候你会得到大千世界的帮手,在茫茫人海之中,既然是同学,说明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办成人生事,同窗之情实属必要!当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愈久弥坚的关系的话,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理想是会有很大好处的。这其中有利的方面,也许是你所未想到的。同学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

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那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厢情愿了。

所以说,只要你有这份情和这份心,真诚地维持着分开以后的同学关系,那么,你的人脉关系就会更加的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更多出几条。

第三,要随时参加同学会,办事儿的时候就有个照应,在现代这个社会中,由于物质的极大刺激,造成许多人目光短浅,特别是在同学关系上,相聚时漠然处之,分开后互不来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直到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同学,那就为时已晚矣!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认识。许多人在与同学分开之后,还经常保持联系,或成立一个组织机构———同学会,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有见地的方法。

一年一小会,十年一大会,大家虽已不再同学,但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系,它说明同学之间的关系已跃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用受时间的限制,也不用受空间所限,只要有常聚聚这种心理,那份关系和那份情将会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做人心眼:

人生最难忘的是同窗岁月,因为那个年代是纯真而又无忧无虑的年代,而更难忘的则是那一张张同窗的面容。即使岁月如轮,转过了多个春秋,但只要能够相遇,那种同窗情便如同枯木逢春般油然而生。

11、认真选择朋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荀子·劝学篇》

《三国演义》中如此描写吕布: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不仅看起来威风凛凛,而且骁勇善战。论功夫,当时无人能及。然而,就是如此一位英雄人物,却被利色所诱。

最初,吕布在荆州刺史丁原手下效力,并把丁原认作义父。董卓专权后,想废除皇帝,另立陈留王,结果遭到丁原的强烈抗议。第二天,丁原率兵前来搦战。双军刚刚交锋,董卓见吕布勇猛,急忙逃走。董卓见吕布是非凡之人,于是想将其纳入麾下。这时,董卓旗下的虎贲中郎将李肃主动请缨,愿意让吕布“拱手来降”,董卓大喜。李肃带着“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和赤兔马前来拜见吕布。见到吕布后,李肃用珠宝及赤兔马轻而易举地为董卓收复了吕布。吕布感慨“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遂杀了义父丁原,取其首级献给董卓。

接着,吕布见董卓对自己如此赏识,下拜道:“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董卓自然乐意,赏赐给吕布一件金甲锦袍,然后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丁原被杀,董卓又添一员虎将,朝中众官无不战战兢兢。为了除掉董卓,先有曹操献刀之计,又有十八路诸侯同讨董卓,但皆以失败告终。司徒王允见董卓日益猖獗,悲愤难忍。这时,他府中的一个名叫貂蝉的歌伎挺身而出,愿意为其分忧。王允先许诺将貂蝉嫁与吕布,再将貂蝉献与吕布,引起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吕布为得到貂蝉,最终杀了董卓。

吕布这样的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不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如果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早晚有一天都会被他给“卖”了。

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地选择,做到宁缺毋滥。其实,值不值得与一个人交往,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出。

荀巨伯不远千里来看望一位病重的朋友,正赶上凶悍的胡贼进犯。友人对荀巨伯说:“我的病情已经恶化,我活不过今天了。这里兵荒马乱,你赶紧离开吧!”荀巨伯正言回答道:“我不远千里来与你相见,你却要让我速速离去。败义而求生,不是我荀巨伯的行风!”胡贼入郡后,见到荀巨伯后问道:“我大军已到,全郡的人已经一走而空。你是哪里人,竟敢独自待在郡中?”荀巨伯镇定自如地说道:“友人患了大病,我不忍抛弃他。请你们不要伤害我的朋友,我愿意替他死。”胡贼相互议论道:“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随后便班军而回,整个郡县得以保全。

像荀巨伯这样的人,便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这种人能够与朋友同甘共苦,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相比之下,华歆这样的人则不可交。

管宁与华歆二人原来是一对好朋友,但最后却分道扬镳了。原因如下:

一次,管宁与华歆一同在菜园里种菜。他们在锄地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模样的物体,管宁视而不见,而华歆却俯身将其拿起来细看,确定不是金子后才将其扔掉。

又一次,他们二人一同坐在席子上看书。这时,窗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呼声。管宁端坐不动,而华歆却扔下书本去外面看热闹。

于是,管宁认为像华歆这样的人不可以作为朋友。他将席子割断,与华歆分席而坐,并从此断绝了朋友关系。

管宁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志不同、道不合,最好不要成为朋友。

郭林宗同样是一位擅长择友的人。

他到了汝南后,经过袁奉高的家时,“车不停轨,鸾不辍轭”,不愿意在他家作片刻停留;到了黄叔度的家时,一住就是两天两夜。有人问他其中的缘故,他回答说:“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交朋友必须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会被朋友的不良行为所影响。

曾国藩所结交的朋友十分广泛,但他所交的多是师友。像刘传莹、唐鉴、穆彰阿等人。曾国藩从这些良师益友的身上得益颇多。因此,曾国藩主张交友贵在专一,交友要交心。

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交友观点: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

在《致澄弟温弟沅弟》中,他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这句话可以看作交友的至理名言。

多个朋友多条路,但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反而会妨害自己事业的发展。

古人最不赞成以利相亲的交友原则,认为仅仅为了利益而结交朋友,势必影响生活的质量和人品。

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显然,孟子交朋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学问,而不是有利可图才和他相交。

司马迁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他有求于你,就会对你体贴入微,多方照顾;如果用不到你了,就会对你不理不睬,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只有知心的朋友才能相知、相亲、相敬,同甘共苦。曾国藩就十分称赞管仲和鲍叔牙这样的朋友。

春秋战国时期,鲍叔牙担任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和管仲是亲密的朋友。齐桓公上台后,任命鲍叔牙为齐国的宰相,鲍叔牙辞谢不受,大力推荐管仲。齐桓公而因重用管仲,从而称霸诸侯。

在鲍叔牙病逝的时候,管仲十分悲痛,泪如雨下。有人不禁问道:“你与鲍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为什么伤心到这种程度?”管仲说:“你有所不知,鲍叔牙是我最崇敬的朋友。我曾与鲍叔牙同去南阳做买卖,南阳的无赖在街上三次羞辱我;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怕死,知道我为了干一番事业才忍辱负重;他曾和我一起向先王提出谏言,先王不听,鲍叔牙认为我生不逢时;鲍叔牙曾与我一起分一笔钱财,我分得的财物比他的多三倍,但他并不认为我贪婪自私,知我家境贫寒。鲍叔牙确实是我的知己和好朋友。我悲哀失去了他,再也找不到如此关系密切的朋友了。”

曾国藩多次讲述管仲和鲍叔牙相交的故事,主张交友贵在专一,要宁缺勿滥,曾国藩经常把这种交友的思想传输给自己的子侄辈。

交友贵多,树敌务少。如果交到贤明的朋友,志同道合,共同促进,那当然越多越好;如果交到志趣低下、见利忘义的朋友,那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自古就有“禽鸟必择木而栖”的古训,良鸟与良木是不可分割相依相存的。

做人心眼:

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摒弃“多多益善”的观念,而应该始终持有一种“宁缺勿滥”的态度。朋友在精而不在多,好的朋友能够升华自己,坏的朋友能够污染自己,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身边有了坏的朋友,好的朋友便不敢与你靠近,因为他们会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他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