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30

第30章 洞察微末,把握细节(5)

曹操知道水军操练被周瑜偷窥后,招来众将商议。他说:“前几天刚刚战败,伤了我军锐气;如今,刚刚操练水军,又被周瑜偷窥。我该用什么计谋来打败吴军呢·”这时,蒋干主动请缨,他说他在幼年时是周瑜的同窗,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去劝降,并能够保证马到成功。曹操大喜,遂派蒋干渡河过江东。

蒋干径直来到周瑜寨中,周瑜大摆筵席招待他。在席上,周瑜对众官说道:“蒋干是我的同窗好友,虽然是从江北来的,但它并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们且莫猜疑。”然后将佩剑交给太史慈,让他监酒,并吩咐道:“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惊愕,不敢提及劝降之事。

席中,周瑜让众官开怀畅饮。他说:“我从领军以来,滴酒不沾。今天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应该一醉方休。”于是,席上觥筹交错,一派欢乐景象。酒至半醉,周瑜拉着蒋干的手走出帐外。他先后带蒋干参观了吴军的雄壮军士和充足粮草,然后装醉对蒋干说道:“当年与你一同求学时,我不曾想过会有今天。”蒋干说道:“凭你的才能,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根本不足为过。”接着,周瑜告诉蒋干“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然后表明自己的心迹:“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说完大笑。蒋干听了周瑜的一席话后,“面如土色”,将劝降的念头彻底打消了。

无论是诸葛亮拒绝兄长,还是周瑜拒绝蒋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先发制人。不过,对待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情况,他们先发制人的方式有些不一样。诸葛亮身在东吴,再加上要拒绝的对象是自己的兄长,所以显得比较平和;而周瑜身在东吴,蒋干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劝降,于是他以气势和军威压住了蒋干,让蒋干不敢提及劝降的事情。

生活中,为了能够摆脱一些无谓的纠缠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个人也要敢于拒绝他人。不过,在拒绝他人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在拒绝他人时,关键要态度和蔼。不要在他人刚开口要求时,就断然拒绝他;不要对他人的请求迅速采取反驳的态度,或流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或者去藐视对方,坚持永不会妥协的态度等,这都是不妥当的方式。应该以和蔼可亲诚恳的态度,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应对。

拒绝对方时,要明确说出事实。要据实言明,不要采取模棱两可的说法,这样会导致对方摸不清你的真正意思,而产生许多误会,这就容易使彼此之间产生一种隔膜,关系越来越淡。

拒绝时,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你有过帮助的人来拜访你,要你帮他做事。为了情面,的确是非常难以拒绝的。不过,只要你能表示出尊重对方的意愿,率直地讲出自己的难处,相信对方也会理解你、谅解你。

拒绝对方,也要给对方留一个退路,留一个台阶下,也就是说要给对方留面子,要能让他自己下梯子。你必须自始至终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当你完全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有了主意时,再来说服对方,就不会使对方难堪了。

有时拒绝不能把话完全说死,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某个异性当面向你表示爱意,如果你不乐意接受其爱,就可用拖延法说“不”。他邀你跳舞,你可以这样回答:“以后吧,有时间我会约你的。”

在拒绝人时,如果自己很有把握可以拒绝对方,只管与对方面对面相坐。如果要拒绝的是一个“难缠”的人,拒绝他时,最好不要和他视线直接接触,选择位置时要以斜、横为佳。

当你知道怎样选择地点来拒绝对方时,你还要注意到时机问题。有时候,拖延一段时间,选择一个好机会,再予以拒绝,会使得原来紧张的局面完全改观,这也是一种拒绝人的技巧。

你需要拒绝人时,不妨用下列方法试一试:

(1)有意推托

如“我转告她一声倒是可以,就是怕她误会了,还是你直接同她说为好”。“这件事由我出面恐怕不会太好吧”。

(2)尽量回避

“哦,是这样呀,我没看清楚”,“我没注意,也不是太清楚”。

(3)故意拖延

“今晚还有事,以后再说吧”。

(4)保持沉默

“嗯,让我再考虑考虑……”

(5)另有选择

“好是好,不过我更喜欢……我想那个会更好。”婉言回绝。“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样做,对你我都没有好处,你仔细想想。”

说起海瑞这个名字,大部分人都会把清官这个两个字与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的确,他是明朝中一位品格刚正、耿直、廉洁的清官,百姓都称他为“海青天”、“活包公”。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反对一切邪恶势力。在海瑞所到之处,贪官均闻风丧胆,百姓欢迎。

海瑞之所以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与他懂得如何巧妙地拒绝一些“小人”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一次,在海瑞严厉地处罚仗势侵夺民田的董其昌时,一些官员来替董其昌解围,对海瑞说:“圣人不做过分的事。”

海瑞却说:“诸公岂不知海瑞非圣人耶!”仅仅一句话,就把说客顶了回去。这句话既巧妙地表达了海瑞秉公执法严办董其昌的决心,又使得说客碰上了软钉子,无言以对,这是在拒绝一些“小人”要求时最好的办法。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些同窗好友,或同志、同事等朋友,相处的日子久了,自然会相互求帮忙。如果我们能办到的话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办,假若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很过分,我们不能办到,不是我们个人力所能及的时候,这就出现了如何拒绝他人的问题。很多人往往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感到很棘手,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拒绝,明知道一些事情办不成,可又怕伤害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而应承下来。那么怎样开口拒绝,才不会伤害对方呢?

这就需要在拒绝时,让对方了解你之所以拒绝的苦衷和歉意,而且说话态度要诚恳,语言要温和。

尽量避免模模糊糊那一类的回答。如我再考虑考虑等,这种讲法或许你自己认为表示拒绝了,可是有所求的一方可能认为对方真的替他想办法,这样一来,反而耽误了对方。所以,拒绝时不要使用语言含糊的字眼。

做人心眼:

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或自己不愿意同意某些事情时,这时候就要学会拒绝。一个不会拒绝的人,只会生活在无穷尽的苦恼与郁闷中。但知道拒绝是不够的,因为不当的拒绝方式常常会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要想能够恰到好处的拒绝别人,要善于运用拒绝技巧。

11、不要忽视小人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

曹操引兵救合淝时,令夏侯渊守汉中定军山隘口,留张郃守蒙头岩等隘口。张郃吃了几次败仗后,收集败兵死守瓦口关。

张飞、魏延二人连日攻打关口,却无济于事。于是,张飞率军撤退二十里地,然后与魏延带了几十人前去探路。途中,他们突然发现几个背着小包的人正沿着山路行走。张飞用马鞭指着这几个人对魏延说:“夺瓦口关,只在这几个百姓身上。”随后,他吩咐几个士兵前去把他们接来。张飞用好话安定他们的心思,然后从他们口中得知: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瓦口关背后。

张飞非常高兴,将着这些百姓带入寨中,分给他们一些酒食,然后让他们带路。结果,瓦口关被顺利攻下。

如果张飞不能够从这些百姓口中得到信息,便不能够绕到张郃背后。要想拿下瓦口关,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然而张飞没有忽视小人物的作用,而是利用他们熟悉当地地理的优势减少了自己攻关的难度。

其实,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在适当的时候,他们甚至能够帮上大忙。

春秋时期,四君子以养门客闻名,其中以孟尝君为最。据说,他府下有三千门客。一次,又有两个人前来投奔,其中一个能钻狗洞、能学狗叫;另一个会学鸡叫。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长。孟尝君还是把他们留下了,当时许多门客都不服气,总觉得这两个人没什么能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觉得丢人,请孟尝君将这二人辞退。孟尝君劝他们说,世无不可用之人,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让他们留下来吧。

没多久,孟尝君奉命出使秦国。鉴于孟尝君的名声,秦昭王想让他留下来做相国。有人劝秦昭王说:“孟尝君是齐国人,又很有本事,如果在秦国做了相国,他不会替秦国谋利的,即便他肯为秦国出力,也一定是先想着齐国然后再考虑秦国。如果是这样,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王听完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让孟尝君当相国的念头,而且把他关起来,并想找机会杀掉他。孟尝君请秦昭王的一个宠姬帮忙说情。这个宠姬说:“我想要孟尝君的白狐狸皮裘。”原来,孟尝君有一件皮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他把这件皮衣送给了秦王,秦王的宠姬只有得到了这件皮衣才肯帮忙,这确实给孟尝君出了一个难题。孟尝君很发愁,托人问遍门客,谁也想不出对策。

正在危难之际,那个能钻狗洞学狗叫的门客说:“我想我可以弄个白狐裘。”于是,夜里他装扮成一条狗,偷偷地混进了秦王宫中储藏东西的地方,将孟尝君原先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皮衣又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这件皮衣献给了那个宠姬。得到白狐裘以后,秦昭王的宠姬果然没有食言,代孟尝君向秦昭王说了许多好话。秦昭王接受了宠姬的建议,把孟尝君放出了大牢。重获自由的孟尝君,立刻更换了证件,隐姓埋名,混出了咸阳城,连夜逃往齐国。

时过不久,秦昭王后悔自己释放了孟尝君,赶紧派人去追。而此时孟尝君早已经逃走了。可是,秦昭王仍不死心,他命人继续寻找孟尝君的下落。

半夜时分,孟尝君已逃到函谷关下,出了函谷关就相对安全了。当他们刚准备出关时,却被侍卫拦截住了。因为秦国有一条规定:鸡鸣以后才准放人通行。孟尝君担心被追兵捉住,心急如焚。这时,那个会学鸡叫的门客捏起嗓子,十分逼真地学着公鸡打鸣,使得附近公鸡也随声附和起来。侍卫听到鸡鸣声,就开关将他们放走了。孟尝君得以顺利脱逃。

在每个人的周围,都相对性地存在着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起到大作用。要想让这些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帮忙,必须要善待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

做人心眼:

人在一生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大人物解决,还有些问题则需要小人物来解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小人物也有他们独特的价值。如果身边有一些小人物,便能够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一些小麻烦。

12、知己知彼,有备而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每战必殆。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一句军事术语,在演义中也多有体现:

其一:

曹操攻打南阳城时,见南阳城“城壕甚阔,水势又深”,难以靠近。于是,他令军士运土填壕、积草作梯,自己骑马绕城观察了三天。然后,他传令军士在西北角堆积柴薪,从那里登城。

贾诩见到曹操在这三天中的所作所为后,摸透了曹操的心思。他对张绣说:“曹操绕城观察了三天,见城东南角砖土又新又旧且鹿角多被毁坏,打算从此处进攻,却在西北角积草,想迷惑我军。”随后,贾诩为张绣献上一计:让城中百姓假扮军士,在西北角虚张声势;再令精兵饱食轻装,然后藏在东南角屋内。一旦曹操乘黑爬城,便可以强烈进攻。

曹操见东南角空虚,说道:“中吾计矣!”于是,白天仍然假装往西北角引兵,晚上却从东南角进攻。如此以来,曹操中计,“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

其二:

袁尚围攻袁谭时,袁谭投降曹操,曹操引兵北上。袁尚本想除掉袁谭后再回冀州,不料曹操很快攻破毛城、邯郸,直逼冀州,他不得不引兵来救。

在这期间,曹操对尚军的举动摸得一清二楚。

起初,曹操静候袁尚回兵。他说:“吾料袁尚必举火为号,令城中接应。吾可分兵击之。”袁尚出了滏水界口后在阳平亭屯军,果然派李孚与城内审配商议,通过举火互通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