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12896500000068

第68章 屠夫新兵卫

那天,攘夷派的急先锋姊小路结束朝议后连夜回家,来到朔平门外时已接近午夜时分。

走在最前面的是提着灯笼的下仆,之后是公知,再后面,是挂着大刀、名叫金轮男的青侍以及吉村右京。

天色阴沉,四周飘散着嫩叶的清香。不知哪里传来了长尾林鸮的鸣叫。

“时辰不早了,快点走!”

公知催促着。几个人走过朔平门前,刚要转弯,只听到下仆“啊”地惨叫一声,灯笼被砍落在地。围墙的阴影下跳出了三个黑影……公知迅速弯下腰。

“啊!有暴徒!快把大刀给我,大刀!”

公知急忙向后伸出手去。然而,此时被吓坏了的金轮男早已扛着公知的大刀与下仆一起仓皇逃命而去。

“坏了!公知不由叫苦。”

青侍:公卿、贵族家中身居六位的武士。

长尾林鸮俗名猫头鹰。

吉村右京似乎还在同对方对峙。但没有大刀的公知已无法躲避对方凶猛的进攻。他拼命挥动手中的扇子进行抵抗,但扇子一下被刺成两半,刀尖顺势深深地插入了公知的肋部。

“死不瞑目啊!”

一身豪气的公知用尽全身力气空手扑向对方,但由于负伤过重,倒了下去。倒下的同时,他还以惊人的斗志,用力夺下了对方手中的刀。

“这家伙肯定完蛋了。快撤!”

袭击者看到公知倒下,已无暇顾及被夺去的刀了,之后就像风一样消失在夜色之中了。

这一切只发生在几秒钟之内。等吉村右京扶起公知时,他早已成了一个血人。

公知随即被送回家中,结果在天色大亮后因失血过多而亡。

年仅22岁的公知与三条实美并称宫廷之中攘夷派的巨头。他的死对攘夷派而言,损失惨重。

“究竟是何人下此毒手?”

以三条为首的同志们汇聚在公知的枕边,面色凝重地商议着。

少将姊小路公知被暗杀前一个月左右的4月24日,幕府的海军奉行胜麟太郎(海舟)访问了大阪。姊小路还在胜的陪同下乘坐军舰,对神户至由良、加太浦一带进行了巡视。

据说,当时胜麟太郎对他讲述了各国的风情百态,回来后他便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开国论者。

正因为如此,下手人变得扑朔迷离。

当时的京都是以长州为中心的攘夷论者的天下。在此攘夷论者的天下,最为激进的先锋姊小路公知遭暗杀,怀疑的矛头当然首先指向了幕府方面。

不过,如果其倾向开国的传闻属实,那反过来,担心其变节的攘夷志士的嫌疑同样不小。

好在留下了一把被害人舍命夺下的刀子,以此为证据,定要将犯人缉拿归案。鹰司关白特地叫来守护职松平容保,向其下达了死令。

当夜公知夺下的刀落款为“奥和泉守忠重”长3尺3寸,涂有宽约1寸1分左右的欛鲛皮黑漆,皮色柄卷,无目钉孔。其特征为:铁质刀柄的头部凸出雕刻有“藤原”二字,护手内侧刻有“英”外侧刻有“镇守”的字样。

按照这唯一的线索调查下去,不想却有意外发现。

竹屋町鸟丸的刀剑商清助去年曾受萨摩藩一个名叫田中雄平(新兵卫)的人所托,制作了这把刀。

说起田中雄平,人称“萨摩的屠夫新兵卫”是一个残忍的杀手,据说岛田左近和本间精一郎皆死于他之手。但萨摩之人为何又瞄上了姊小路公知,却还是个谜。

“难道是有人欲嫁祸萨摩,故意让姊小路夺了这把刀?”

“不,肯定是萨摩所为。萨摩的真意在于公武合体,因此,他们首先就得除掉攘夷论的急先锋。”

“这么说,萨摩有人对主上倾心于长州心怀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刀的主人已知是萨摩人屠夫新兵卫,会津藩与町奉行所将其暂住地团团包围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其强行带往町奉行所。

当时,他的藏身之地位于东洞院通蛸药师。考虑到对方是臭名昭著的暴徒,抓捕时必遭激烈反抗,因此派了大队人马前往。但当告知是以杀害姊小路的嫌疑犯的罪名前来逮捕他时,对方居然顺从地未作任何反抗。

等候在町奉行所的永井主水正负责调查此事。他命新兵卫交出配刀。

“吾不记得做过此事,因此对受到罪犯待遇表示不服。刀乃武士之魂,请允许我带刀接受调查。”

新兵卫没有交刀之意。

官员们为难了。按习惯,嫌疑犯接受调查时不得带刀,因此打算强行收缴。

这样一来,一直表现得非常温顺的新兵卫脸色一变,拔出了配刀。官员们顿时大惊失色,纷纷向后退却。传说中杀人如麻的杀手屠夫新兵卫拔刀了!众人以为新兵卫就要动手,有人甚至发出了“啊”的惨叫。

但是,新兵卫拔刀并非是为了砍杀官员。

他歪斜着苍白的脸,大声叫道:

“要是你们非要吾交出刀,吾这就交给你们!”

然后猛地将刀插入自己的腹部!这不是普通的剖腹,刀尖一下从腹部贯穿到后背。不过,他知道即便如此,自己也死不了,于是又拔出血刀,对准自己的颈动脉剜了下去!

鲜血飞溅,染红了周围的一切。新兵卫这才摇晃着向前栽倒在地,悲惨地死去了!

这同样是一瞬之间发生的事情。不用说,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辩白。

然而,这样的死超乎寻常。

既然不记得做过此事,又何必选择如此的死法呢?一定是其不愿给本藩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作为一名武士,也不愿因配刀被收缴而丢失颜面。

这么说,一定是萨藩内部有人下令暗杀了姊小路少将。三条实美和他的同志们如此推断,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群情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