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35

第35章 攻心为上,尽显领导艺术(4)

孙权见到庞统后,立即感到不悦。因为庞统脸面黝黑,眉毛浓厚,鼻孔朝天,两腮的胡须比较短,模样非常古怪。但碍于鲁肃推荐,孙权难以直接回绝,于是问庞统:“听说先生学识渊博,不知道先生的学识以什么为主?”庞统回答说:“我在求学问的时候,从不拘泥,可以灵活应变。”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能否与公瑾相比?”庞统笑着回答说:“我学的东西和公瑾有很大的区别。”孙权向来非常喜欢周瑜,容不得他人说他半点坏话,如今庞统竟然轻视他,自然更加不悦,于是婉言回绝了庞统。庞统对孙权比较失望,长叹一声便出去了。庞统出去后,鲁肃问孙权:“不知主公为什么不愿意用此人?”孙权说:“庞统是个狂人,重用他没有什么好处!”鲁肃为其辩解,非但没有说服孙权,反而使得孙权发誓一定不会重用庞统。

鲁肃从室内出来后,问庞统有何打算。当庞统说要投奔曹操时,鲁肃劝他前往荆州投靠刘备,以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庞统听了鲁肃的话,拿着鲁肃的荐书去了荆州。在前往荆州的途中,庞统与诸葛亮相遇。诸葛亮要事在身,不能陪庞统一同去见刘备,于是替他写了一封荐书。

庞统带着两封荐书来到荆州后,求见刘备。刘备听说此人至此,非常高兴,因为他久闻其名。然而与庞统相见后,他与孙权一样,同样对庞统的面貌感到不悦,敷衍道:“先生远道而来,是不是很不容易啊?”庞统没有将荐书呈给刘备,只是答道:“早就听说皇叔求才若渴,乐意招贤纳士,所以特意前来投靠。”刘备以“荆楚稍定,苦无闲职”为由,将庞统安排在距荆州一百三十里地的耒阳县做县官。庞统碍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勉为其难地前往耒阳县任职。

庞统到任后,整天以饮酒为乐,从来不去理会政事。刘备得知后,非常生气,派张飞和孙乾前去视察。张飞和孙乾二人到了耒阳县后,见军民都出门相迎,却不见庞统。从庞统同僚的口中,张孙二人知道了庞统的去处。他们在县衙坐定后,庞统才在随从的扶持下衣衫不整地来到大厅。张飞顿时大怒,厉声斥责庞统。庞统不以为意:“耒阳不过是一个百里小县,些许公事,何须费心?将军稍坐片刻,看我如何处理。”话音刚落,庞统便令公差将三个多月来沉积的公务文案抱上厅堂,随后便开堂审理。不到半日,庞统已将三个多月所有的公事全部办妥,且所办之事,公正严明,毫无偏差,使得县内百姓向他叩首,其虔诚的样子如同拜佛。

张飞的怒气早已消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向庞统表示一定向刘备极力推荐他。此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张飞回朝后,呈上了鲁肃的荐书,并将在耒阳县的所见所闻一一告知刘备。刘备惊奇,拆开荐书后,见鲁肃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刘备看完后,心中不安。此时,诸葛亮正好赶回荆州。寒暄过后,诸葛亮立即询问庞统的情况,并问刘备有没有看到自己写给庞统的荐书。商谈过后,张飞前往耒阳县将庞统请到了荆州。再次见到庞统时,刘备主动向庞统请罪,庞统这才拿出了诸葛亮的荐书。

司马德曾对刘备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都在帐中,更加增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决心。他立即封庞统为副军师,令其与诸葛亮一起讨论方略、训练将士。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为了能够得到有才能的人,在选人过程中最好将容貌放在次要位置。因为,容貌好的人并不一定有才能。

西汉末年,哀帝刘欣贪图享乐,根本无心打理朝政。当时,有一个叫董贤的太子舍人,虽为男儿身,却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宫殿中偶尔看到了他,喜爱之情顿然而生。董贤不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举止中也处处显得柔弱娇气。哀帝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愈来愈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虽然董贤贱为太子舍人,哀帝对他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反而对他宠爱有加。他们二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也正是由于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董贤一家人在当时被加官进爵,荣耀万里。

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远不止如此,“哀帝断袖”的故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据说,一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哀帝和董贤又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准备起身,却发现董贤压住了他的衣袖。看见董贤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将其叫醒。于是,他索性让人拿来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悄悄起身。

然而好景不长,哀帝在25岁的时候驾崩。哀帝驾崩之后,董贤非常伤心。哀帝在世的时候,他只顾着与其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学习到任何本领,以至于不能够料理哀帝的丧事。虽然他对哀帝是一片忠心,却不能够为哀帝做点什么。

除了相貌外,有些领导者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偏见。

秦王政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国势薄弱,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个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吕不韦失势后,郑国作间的事被发觉了,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曾经的威胁,同时又看到那么多来自诸侯国的人,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发下了逐客令。正是在这种氛围里,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动,将诸侯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逐客令”公布后,作为客卿的李斯极力反对,他认为此举纯属荒唐。

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国,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做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要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生的,但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才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个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自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他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而现在他见李斯的谏文,却没有提到吕不韦,消除了他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之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政因为一二个客卿给秦国带来威胁便以偏概全,否定了所有的客卿。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很明显存在着偏见,无论这种偏见是大臣们强加给他的还是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总之他的做法受到了偏见的影响。不过,秦王政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便能够将他的偏见驳得一无是处。

除了秦王政外,汉朝的皇帝也曾出现过用人带有偏见的现象。

汉武帝时,有一位叫颜驷的郎官。这位郎官与众不同,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显然是一位老者。据了解,颜驷在文帝时已经做了郎官,他擅长武艺,然而文帝却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拔。景帝即位后,比较偏爱稳重的老者,颜驷当时年龄尚浅,仍未得到提拔。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又喜欢重用青年,此时颜驷已经老了,同样没有得到提拔。于是,颜驷虽然三朝为官,却没用展现才华的机会。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抱有偏见,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如果在一个企业中,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在社会,比较突出的一种偏见现象是学历。为了能够帮助管理者消除偏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学历无用论》。这本书非常畅销,书中深刻论述了企业该如何用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用人不能以学历取人,因为学历高并不一定能够做出大贡献,学历低并不表示没有任何价值。《学历无用论》并非看不起学历,而是告诉企业管理者不能因学历而取人,以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当然,偏见有很多种,除了秦王政的排斥客卿和汉朝三位皇帝有关年龄的偏见外,还有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偏见。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狡猾或没有德行,于是企业领导者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地方的人,便立即否定掉。

要想做到才尽我用,要想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领导者一定要抛开偏见,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选用人才。

做人心眼:

领导者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被各种杂念误导。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根据个人能力的大小来选择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人才。

9、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

——《礼记》

《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魏延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是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

魏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一鸣惊人,刘备被曹操追杀,携民渡江败走襄阳,此刻的刘备狼狈万分,身边可用之兵不过上千,将仅张飞、赵云而已,后有曹操大军,前有蔡瑁、张允刁难,正处于进无门、退无路的生死存亡时刻。襄阳城下,刘备苦苦哀求守城军士放难民进城,被守城军兵无情拒绝。危急时刻,魏延挺身而出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和数十万百姓,不怕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之辈,在襄阳城下与蔡瑁心腹大将文聘大战,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逃往长沙的下场。

赤壁大战后,刘备派不可一世的关羽攻打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战场之上,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念其是英雄,并没有趁机斩杀。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箭下留情,没有伤害关羽。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通敌,要把黄忠斩首,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于是,拔剑而起,斩了昏聩之辈韩玄,救出黄忠,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城,刘备因此收了两员大将——黄忠和魏延。

岂知,诸葛亮一到,就下令斩首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替魏延求情,总算保住了魏延的性命。魏延归顺刘备后,东挡西杀,为刘备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和才华,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刘备入川时,黄忠领了将令,攻打泠苞、邓贤两个大寨。这时,魏延也站了出来,争着要代替黄忠领兵破敌,并说:“老将军年纪已高,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黄忠自然不服,要与他比试武艺,后来多亏刘备从中调停。随军军师庞统令二人各打一寨才算了事。

战东川时,张鲁派马超兵犯葭萌关,魏延为张飞的副将,担任侦探任务。可是魏延一到关下,就杀败敌兵先锋,不顾自己人少势孤,也不顾自己的任务并不是与对方主力作战,一味向前冲击,要夺主将张飞的头功,结果误将马岱当作马超,中了马岱的诈败计,被他回身一箭,射中左臂,多亏张飞赶到相救。魏延虽然战败,但可以看出魏延面对强敌毫无畏惧,勇猛顽强的精神以及愈挫愈勇,永不气馁的豪气。

刘备争夺汉中的后期,魏延奉命出兵斜谷界口,迎战曹兵。曹操招降魏延,魏延大骂曹操拒绝投降,趁曹操不备,一箭射中曹操。曹操翻身落马,碰掉门牙两个,幸得庞德及时赶来救走曹操。曹军大败,不得不放弃汉中,班师回京。

在刘备的眼里,魏延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刘备称汉中王迁成都时,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一决定非同小可,因为汉中重镇,“当得重将以镇!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了,谁知却委魏延担此重任!当时,“一军尽惊”,人们议论纷纷。为了树立魏延的威望,刘备想出了一个办法:召开群臣大会,刘备当众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非常高兴,魏延的胆识与气魄也令三军折服。

后来诸葛亮率兵破孟获苦战数年,魏延都随军奋战,而且屡屡打硬仗。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派马谡镇守街亭,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但恐二人有失,遂又唤高翔屯兵附近的柳城,也好在关键时刻救应。之后,诸葛亮又思高翔非张合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后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马谡失了街亭败逃后,魏延杀退魏军先锋张邰,驱兵去夺街亭,但终因大势已去才未能成功。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魏国派虎威将军王双任前部大先锋,把守隘口,此人使六十斤大刀,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蜀军数员大将皆丧命其手。诸葛亮命魏延在陈仓道口拒住王双,魏延神勇,刀砍王双于马下。

后来,曹魏的张邰、郭淮等名将,都是被魏延杀死的,要知道这些人是诸葛亮也头痛的人物。到建兴8年(公元231年),魏延升为西征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蜀国在关羽、赵云死后,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魏延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