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历史领域耐人寻味的永恒话题之一。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些历史伟人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就是这样的伟人。
作为辽朝的末代皇族,耶律大石在王朝湮灭的最后时刻才登上政治舞台。在众人皆醉、浑浑噩噩的大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契丹民族原始的奋进状态和勇敢无畏、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本民族在异地他乡延续了王朝的命脉。耶律大石可谓是契丹民族最后的贵族。契丹这个民族在最后时刻能够产生这样的贵族,可谓不幸中的大幸。
家贫出孝子
一
耶律大石是正儿八经的契丹贵族,而且还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算是辽朝的皇室疏宗。
耶律大石成长的时代是辽朝的末期,距离契丹民族建立辽朝已经将近两百年,距离辽朝的灭亡只有四十年。耶律大石出生于1086年,从小学习契丹文。当时契丹贵族文恬武嬉,整日里溜鹰跑马、贪图享乐。身为皇族成员,耶律大石还能坚持认真学习,就已经很难的了。更难得的是,他通晓汉文,吸收了汉族人的政治和文化智慧。耶律大石还按照汉族的传统,给自己取了一个字“重德”。学习之余,耶律大石没有忘记祖先马上得天下的传统,骑射功夫也没有放松。总之,耶律大石从小就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有志青年。
辽朝天庆五年(1115年),29岁的耶律大石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皇室贵族在同等考试中,与熟读经书的汉族人竞技,竟然考中了。这大大长了契丹人的志气。谁说契丹贵族在百年的安逸中已经腐化堕落了,不是还有一个耶律大石勤奋刻苦,高中进士吗?于是,耶律大石成为了政府树立的榜样和用来证明统治阶级贵族清廉能干的宣传标本。他被擢升为翰林承旨,成为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是一个清要的官职,被契丹人尊称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又被称为“林牙大石”。
可惜耶律大石这个榜样出现的时机不好,就在他成为翰林的第二年,也就是1116年,由辽朝的藩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大军占领了辽朝的东京。政治明星耶律大石被任命为泰州刺史,随着局势发展很快就被调任祥州刺史;四年后,辽朝的上京也被攻陷了,中京告急,同时南方的北宋王朝也起了趁火打劫、占领燕云的念头,辽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耶律大石临危受难,调任辽兴军节度使(卢龙节度使),负责守卫南京道(即幽州、燕京,现在的北京周边地区)。
在辽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年轻的耶律大石被寄予了保家卫国的厚望。
二
辽朝当时的皇帝是天祚帝,但国家的衰亡迹象从辽道宗时就已经开始了。辽道宗晚年,谗巧竞进,契丹皇室骨肉相残,而皇帝本人荒唐嬉戏,百官贪赃枉法,政治暗淡,各藩属部落纷纷反叛,又导致国家年年用兵,岁无宁日。辽道宗晚年竟然昏庸到让要当官的人掷骰子,谁赢了升谁的官的地步。
不知道契丹前辈看到晚辈荒唐无能到这个地步,会作何感想?契丹民族原本是一个奋发有为的民族。“契丹”字面的本意是“镔铁”,契丹人在发展早期也的确坚硬如铁,剽悍勇猛、好战凶狠,所以才能从蒙古高原一隅进军中原,建立显赫王朝。与契丹关系密切的鲜卑、突厥、唐朝等政权都先后烟消云散了,但契丹民族坚持了下来,在战争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四十年后太宗皇帝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让小小的契丹民族发展成了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朝强盛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这个赫赫王朝从11世纪中期就开始衰落了。
辽朝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建立王朝的契丹民族失去了早期的奋进状态和顽强斗志。契丹贵族们不再努力奋斗了,而是坐享其成,日渐腐败。
晋北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应县木塔。这座精巧宏伟的佛教建筑是原本不信佛的契丹人建造的。契丹人仿汉族人的做法建立王朝后,全心全意吸收学习汉朝的政治和文化智慧。契丹贵族不再骑马射箭去谋求军功,而是修庙建塔,满口等级纲常。辽道宗以后到天祚朝,契丹贵族的腐败一朝甚于一朝,信佛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他们崇佛耽乐,不惜国力民赀,造成国势衰弱,民不聊生。如果说契丹贵族们忘却了祖先创业的艰辛,在享乐中荒废了王朝赖以立足的本领,但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也是好事。然而契丹贵族的信佛是虚伪的,掩盖不了他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漠视民生的现实。现实是民怨沸腾,藩属反叛,汉人起义,辽朝的统治已经是四面楚歌了。
辽朝中叶以后的契丹最高统治层不顾社稷危亡,却把有限的国库货财肆意挥霍在佛教上,在境内遍造寺观——他们似乎相信让百姓信佛有利于维持王朝的统治。辽道宗当政时曾一日允许3000余人出家为僧尼,国内有国家供养的僧尼近四十万。辽朝皇宫内殿公开设立了佛坛,为皇帝和后宫作法事用。
香火萦绕和经声四起中,人们似乎忘记了辽朝早先是一个“马逐水草,人仰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的游牧枭雄。
三
辽朝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应对王朝风雨飘扬的做法可以一个词来概括:逃避。
在做了二十年糊涂享乐皇帝后,天祚帝遭遇了最大的挑战。保大二年(1122年),反叛的藩属女真族的军队在一代圣君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对辽朝发起了总攻。女真军队一举攻陷了辽朝的中京大定府,摧毁了契丹主力军队。契丹人和女真人都是崛起东北的少数民族,只是一个处于腐化的末路,而另一个处于生机勃勃的萌芽期。契丹贵族在两百年前,也具有女真贵族那样蓬勃的生机,取得过女真族那样的辉煌战绩。而现在,作为契丹贵族首领的天祚帝接到败报后,仓皇率领五千骑兵离开幽州,一路狂奔,逃入夹山。他面对劲敌人,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逃到一个敌人短期内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再说。
逃跑前,天祚帝下诏命儿子耶律淳为南京留守。
天祚帝根本就没打算返回故土,逃跑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传来。南京在大敌当前、消息隔绝的情况下,陷入了恐慌。
宰相李处温是天祚帝留下的辅助大臣,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奚王萧干(奚人,封为奚国王),谋划拥立耶律淳为新皇帝组织抵抗。当时耶律大石作为镇守幽州一带的节度使,在南京拥立新皇帝的事情必须征得耶律大石的支持。李处温就去打探耶律大石的态度。耶律大石满口答应了。契丹族原本对领袖废立这样的事情,完全没有汉族人那么多的考虑或者说是顾虑。最早的契丹贵族挑选领袖完全看谁更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更符合契丹民族的共同利益。如果将幽州现在的情况报告给契丹的祖先们,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新的皇帝来组织抵抗。耶律大石就保持了早期贵族的本色,也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了李处温的政变计划。他的支持为耶律淳的即位扫清了重大障碍。
第二天,蕃汉百官、诸军将士以及一些“群众代表”来到耶律淳府上,仿照赵匡胤的把戏将黄袍披上了耶律淳的身体。耶律淳成为了新皇帝,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燕云周边六路的文武官员都接受了耶律淳的命令。这时候天祚帝和天锡帝并立,一个在逃亡途中,一个在幽州。前者继续被称为辽朝,后者被称为“北辽”。
辽朝分裂了。
四
耶律大石甘冒王朝分裂的代价,支持耶律淳即位,是完全出自公心。
当时女真大军正在分兵扫荡辽朝的残余势力。幽州附近的军队极其有限,与风头正劲的女真大军完全不成比例。耶律大石认为拥立新的领导人,让辽朝南部的残余势力群龙有首是当前最有效的做法。
真实的局势比耶律大石想得更严重。南方的北宋王朝已经和女真人的金朝建立了“海上之盟”,共同商定南北夹攻辽朝,灭亡契丹民族后平分土地。北宋看到辽朝主力被灭后,也抽调全国的军事力量,趁机攻辽。其中宋军前锋杨可世所部的数千骑兵已经逼近燕京了。守土有责的耶律大石率部迎战宋军前锋。他采取伏击战,很快战胜了这支孤军深入的宋军。小战后,宋朝大军赶到了。这支由汴梁重臣童贯率领的宋军,满载着北宋复仇的渴望和数十年的军需积蓄,对外号称四十万大军,志在必得。耶律大石最多只拼凑了三万辽军与宋军在白沟对峙。战前,宋军给耶律大石发来了劝降书。农耕民族出身的宋军不会理解游牧的契丹民族的品性。耶律大石流览了一眼劝降书,当众撕毁了。他对使者轻轻说:“不用多说,有死而已。”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他只能避开与宋军的正面接战,寄希望于兵出奇招取得险胜。耶律大石的军队少,但是运作灵活,而且骑兵居多。耶律大石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率领一支骑兵从白沟上游涉水渡河,从两面包抄宋军。辽军是哀兵作战,凭借奇兵和奋勇作战打败了宋军。耶律大石乘胜追击,又在雄州大败宋军。宋朝想趁火打劫,以失败告终了。
辽朝的危机并没有就此解除。
这次是后方的耶律淳出现危机了。耶律淳是个懦弱无能的皇子,三个月前让他即位作为抵抗领袖就有点为难他了。即位后,耶律淳时刻担忧天祚帝回幽州夺权,成天忧郁,竟然身体先跨,死掉了。他的妻子萧德妃成为了皇太后,主持军国大事,改元德兴。女主当家,外患依旧,幽州更加人心惶惶了。
最先动摇意志的竟然是宰相李处温!李处温本来是抵抗派的首领,但在耶律淳死后开始暗通童贯,寻找后路。他和童贯约定由他胁持萧德妃,以北京等地投降北宋。李处温文官当久了,显然不擅长搞阴谋诡计,私通童贯的事情很快就暴露了。李处温被处死,北辽的军政大权转到奚王萧干和耶律大石手中。
童贯听说李处温的死讯后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好不容易发展的内线死了,喜的是敌人发生了内讧。北宋再次出兵,下诏征调了二十万大军会师北伐。北辽的涿州守将郭药师的意志也动摇了,开城投降了北宋。宋军占领涿州后很快前进到卢沟河畔。双方对阵,河的对岸是耶律大石和萧干的两万人。两军陆续打了几仗。说实话,北宋王朝也是文恬武嬉,不修军备。宋军战斗力不行,不仅没战胜耶律大石,而且郭药师部还被萧干所部打败了。童贯一有小败就惊慌失措,当天晚上他看到对岸辽营中灯火通明,偶有鼓声,错以为辽军在调动大军反攻,竟然惊慌失措,烧掉营帐弃军而逃。在如此统帅的恶劣带头下,宋军当夜四散奔逃,最后演变成了全军大溃逃。宋军逃跑途中自相残踏,伤亡惨重,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蓄的军需物资都抛弃殆尽,伤着了元气。辽军取得了意外的胜利。
童贯眼看着皇帝交待的任务完成不了了,私下里与北方的女真人联系,“拜托”女真军队“代为收复”幽州地区。金军随即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幽州地区,皇太后萧德妃被近臣裹挟逃离幽州。耶律大石在前方得讯后,赶忙撤军截留皇太后,在松亭关杀死那些佞臣。至此,北辽小朝廷失去了幽州,残余分子也就前途分歧发生了分裂。
萧干力主去奚王府立国。奚王府是他的地盘,是奚族人的地盘。萧干这么做是出于私心的,甚至包含着有取代辽朝的意图。而耶律大石却坚决主张去夹山投天祚帝。他这么做是完全出于公心的。因为幽州地区虽然丧失了,但是辽朝在西北的蒙古高原还有若干残余土地,“前皇帝”天祚帝也还在夹山。耶律大石要率领残军投靠天祚帝,是希望能够在老皇帝的周围收拾败局,力图复国。但萧干也好,耶律大石也好,都是背叛天祚帝拥戴天锡帝的“叛徒”。天祚帝会原谅他们吗?当时就有许多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驸马萧勃迭就悲观地认为:“局势都恶化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有必要去投靠天祚帝吗?”耶律大石毅然将萧勃迭腰斩,并传令军中:“有敢异议者,斩!”在他的坚持下,北辽的余部决定去投靠天祚帝。
萧干没有听从耶律大石的命令,去了奚王府,结果被部下杀死。
耶律大石带着萧德妃,率北辽残军找到了天祚帝。天祚帝果然忌恨着北辽拥立耶律淳的事情,马上下令杀死萧德妃。他还逮捕耶律大石,责问说:“我还在,你怎么敢拥立耶律淳?”耶律大石义正严辞地回答:“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抵抗金军,弃国远逃,致使黎民涂炭。耶律淳和陛下一样都是太祖子孙。我们拥立他总比乞命他族之人强吧?”天祚帝无言以对,只好给耶律大石松绑,并赐予酒食,同时赦免了参与其事的全部人员。耶律大石在幽州危亡时刻,为挽救辽朝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拥立新皇帝抵抗,现在又冲破阻力投奔天祚帝,为的都是抗金复国,大义凛然,天祚帝找不到可以治他罪的地方。
更深层的,在耶律大石的政治观念中,国家社稷是第一位的。国祚传承要高于个人的权位。这是一条契丹民族起家的宝贵传统,可惜已经被遗忘多时了。
五
耶律大石在天祚帝身边的经历记载得有点蹊跷,是一个需要厘清的历史疑点。
据说耶律大石与金军曾经在今河北北部一带作战,兵败被俘,后逃回天祚帝处。耶律大石被俘后有没有投降呢,有着怎样的俘虏生涯呢,又是怎么逃回来的呢?
耶律大石在天祚帝处担任都统,奉命袭击金军,寡不敌众,反而成为了俘虏。据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对耶律大石还非常赏识,为他娶了妻子,希望能够留住这个人为己所用。又传说金军统帅完颜宗望曾经绑着耶律大石,强迫他带路袭击天祚帝在阴山一带的大营。偷袭取得了成功,金军俘获天祚帝之子秦王等宗室多人在内的大量人口,缴获车骑万余乘。天祚帝因为身在应州得以幸免。完颜阿骨打对这次胜利非常高兴,还下诏奖励有功人员。其中对耶律大石是这么说的:“耶律大石虽然不是归降投诚人员,但向导有功。”可能耶律大石不自觉地有过带路偷袭辽朝残余的经历(《金史》的记载比较确定,但可信度值得怀疑),所以耶律大石和契丹之后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仿佛耶律大石在天祚帝身边毫无作为一样。
在金营安了家的耶律大石显然还有一颗激情燃烧的心,不忘复国大业。1123年9月,耶律大石竟然成功了从金营中分化出7000余人,率领这支不小的队伍返回天祚帝的行营。
西行的贵族
一
耶律大石和天祚帝毕竟不是同路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保大四年(1124年),天祚帝在得到大石的军队后,又从阴山室韦漠葛失处补充了兵源,这时候就自信心膨胀起来。之前他是一味逃避金军的兵锋,现在他却积极筹划出兵,收复燕云。只要对局势稍加分析,我们就知道天祚帝的计划是九分冒险加一分想当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