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47

第47章 清:成功的满族王朝(3)

1644年新年后,西安的大顺军在李自成亲率下渡过黄河后直奔北京。一路上,除了在山西遇到过顽抗,兵不血刃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旬月之间,起义军抵达北京城外的显要居庸关。守关官兵不战而降。突变的天下形势骤然明朗。崇祯慌忙令山海关沿线明军撤入关内勤王。吴三桂将辽东所有官兵、百姓撤进山海关,逐步南移至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援军未到,北京失陷。崇祯在景山上吊了。

天下局势大变之时,皇太极不幸逝世了。经过一番权力场的暗箱操作,皇太极幼子福临继位,改年号顺治。皇叔多尔衮掌握了清朝的实权。 多尔衮是满清王朝肇建的第三个重要人物。如果说父亲努尔哈赤和哥哥皇太极完成了满族的统一,为统一奠定了基础,那么才华出众、雄心勃勃的多尔衮用自己的手铲上了王朝奠基石上的最后一把土。

多尔衮没有浪费哪怕最微小的一点机遇。李自成农民军将明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多尔衮乘机收取了关外地区,并趁乱大举伐明。他最初的思路是清晰的,那就是四个字:“趁火打劫”。4月初,传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尔衮决定“扩大趁火打劫的规模”,关键是要在大顺军立住脚跟之前,迅速出兵。满清毕竟是新立的王国,实力有限。多尔衮将国内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强迫从军,几天后就匆忙“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

有后来人说,当时满清就立志要灭亡大顺朝,统一中国了。不是这样的。此时的满清和明朝相比,依然是蛇和大象的比例。满清的统治者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是多尔衮的统一进程起码应该定在若干年之后。在1644年上半年,满清贵族根本不相信这一次仓促的起兵能够一战定乾坤。洪承畴就建议清军避开山海关,趁其他地方明军涣散,在蓟州、密云之间“挖”开长城,进入关内。多尔衮起初也是朝这个方向进军的。

当清军绕到山海关的时候,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山海关的大门是敞开的!

自毁长城的是吴三桂。《明史》载“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吴三桂的降清,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先是看到大势已去,他投降了新朝:大顺。这是绝大多数明朝官员的做法。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员有近四万人。城破之时,慷慨赴死的只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人抱着在新朝做新官的态度迎接了起义军。尽管之后起义军在京城内镇压官绅,依然有明朝旧官自我安慰说,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得到天下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吴三桂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后,对山海关的军民说了句“我要去朝见新主子”,就带着兵马拔营前往北京,争取去做开国元勋了。但是起义军的做法太过,激反了已经上路的吴三桂。农民军先是扣押了吴襄,再是抢走了吴三桂最宠爱的妾室陈圆圆。吴氏家族的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吴三桂在途中接到消息后,愤怒折回山海关,为崇祯皇帝披麻戴孝,发誓与农民军决一死战了。也有可能是吴三桂看到南方明朝势力完好,又想连接关外的满清军队,所以他又中途变卦了。

吴三桂知道山海关的兵马不足以与李自成的大军对抗,想到了向满清求援。吴三桂“遣人东乞王师”。(注意,他是在向满清借兵,而不是投降。)

北京到李自成在获悉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一面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一面作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李自成清楚山海关是阻碍满清入关的关键所在。失去了山海关,明天的天下谁主沉浮就难以预料了。李自成向山海关进发的大军中,裹胁着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在封建伦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吴三桂很难抗拒这样的阵势。大顺军向吴三桂部发动了猛烈进攻。吴部几乎被压缩在长城一条线上,局势危如累卵。就在这时,出使满清的使节回来报告:满清拒绝了借兵,而是要求吴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号才出兵。

精明的多尔衮才不会借兵给吴三桂打李自成呢。吴三桂的国恨家仇和多尔衮,和满清没有关系。多尔衮开出的条件是:吴三桂献出山海关,帮助满清入关,多尔衮这才会和他一起对付李自成。

吴三桂心理必然经历了一番挣扎,但是历史留给他选择的余地很小,时间非常有限。

我们再把时间倒回。满清这边,多尔衮意外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看到了昔日对手的求援书信。信中,吴三桂坦言要复兴明朝,请满清出兵相助。他说:“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事成之后,明朝报答满清的除了财富,更不惜割让土地。多尔衮当即就明白了吴三桂的处境。他非常清楚,现在吴三桂是站在低处求自己。“裂土酬谢?”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条件。但多尔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要吞并吴三桂手中的山海关明军,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

多尔衮一边在脑海中盘算:除了要山海关,还要求什么地方呢?京城,直隶,山东?他马上下令清军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并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意思是说,你吴三桂是不是害怕长期与我们满清为敌,而不敢投降啊?不用怕,只要你投降,不仅可以保全你的性命,而且给你封王称藩,子孙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

途中,多尔衮再次接到吴三桂的告急文书。吴三桂什么都没说,只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吴三桂和大顺军之间,多尔衮喜欢吴三桂。为了避免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与满清为敌,多尔衮下令全军以二百里速度急行军。当晚清军到达距山海关外十里。

多尔衮已经能够看到山海关上的烽火,甚至能隐约听到大顺军和吴三桂部的嘶杀声。现在,他慢悠悠地下令全军扎营休息,并派人告诉吴三桂:本王到了。

正在力战苦撑的吴三桂忙带领亲信到多尔衮面前称臣迎降,从此成为了清朝的平西王。

关内,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酣战正急,逐渐取得了优势。突然,清军铁骑驰入,万马奔跃,矢石如雨,大顺军慌忙迎战。两派三方战成一团,大顺军渐渐不敌。观战李自成没有预料到吴三桂这么快就与清军合兵,知道形势不可挽救,驱马后撤。大顺军随之溃回北京。清军也受到沉重打击,追击后缩回山海关休整。

奇怪的,北京的大顺政权因山海关战败而顷刻间由盛转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恐,再是李自成匆忙称帝,全军退回陕西。后来人有的说是起义军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日趋骄奢淫逸,导致军心涣散,实力衰微;也有人说华北长期战乱,而大顺军游荡成性,缺乏根据地和物质储备,支撑不起一个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证出当时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顺军的实力,逼走了李自成。反正,客观结果又帮了满清一个大忙。

与大顺军一样,多尔衮也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北京。李自成没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又纷纷投降满清王朝,帮忙多尔衮迅速建立起了统治。

多尔衮准确地将入关前清朝已经相关完备的政治制度和明朝遗留在北京的制度、典籍档案和官员相结合,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建立起来全国性的政权。多尔衮对汉族百姓和前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原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满族人在长期的汉化过程中与汉族人的差异已经非常小了,清朝的政治制度也非常符合汉族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习惯,因此现在衔接起来非常容易。当然了,在是否剃发问题上,汉族和满族发生了不大不小的纠纷。但在入关之处,清朝一度放松了发型的要求。

入关之初,满清对自己的实力究竟能够控制到多大的地盘没有把握,下诏把清方准备接管的地方暂限于河北、河南、江淮,即长江以北,并示意“不忘明室”的南方汉族官绅可以“辅立贤藩”,“共保江左”。当时的华北多数地方都出现了全力真空的状态。这就好像一个老人轰然倒下,而年轻人进入他那庞大的房屋时,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新主人还是过客。不过,满清这个年轻人很快就知道,现在我是天下的新主人了。

没多久,满清贵族和前明官员就一起跪迎顺治皇帝福临迁入北京紫禁城了。

满清从建国到入主中原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清朝的成功却不仅限于建国和入关的成功,还包括清朝前期取得各种重要进步。入关的清朝接手的是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晚明的烂摊子。清朝致力于恢复生产,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到康雍乾统治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到达了经济繁荣的巅峰。这不可谓不是清朝的成功。在经济成功后,清朝的科技和文化也走向了繁荣。清朝前期产生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石涛、戴震、曹雪芹、吴敬梓、孔尚任等在文化史上闪光的名字和考据学派、《四库全书》、《红楼梦》等文化关键词。更需一提的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道德文化和政治制度上能够最终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可谓是另一大成功之处。

少数民族王朝的建国要付出中原王朝更大的艰辛,能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和政治智慧的交融是否成功。清王朝的成功,应该归因为建国道路上的学习借鉴的精神,归功于开国元勋们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