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清王朝可算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清朝的统治时间最长,保持了相当稳定的一个统治时期,还营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尽管我们对清朝后期的历史充满争议,但争议本身恰恰说明这个少数民族对当代的深刻影响。
探究满族成功统治中国二百多年原因的目光要投向王朝初建的道路。
遗甲起兵
一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代。当年金朝建立后,女真人纷纷南迁中原去过好日子。部分落后闭塞的同胞依然留在白山黑水之间。这些人在世外桃源般的白山黑水间自由成长,相互争斗,一直在明朝的时候才重新引起中国历史的注意。
明朝将白山黑水之间的土地统称为满洲。明朝政府对生活其中的女真和其他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分而治之的政策,目的是让他们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而不是敌人。洪武年间,明朝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当时的女真人群龙无首,散居在松花江以东,黑龙江下游以西,濒临日本海,南到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依照分布区域,女真族分为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位置最南,与汉族交流最密切的是建州女真。明朝政府在正统年间专门设立了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任命女真酋长统治建州女真,这就是“建州三卫”。
日后的清王朝就是从建州女真的一个部落发展起来。建州女真有一个叫做野俄朵里的部落,酋长叫做爱新觉罗?孟特穆。孟特穆在明朝初年,依附明朝,担任了明朝的建州卫左都督。野俄朵里力量弱小,遭到北方部族的欺凌,孟特穆也被杀了,部落被迫南迁,辗转来到了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一带定居下来。孟特穆的四世孙觉昌安做了酋长后出任了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使,和明朝的关系不错。觉昌安知道自己的部落人少势弱,就依附亲家、同属于建州女真的王杲部落,不参与部落间的恩怨仇杀,反而常带着部众进入抚顺等汉族地区贸易,用土特产换取麻布、粮食,还能不时领取朝廷犒赏的食盐、布匹什么的。觉昌安的小日子过得那是相当的不错。爱新觉罗家的人丁也很兴旺。觉昌安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的第四子叫做塔克世。塔克世迎娶了喜塔喇?厄墨气,生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取名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小努尔哈赤快乐成长,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二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波折的,不会总是波澜不惊、平稳如直线。
幼年的努尔哈赤遭遇了丧母之痛。额娘去世后,父亲塔克世给他找了一个继母。狠心的继母老是虐待努尔哈赤,不堪忍受的努尔哈赤愤怒地离家出走,离开赫图阿拉,开始在女真各部闯荡生活。当时,他只有十岁。他在白山黑水间挖过人参、运过山货,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压力。早年的艰辛将努尔哈赤磨练成了一个身材魁梧、意志坚强、奋勇争先的少年。
努尔哈赤长大的同时,建州女真不断发生内讧,部落战争不断。强大的明朝利用女真部落战争渔利,不仅不制止还经常挑动各部的争斗。女真各部没有将战争上升到走向统一和崛起的途径的高度,相反在内讧中不断衰落。万历二年(1574年)10月,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攻破建州女真王杲部落的山寨,血洗部落。努尔哈赤几天前刚好来到此地,在战争中成为了俘虏。他拉着胞弟舒尔哈齐一同跪在李成梁的马前,痛哭流涕,乞求一死。李成梁看中了努尔哈赤魁梧的身材,又听说他是都指挥使觉昌安的孙子,就没有杀害努尔哈赤,而是把他作为私人奴役带回了辽东。
所谓将领的私人奴役,其实和奴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努尔哈赤既要在李成梁家给李家人当牛做马干粗活,作战的时候又要作为李成梁的亲兵冲锋陷阵。而且努尔哈赤做的一切得不到任何报偿。即便如此,这段辽东的生存经历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从相对荒蛮的白山黑水来到人烟密集、文化昌盛的辽东,努尔哈赤有充分的机会广泛接触汉人和汉文化。奴役的生活没有让努尔哈赤学会讲流利的汉语和书写汉字的能力,它能够给与这个女真青年的更多的是底层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素养。这一切就已经足够了。
努尔哈赤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文化的营养,尤其是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感兴趣。在这些汉族苦力和奴婢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努尔哈赤熟悉了一个个汉族英雄,比如关羽、张飞和李逵,还学到了汉人们的权术智谋和战略战术。终其一生,努尔哈赤都对《三国演义》钟爱备至,还极力推荐给同胞们学习。这直接导致了满清王朝建立后,满清官府和整个贵族阶层对《三国演义》的推崇,也间接使得关羽在清朝地位上升到“武圣”的高度。
历史上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开国领袖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智慧,但没有第二个人像努尔哈赤一样如此完全彻底地在汉族环境中生活数年之久。这对年轻的努尔哈赤认知世界,日后改造本民族的政治和文化实现不同民族的衔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几年后,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扫地出门,逃回了老家。
努尔哈赤很有可能在李家犯了什么错,甚至可能做了什么犯法的事情,不得不畏罪潜逃。但是满清史学家为了粉饰自己的开国君主,称当时李成梁得到消息说北方帝星升起,到处捕杀日后的“真龙天子”。而努尔哈赤身上恰恰有北斗七星的图案,引起了李成梁的猜忌。努尔哈赤为了自保,连夜逃出了辽东城,李成梁忙派兵追赶。幸好努尔哈赤最后跑近了河边的芦苇荡中隐蔽了起来。追兵不知所措,一时找不到努尔哈赤藏在什么地方。努尔哈赤以为危险已过,加上精疲力竭,就躺在芦苇丛中睡着了。天亮后醒来,努尔哈赤发现身上湿漉漉的,四周的芦苇全被烧成了灰烬。再一看,跟随自己逃跑的一条小黄狗力死在了身边。原来夜里,追兵点燃了芦苇荡,企图烧死睡梦中的努尔哈赤。小黄狗怎么也叫不醒努尔哈赤,就冒险一趟一趟地跑到河里,浸湿全身再跑回来把水洒在努尔哈赤身上。最后,黄狗救了努尔哈赤一命,自己却力竭而死。死里逃生的努尔哈赤对小黄狗满怀感激,立下誓言:“凡我子孙,永远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由此整个清代,满清贵族都不沾狗肉,不穿狗皮。这些传说真假掺杂,可以作为努尔哈赤早年坎坷经历的佐证。
从辽东逃回后,努尔哈赤几乎成为了半个汉族人。
三
回到故乡的努尔哈赤凭着开阔的眼界和出众的才能,很快崭露头角。
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聚拢部落,屡次劫掠明朝边境,要为父亲报仇。李成梁再次统兵进攻,觉昌安和塔克世作为明军向导前去劝降阿台。那边人还在劝降,这边图伦寨主尼堪外兰劝诱李成梁发动了偷袭,放火烧寨,将王杲一族子孙屠杀殆尽。觉昌安被活活烧死,塔克世在乱军中被杀。明军事后解释说是“误杀”。
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痛欲绝。明朝官府把父祖的尸体交给努尔哈赤,还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继承祖业。但努尔哈赤内心的仇恨和伤痛始终难以平复。明军得罪不起,努尔哈赤就归罪尼堪外兰,要求严加惩治。明朝官员非但拒绝,还扶持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尼堪外兰则乘机逼亲族和其他部落归附自己,“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堪外兰”。对于努尔哈赤,尼堪外兰要求小伙子要么归附,要么自己提兵相见。
满怀着家族仇恨和民族耻辱的努尔哈赤暴跳如雷,发誓要与尼堪外兰决一死战。他召集本部落男丁就要出征。但是野俄朵里部原本就是一个小部落,刚刚死了领袖,人心涣散。而尼堪外兰势力旺盛,还得到了明朝支持,这场战争的实力差别过于悬殊。部落居民几乎没有人愿意应征出战。到了出征的那一刻,努尔哈赤身边只有可怜的30人。血气方刚的他紧咬牙关,从家中搜出父祖遗甲13副,率领30名士卒走上了起兵之路。
30人、14副甲胄就是努尔哈赤最初的资本。从明万历十一年以13遗甲副兴师开始,努尔哈赤取图伦,下巴尔达,斩尼堪外兰,败九部联军三万,十年之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落;接着又用了二十六年灭亡哈达,吞并辉发,消灭乌拉,降服叶赫,攻取东海女真。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东到大海,北起嫩江,西至蒙古高原,南至鸭绿江的广阔土地都被努尔哈赤征服了。女真各部也在战火中合而为一。
四
制度建设的早迟好坏是考察一个组织成熟度和前途的试金石。
努尔哈赤在征战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将事业定位为飘忽不定的游牧组织,而不止于东北的割据政权。他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了少年时建立的世界观的整体考量之中,认为现在所做的只是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女真民族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备可靠的政治组织。努尔哈赤适时创造出了八旗制度,适应了女真民族发展的需要。
女真社会中原先就存在部落居民平时耕猎,战时应征为兵的牛录制。努尔哈赤从这个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的政治价值。辽东的生活经历让他觉得汉族人的相对强大,不是体质的强壮或者军事实力的强盛,而在于汉人有一个延续千年的、超级稳定的社会组织,还有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相配合。而女真民族事业的发展,就缺少汉人那样健全的制度。努尔哈赤调动全副政治智慧,决定将牛录制改良并固定化。他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汉语为: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旗)。旗的首领为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黄、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八旗的都统由努尔哈赤任免。因为出任都统的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这些都统又被称为“固山贝勒”。“八旗制度”正是诞生。 这是一个具有军事、政治、经济和民政职能的特有组织,打破了原先部落的框架,把所有的女真人融在了八旗的整体中。在其中,人们原来的地域差异、制度差异、习俗差异,甚至是民族差异都被迅速削平。大家享有平均分配土地和战利品的权利,一起作战耕种。利益的一致性和差异削平的结果是一个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化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族在白山黑水间迅速产生。这就是现代满族的前身。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沿用五百年前金国的国号,建立后金。两年后,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 的讨明檄文,开始与明朝争夺天下。在发表“七大恨”誓师的第二天,努尔哈赤就亲率步骑两万攻打明军,连克抚顺、抚安堡、花包冲、三岔儿堡、鸦鹘关、清河,并击溃明朝援军,又迁都沈阳,进一步靠近中国历史的核心区。
当然,具体领域的政治成就与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相比较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作为高层政治的制度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散落的女真各部用八旗制度凝聚起来是努尔哈赤一生最大的政治成就。
经营关外
一
1626年夏,努尔哈赤在与炮伤斗争多时后逝世。《清史稿》评价这位建国践祚的伟大君主八个字:“天锡智勇,神武绝伦。”
努尔哈赤留给继承人一份相当不错的遗产。且不说强大的八旗铁骑,也不说日渐扩张的疆域,单单女真民族高度的汉化程度就能为日后入主中原扫除许多障碍。女真崛起的过程伴随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与汉族的密切交流中,女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女真人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用度与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挑起努尔哈赤留下担子的人是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本身就是女真政治的一大进步。努尔哈赤留下了带有部落民主遗迹的四大贝勒主政制度。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一起主持政局,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君权专制。皇太极论资历,论和军功,都不是最优秀的,但在学习汉人的政治权谋方面却是最优秀的。父亲死后,皇太极分别挑出了其他三位贝勒的家庭矛盾、历史问题和桃色新闻,将他们分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说先皇留下了遗诏,要传位给最得宠的多尔衮。皇太极抓住阿巴亥还没有将消息公开宣布的有利条件,联系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命令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的威逼下,阿巴亥被迫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努尔哈赤的遗诏也就成为了历史,多尔衮失去依靠与皇位无缘。皇太极成为了新君主。即位后,皇太极逐步清洗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势力,威逼代善臣服,建立了与汉族王朝无异的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不说是少数民族政治的一大进步。
皇太极不仅把汉族的政治权谋学得好,在后金政权汉化的道路上也走得比父亲要远。他以明朝制度为榜样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先是建立了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翻译汉字书籍,记录后金政事,为大规模移植中原王朝的政治做准备;之后又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先前的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成为了内阁的前身。稍后,后金还建立了都察院和理藩院。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民族发展过快,还来不及扫除“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残余。皇太极就雷厉风行地清楚这些残余。通过政权改革,后金的权力更加集中到皇太极的手中,乍一看和中原王朝的政治架构也没有两样了。
二
皇太极深知要想入主中原,人和人心是最重要的因素。
制度要落实到人的头上去运作,王朝离不开人心的向背。皇太极是为后金建立了完备的制度,但这些硬梆梆的制度需要有人在其中出谋划策。入主中原更是离不开汉人的认同。摆在皇太极面前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招揽汉族人才为己所用,如何取得汉族的支持。之前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在入主中原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后金割据一隅的时候就想到了人和人心的重要性。这也许也是清朝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