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人喜欢自作主张,事无大小,只要上司交给他办,就不用上司再过问了,一切由他包揽。也有人害怕请示,总是想:“我向上司请示问题,他会不会觉得我水平低、独立性差?”不请示害处更大。如果在关键处出了问题,下属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同时,上司也受到牵联,不能不承担责任,结果对大家都不利。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能臣非常重视于关键处多请示的技巧,徐达便是其中一个。徐达原为朱元璋的老部下,在攻打张士诚时,朱元璋任命他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水师进逼苏州。一路大捷,最后把张士诚部队团团包围在苏州城,在城外筑起三层土台,鸟瞰城内动静,并架起弩弓火枪,台上高架大炮,攻下苏州城可以说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了。但此时徐达非常谨慎,他平时深知朱元璋的脾性和虚荣,经过冷静地深思熟虑后,立即派心腹密使赶到朱元璋那里请示攻城计划。朱元璋听了汇报后很高兴,他自己也拿不出主意,就写信大大夸奖了徐达一番,大意是“将军向来勇谋绝伦,故而能够粉碎乱谋,削平群雄,现在事必禀告请命,这是将军的忠诚,我甚为安慰。然而将在外,君不必御。军情轻重缓急,将军应相机而行,我不从中制约。”徐达接到指示后,既然朱元璋放权于他,便立即挥军直捣苏州城,活捉张士诚,收降敌兵25万人。朱元璋满心欢喜,封徐达为信国公,犒劳三军将士。
徐达之所以屡立战功而又深得朱元璋信赖,与他的老谋深算是分不开的。朱元璋身为主帅,在他江山还没坐稳的时候,对他自己的权威性很敏感,担心部属能力超过他而心怀野心,关键事情不请示无疑是对他的忽视和挑战。徐达深明此道,巧妙地经常使用请示的技巧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这里介绍一种把握“关键”的“5W法”,也就是要把握好what(关键事情)、where(关键地方)、when(关键时刻)、why(关键原因)、how(关键办法)进行请示。
关键事情(what)——上司主管的领域的事情,如某上司抓财务、人事,那么,财务、人事的事一定要向他请示;牵扯到其他上司与部门的事,需要上司决定或出面,一定要多请示;影响面大,涉及利益关系的事情也是关键事情。
关键地方(where)——上司擅长的领域,如你写了一篇综合性文章,对经济方面的哪一部分把握不大,就要向擅长经济工作的上司请教;排名或座次安排也应向上司报告;调查地点、会址等的安排也需要争询上司的意见。
关键时间(when)——请示也要把握好“火候”,该请示的时刻不要懈怠,不该请示的等待机会。上例中的徐达请示的不早不晚,攻城已很有把握但还没攻下时向朱元璋请命,既保证了能够取得胜利,又表现了大功告成之际不忘主帅的精明。
关键原因(why)——向上司请示问题不是随随便便的,请示前你应该对请示的原因有个圆满的说法,才能在请示时让上司感觉到事情竟然这么重要,很值得自己慎重考虑,觉得你肯动脑子了。
关键方式(how)——方式不同,请教的效果也不一样。以徐达为例,围城之后,如果他亲自到朱元璋那里请示,抛下苏州城不管,朱元璋一定认为他作为主将,擅自离开军队可能会动摇军心,敌我形势对比也可能会顷刻万变,岂不是小题大做?徐达派了自己的心腹密使是最好的执行这个任务的人。所以,在请示方式上应灵活机动,有的需书面请示以表严肃性,有的当面口头请示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不必亲恭,打个电话请示一下也就结了。
怎样给上司提意见
面对来自上司的压力,总有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此时此刻,你将怎么做?
李先生是一家比较知名网企的总经理助理。他的顶头上司王总乃搞学术、技术出身,由于工作重点长期落在研究开发领域,因此对企业管理一知半解,出于对技术的钟情与依恋,王总直接插手技术部门的事,把管理的层级体系搞得乱七八糟,其他部门虽然表面上敢怒不敢言,但私下里无不怨声载道,让李先生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备感吃力。
经过思考,李先生决定采用策略,向王总建言倡行。
他对王总说,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权威包含技术权威和管理权威两个层面,王总的技术权威已经牢固树立,而管理权威则有些薄弱,亟待加强。王总是一个极谦逊的人,听了李先生的话后,若有所思。
结果证明,李先生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向王总进言,获得了成功。后来,王总果然越来越多地把时间用在人事、营销、财务的管理上,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得到控制,公司运营进入高速发展状态,李先生的各项工作也顺风顺水,渐入佳境。
从李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兼并上司的立场,的确不失为向上司提意见的上等策略。首先,它没有排斥上司的观点,而是站在上司的立场上,最终是为了维护上司的权威,出发点是善意良性的;其次,这种策略是一种温和的方式,能够充分照顾上司的自尊,易于被上司接受,效率较高;另外,它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需要很高的社会修养,并非轻易能够针对不同情况,不断提出有效率的兼并上司立场的意见,久而久之,自己个人的领导能力亦会迎风而长,甚至来一个飞速提升。
在适当的时候向上司提几点“建议”,其中不仅包括了你所要提出的意见,而且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它们将直接影响你建议的效果:
第一,选择适当的时机。这里主要指要照顾上司的心情。请记住他也是个普通人,当公务缠身、诸事繁杂时,他未必有很好的耐心随时倾听你的建议,尽管它们极具建设性。因此,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第二,关注对方,恰当举例。
谈话时应密切注意对方的反应,通过他的表情及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迅速判断他是否接受了你的观点,并视需要而适当地举例说明,以增强说服力。
第三,态度诚恳,言语适度。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敬语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你的意思。由于你的坦率和诚意,即使对方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也不会影响他对你个人的看法。
人之常情,上司一般来说都对冗长的意见感到不耐烦。如果你能在1分钟内说完你的意见,他就会觉得很愉快,而且如果觉得“有理”,也比较容易接受。反之,倘若他不赞同你的意见,你也不会浪费他太多的时间,他会为此感谢你。
如果想再具体界定一下的话,那么最好将你的语速保持在每分钟300个字的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显得过于缓慢。
当然,向上司提意见,如果马上获得认可,事情就很简单。不过,一般而言,不认可的情况比较多。毕竟提意见的对象是你的上司,是否接受你的意见当然需要慎重考虑。
当意见被“我不赞成”或“这不合适”等驳回时,有些人往往心灰意冷。其实,因为一两次的意见被否决就责难上司,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与心力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向上司提意见应该抱着否定也是意见的附属品的合理想法,要勇于碰壁。
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意见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首先在内容上,既然是提意见,就必须言之有据。不仅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还要以大量的数据材料为依据,使意见站得住脚,否则一旦让上司问倒了,就容易造成信口开河的负面影响。
其次,意见的内容没问题了,还要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方法。向上司提意见本非坏事,但如果过于“热心”,会使自己“冲”过头,上司必定会认准你是个麻烦制造者,不会接受你的意见。此时,你切记不要过于自作主张而忽视了上司周围的人际环境以及时间安排。
“企望往高处爬的人,应该踩着谦虚的梯子。”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因此,想要自己提出的意见得到上司的尊重和认可,最好把这句话牢记心头。
君子取利,谋之有道
向上司要求利益大有学问,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和技巧。现实表示,上司在交办重要任务时常常利用承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下属而言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对上司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实、稳定,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上司在交代任务时忘记了承诺,或不好做出承诺,你应该提前要求你应该得到的,这不是什么趁火打劫,上司也较容易接受。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战功累累的大将,他协助秦始皇灭三晋,赶走燕王,并数破楚军,但秦始皇对他疑心重重,怕他功高镇主,因而在攻打楚军时有意重用李信将军,后来王翦称病告老还乡。李信在与楚军交战时受挫,秦始皇也只好放下架子赶到王翦老家谢罪并请他出山。王翦率兵60万由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一方面表示秦王的信任,但同时他对王翦掌握重权表示不放心的顾虑也流露出来。于是,王翦在出发前,向始皇请求许多田宅园池。始皇问:“将军就要走了,为何忧虑贫穷呢?”王翦说:“作为君王的将军,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君王信任、重用和偏向我时,我得及时请求点好处为子孙造福。”始皇见王翦如此坦诚可爱,觉得放心不少,开怀大笑。王翦到了边关,又5次派人回去请求良田。有人觉得这样不妥,便问:“将军这样强请硬求未免太过份了吧。”王翦深谋远虑地说:“不然。秦王粗鄙而不信任人,现在倾全秦国的士兵而委任于我一人,我不多求田宅为子孙谋基业来巩固自己,反而让秦王因此而怀疑我吗?”
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于外于内都是八面玲珑,可谓老谋深算。在接受重大任务前,当面向上司请求自己应该得到的,既表明你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也能表明你既然如此坦诚地要求了利益,那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可能不再玩“猫匿”,至少在上司心目中能造成一种印象。
尤其是牵挂经济、利益和好处的一些事情,上司也深明其中的利害,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你去办他能不存疑心吗?比如你或许能在其中捞点回扣、作点手脚等等,上司都能计算到,如果你接受任务时不声不响非常痛快,上司往往会认为“你这小子这么高兴地接受了,心存不良。”所以,你最好有话说在当面,有要求提在前面,要玩“马前卒”,不要搞“马后炮”。
有些人向上司提要求很不会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上司的反感,招致“讲价钱”“干了多少事”的奚落。依我们的经验,需做到以下几点——
不争小利。不为蝇头小利伤心动气,略显宽广胸怀、大将风度,在上司心目中形成“甘于吃亏”“会吃亏”的好印象,在小得上坚持忍让为先。
按“值”论价,等价交换。最简单的例子,如你拉到10万元赞助费或为单位创利100万元,你要按事先谈好的“提成”比例索取报酬;不能扩大要求,也不要让上司削减对你的奖励。
夸大困难,允许上司打折扣。“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是对付一些喜欢打折扣的上司的方法。有时你把困难说小了,上司可能给你记功就小,给你的好处也少。因此要学会充分“发掘”困难,善于向上司表露困难,要求利益时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实际想得到的多一些,给上司一些“余地”,不给他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给多少”的想法。比如提住房要求,按你的资格和条件,只能要求两室一厅的楼房,你为“保险”起见,不防把要求“放大”一些,比如要三室一厅,实际上你并不对此抱多大希望,那么上司打折扣时也不会太离谱。有的人很实在,够两室一厅的资格和条件,但没把困难充分说出来,不折不扣地提了两室一厅的要求,结果上司把两室一厅的房子优先分给“困难大,要求强烈”的人,只给他分了一室一厅。所以,夸大困难和要求实在是一种必要的处事策略,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住关键时机和重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