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37

第37章 攻心为上,尽显领导艺术(6)

狄仁杰义正词严地回答道:“我文才出众,品德高尚,被朝廷选中并加以任用,后来便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今天。”

听完狄仁杰的这番话后,武则天对他说:“你说得自然有道理,不过有些片面。当初朝廷宣你入朝为官,并不是因为朝廷知道你有多大的才能。如果没有娄师德的推荐,朝廷也许不会发现你,你也不会有今天了。”

狄仁杰感到惊奇,很难相信武则天的话。为了让狄仁杰相信,武则天令人找来了数本奏章给他看。狄仁杰发现这些奏章都是娄师德为推荐自己写给武则天的,顿时感到羞愧。他不能原谅自己的忘恩负义,跪地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并没有治他的罪,只希望他以后好好表现。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轻松调解下,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成见便消失了。武则天在他们二人的合力辅佐下,治理朝政得心应手。

做人心眼:

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充分了解下属的能力,就会导致用人不当,要么下属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发挥,要么下属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调节下属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障碍的条件下全心全意工作。为了避免出现这类现象,领导者不仅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而且要善于调节下属间的矛盾,使下属能够才尽其力。

11、不计小怨,以德服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曹操虽然被世人称为奸雄,但他也有以德报怨的时候:

其一:

袁绍起兵讨伐曹操时,陈琳起草了讨曹檄文。在檄文中,他说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陈琳不仅大骂了曹操,而且骂了曹操的祖父曹滕、父亲曹嵩。他说曹滕“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说曹嵩“乞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曹操当时患头风,见了檄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捉住了陈琳。他提起了檄文的事情:“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陈琳却回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然而曹操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留在曹营中做事。

其二: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把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曹军中的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杀之。”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

以德报怨是一种管理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安抚人心,而且还能够化敌为友。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以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为人所怵,但她惜才、爱才之举却为世人所称道。

上官婉儿是李唐时期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后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沦为宫婢。婉儿14岁的时候,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后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亡命天涯。但上官婉儿则被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诗,并且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很快写出:“密叶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是说假的花,足以乱真。”“你是不是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希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事与愿违,婉儿不仅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又参与了政变。执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又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为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决定把婉儿留在她的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武则天不但没有杀婉儿,反而将她留在自己身边,这使婉儿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武则天经常对婉儿进行精心的指导,不断地去感化她、培养她,并重用她。婉儿也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渐渐地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其实,感化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更何况,一个领导者的周围并没有那么多的敌人,只要能够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人,便能够得到人心。

孟尝君在齐国做相国的时候,府上的食客众多。这些食客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上等食客食有鱼肉,出有马车;下等门客粗食饱肚,出门步量。

一次,孟尝君收了一位名叫冯谖的下等门客。冯谖比较特别,他不像其他下等门客那样安分。一天,他在府中靠着门柱边用手指弹着剑身边唱道:“长剑啊,这里食无肉,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满足了他的要求。没过多久,他再次弹剑而歌:“长剑啊,这里出无车,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然而,又没过多久,冯谖又一次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在这里无钱养家,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打听到冯谖家中有一老母后,派人送去了一些钱物。

此后,再也没有人听到冯谖带有抱怨的歌声了。

一次,孟尝君派此人到他的封地收租。临走前,马谖问孟尝君:“主人需要我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没有具体吩咐,让冯谖看着办。

冯谖到了孟尝君的封地后,将佃户们召集起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儿将地契和欠据一并烧掉,并告诉这些佃户,孟尝君有着慈善心肠,决定免了他们的地租和欠款。听了这位门客的一席话,众佃户无不欢天喜地,心中充满了对孟尝君的感激之情。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一些敌对势力乘机追杀他。孟尝君当时身陷险境,无处藏身,幸亏得到他好处的那些佃户将他收留。孟尝君因此逃过一劫。

做人心眼:

宽宏大量是一个人的美德,不仅能够感化与自己有矛盾的人,还能够感化自己的仇人,能够起到化敌为友的作用。如果一个领导者常常能够宽厚对待自己的下属,便能够将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12、保持愉快,活跃气氛

地位高的人只要露出一点点拒绝或冷淡的神情,就会引起大众的仇恨;但他只要还给大众一声亲切的话语或一个微笑,又会立即化解人们对他的仇恨。

——拉布吕耶尔

曹操初见典韦时,就被典韦的勇猛所折服,称之为“古之恶来”,遂命他为帐前都尉。典韦不负曹操所望,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败师淯水后,典韦为保护他而惨死。另外,曹操爱侄曹安民和长子曹昂也先后为保护他而死。

曹操召集众将杀退追兵后,设祭坛祭祀典韦。曹操“亲自哭而奠之”,并对诸将说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将听后,感慨万分。

第二年,曹操再战张绣,又以失败告终。经过淯水时,曹操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大惊,问其原因。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于是再次设祭坛祭奠典韦,他“亲自拈香哭拜”,然后才祭奠其侄子和长子,同时一并祭奠了去年在此地阵亡的军士。

曹操不仅哭了典韦,还哭了郭嘉。

从华容道脱险后,曹操在南郡安歇。为了给曹操解闷,曹仁陪曹操饮酒,当时众谋士都在。曹操端着酒樽,然后仰天大哭。众谋士问道:“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曹操说道:“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曹操继续大哭起来。他边哭边叹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听后,都“默然自惭”。

刘备同样是一个擅长哭的领导。他哭着从隆中接来了诸葛亮,又哭着送走了徐庶。他的哭换来了诸葛亮的尽心尽力,换来了庞统对他的忠贞不二。

在这个时代,苦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不过,作为一个领导,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感化下属。保持愉快心情便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一个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便会自然地将微笑挂在自己的脸上。

托马斯·爱德华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一位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在他取得成功之前,他只是一家公司的教职员,不善言谈、表情呆板、不受大家欢迎。后来,他决定改变自己,于是他经常把开朗的、快乐的微笑放在脸上。

以后的日子里,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爱德华的与众不同了。他每天早上都对他太太微笑。结果正是微笑改变了他的生活,两个月中他在家所得到的幸福比以往一年还要多。

他对每个人都用笑脸相迎,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如此;对大楼门廊里的警卫如此;对清洁人员还是一样的,他在公司对所有的同事微笑,对那些陌生的客户微笑。自然,每个人回报给他的当然也都是微笑。

就这样,以前讨厌他的人也逐渐的改变了观点,与他也拉近了距离,他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现在很棘手的问题,在他这里都能顺利的解决。

爱德华的事例清楚地体现了微笑的重要作用,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

做人心眼: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你向世界微笑时,世界也会向你微笑。”好心情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能够用自己的好心情带来下属的好心情是非常有用的。下属如果在工作中保持一份好心情,就能够运用活跃的思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

——吴兢

孙权杀了关羽后,派诸葛瑾前去刘备处调解纠纷。张昭对孙权说:“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却自信地说道:“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正说话间,有人来报说诸葛瑾已回。孙权顺势反问张昭,张昭“满面羞惭而退”。

孙权手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正是因为他遵循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只有如此,才能够减少对下属的束缚,从而使得下属有发挥能力的充分空间。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讨伐其他国家,魏国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时,乐羊在魏国做臣子。一日,魏文侯决定攻打中山国,要在众大臣中挑选一位大将担此重任。论带兵打仗,在魏国中很难找出能力超过大臣乐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大臣。如果派乐羊前去作战,他难免要与自己的儿子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乐羊是选择父子之情还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难预料。众谋士和大臣议论纷纷,魏文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经过几天的思索后,魏文侯宣布命乐羊为主帅,领军征讨中山国。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二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为了能够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采取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向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以表支持。又过了些时日,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将中山国功克。

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旬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然后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

看到这些奏章后,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没有绝对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众大臣的进谏,既不能破城,又会背上不忠的骂名,难以保身。

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既然任用了某位员工,说明这些员工的哪一方面值得称赞,在公司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身为领导者就应该充分相信员工。如果对他们起了怀疑之心,说明领导者怀疑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领导者产生了怀疑心理,多多少少会对员工产生想法,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公司的领导,主要工作是负责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引导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怀疑员工的能力上,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俗话说:“耳不能双闻而清,目不能双视而清。”一旦分了心,自己原有的工作就不能处理得像以前一样妥当了。这样,员工对你的能力也将会产生怀疑,那时候将如何收场呢?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挑选的人才,把事情交给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相信了他们,就等于尊重了他们,他们定会不遗余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做人心眼: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处事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古代的军事指挥中,同样可以用在现在的人事管理中。疑人不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不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而用人不疑是为了给予被用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能表明领导者对他的信任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