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12918700000048

第48章 丝绸之路概述(1)

“丝绸之路”(TheSilkRoad)一词是著名的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中,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其后,随着外国探险家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遗存,丝绸之路也逐步受到后人的关注。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政治交往、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因为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大都通过此路西运,所以被冠以“丝绸之路”这样一个美丽的名称。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秦国相继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秦之后,汉朝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中国,其势力达到了今天新疆地区,并将这一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此后,汉朝两次派张毒出使西域,完成了探索沟通西域的史诗般功业,也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越过帕米尔高原,与中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丝绸之路全线开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代对西域的经营也日益加强,我们所熟知的河西囚郡武戚、酒泉、张掖、敦煌就是在此时设置的。

东汉之初,西域的通道被匈奴阻断。东汉相继派班超、班勇父子为西域都护,为开拓、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前后奋斗了三十年。在此期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西行一直达到条支海边(波斯湾)。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局纷乱的阶段,政权的林立使得丝路干道的交通受阻,然而河西、青海及西域相对比较平稳,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的对外贸易和交往仍在延续,中国西部与中亚、南亚的交通并没有间断。此时,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是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道、羌中道等。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发展的巅峰,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开明,民族的大融合,尤其是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襟,绘制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灿烂图景。而丝绸之路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置了相当于内地的州县,在碎叶(今托克

马克)、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于闺(今新疆和田县)设置了“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丝绸之路到宋元时通时阻,元代时丝绸之路横亘亚欧两大陆,被后人称为亚欧大陆桥。但至公元9世纪以后,经济、政治中心开始南移,尤其是海上贸易得到重大发展,陆上丝路交通逐步衰落。

当人类的历史脚步步人21世纪时,中国区际间、国际间的互通通过现代亚欧大陆桥也就是现代丝路交通紧密的联系起来。新亚欧大陆桥的初步建成和陆桥运输的启动,是丝路交通延续、发展和再度繁荣的象征。而现代丝路交通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铁路、公路、民航、管道运输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时,长安为西汉京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丝绸之路开通时应以长安为起点。东汉、魏晋、隋唐时期,洛阳也是封建王朝的京都,随之洛阳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东移至洛阳。宋元以后中国的京都在开封和北京,开封和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开封和北京也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

丝绸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中国所产丝绸最初是由这条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它的著名虽然由于通商,但它的更大的贡献却是沟通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是由这条丝路传人近东再传至欧洲的,后来印刷术、火药的西传也是如此;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向东传人中国。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改变世界历史与文明的大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互相渗透。由此,我们称丝绸之路是文化的运河,它的不息流淌昭示着东西文化交流的绵延不绝。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丝绸之路的历史演进,描绘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迂回发展,也把中华民族的开放和开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丝绸之路的缘起

(一)三阳才的中西交往

远在中国丝绸西传之前,中国的远古先民就已历经长途跋涉的千辛万苦,开辟了中西交通的道路。这其中有关于黄帝、尧、舜、禹与西域交往的传说,有历史所流传的周穆王西巡的故事,有文献记载的成周之会都形象地描绘了远古时期先民们探索中西交通的历史足迹。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中原与西域便有交通往来,这大约在4500年前。

《史记》中曾写到黄帝西行至腔桐,在今天的甘肃平凉腔嗣山的朝天门,还有明代人镑刻的“黄帝问道处”。商代,都城西毫与欧洲之间已有来往。而且商朝与分布在今天青海、新疆,以及葱岭以西中亚地区的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至周代,中西交流最隆重的是周成王在洛邑两次大会诸侯,史称“成周之会”。大约在公元前1039年,“各诸候率车马仪仗大会于东都洛邑”,四周不少的部族和国家都派遣使臣前来朝贺。西域各国给成周带来了大量的“贡献”。而这些国家中有后来的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之地“莎车”(今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的叶城附近)。

谈论丝绸之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中国的丝绸,正是因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的西传,才引发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诞生并因此而得名。丝绸被誉为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早在7000年前中国的远古先民就已发现蚕茧纤维的性能,开始从事养蚕、缴丝业,纺织出各种令世人感到惊叹的绚丽的丝织品。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早饲养蚕茧和发明缆丝技术的国家。到夏代,蚕桑业已成为重要的副业,出现了采桑、分蚕、治丝等工序的分工。在夏代末期,丝织品更成为一种商品,可以拿来换取其他的农业产品。随着缉丝工艺的进步,商代时人们可以织造提花的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品。《诗经》中记载了周代丝织业的发展,此时丝织品已不再是贵族和上层的专用品,它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所谓的“氓之量量,抱布贸丝”便是描写当时丝织品在民间的普及。

丝绸的西传最早应该追溯到西周初期,因为在距今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发现有中国的丝绸。当时中国把埃及称为泥离之国,泥离就是尼罗河,也就是古埃及。泥离之国的使者从西周的都城铺京或洛邑通过今天的祁连山南沿渥水而上至青海湖,由柴达木盆地而至南疆,再由南疆至中亚、西亚,将从中国带去的丝绸运到埃及。在著名的雅典卫城巴特依神庙中,雅典娜女神像和浮雕,以及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像都身着质料柔软的丝织衣料。

中国的邻国印度,早在公元前4世纪便有学者记载“支那成捆的丝”,印度孔雀王朝的史书也记载了支那的“丝货有贩至印度者”。而且印度人民对丝的认识要早于欧洲人,当印度人了解到丝是蚕吐的时候,希腊和罗马人对丝的认识还是处在一些离奇古怪和不着边际的幻想之中,因为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太神奇了。

到了东周的时候,东都洛邑更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也是中西交往的早期起点。洛邑的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资,同时造就了一批豪商富贾。也是通过他们,通过商品经济的物资流通,中西的交通才得以逐步开拓。

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资交流,早期的路线是后来所谓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它以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东周都城洛邑为起点,渡黄河,越太行,出雁门,至河套地区西行,穿越蒙古高原,到达阿尔泰山及其北部地区,再往西经过南俄草原与黑海北岸相连,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这一通道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正式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着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使命,成为联结亚欧大陆,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二)秦驰道、直道与丝绸之路

公元前221年,中国社会在经历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历史纷争时期之后,始皇灭了六国,神州大地复归统一。

所谓的秦驰道,其修建的初衷来自于秦始皇西巡的结果,在第一次西巡后,始皇感受到交通的便利与否同中央集权的巩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治弛道。秦时的主要弛道有东方干道,东南方大道,东北方大道,北方大道和西方大道。其中西方大道是咸阳、北地、陇西郡之间的直道,延伸可通西域。直道是秦始皇令大将蒙恬在甘泉山(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至九原郡(都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突击修筑的。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直道是为了游天下,实际上是为了防御匈奴南下劫掠。当时秦朝北部常遭到北方匈奴的侵扰,直道是秦朝京都威阳至边塞重镇九原郡最便捷的边防大道,故称直道。在今天,不管是在子午岭上,横山地区,还是鄂尔多斯大草原,都可以看到“秦直道”的遗迹。甘肃正宁县刘家店子林场,位于子午岭主脉正脊以北数里,黑麻湾一带的“直道”的遗存保存比较完好。

直道的修建在中西交流上的作用在秦时并不突出,加之秦王朝的短样,它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过在汉朝以后,直道不仅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通道,也是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承秦制,秦朝确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在西汉时进一步得到巩固。汉朝注重发展全国的道路交通,并开拓了中西道路交通。西汉以京都长安(今西安西北),东汉以都城洛阳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以秦弛道为基础所形成的全国道路交通网络,从而开拓了通往异邦殊域的道路。汉代自长安向全国四周辐射的道路交通干线共有六条,其中西域道就是在西汉时拓展的。它由长安起,向西过陇西郡后,沿河西走廊至敦煌郡,再循天山南北两麓通向以西诸国,最远可以抵达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北角的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这条道路就是我们所说汉通西域之路,就是丝绸之路。西汉使节张毒沿着这条路到达西域,东汉使者甘英也是由此路到了条支(今波斯湾)。丝绸之路的大体布局和走向在汉代就已奠定了基本的格局。

汉通西域是汉代抵制匈奴的直接结果。汉代开拓西域的过程也是丝绸之路开拓的过程。历史上西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地理概念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三国;广义的西域指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它囊括着丝路中段、西段所能达到的地方。

(一)民族迁徙与丝路交通

在今天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地区,西汉时先后为塞人、大月氏和乌孙所据有。最初塞人生活在这里。后来匈奴击破原住在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月氏人,月氏人被迫西迁,并攻占了原属塞人的故地,这部分月氏人称为大月氏,月氏西迁的完成,前后长达70余年。其余仍留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小部分月氏人则成为后来的小月氏。而塞人则南迁至口宾(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一带)。其后,原居敦煌一带的乌孙,又驱逐了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西逃,定居于大夏(今阿富汗北)。月氏、乌孙的西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冒顿单于曾经大举进攻西域,迫使居于此处的城邑小国大多役属于匈奴。匈奴统治西域各族人民,并向他们征收各种赋税。由于匈奴的控制,当时通往葱岭以西的西域各国的两条通道,都因此而被阻隔。其中一条自玉门关,阳关经部善(即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再过葱岭,即可达到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这条道路被称为“南道”;还有一条出玉门关、阳关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西行至疏勒,再过葱岭,即可达到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奄蔡(今里海东岸),这条道路称为“北道”。在张毒出使西域之前,这两条道路已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二)张毒出使,汉通西域

张毒出使西域之前,匈奴控制着西域26国。西域诸国物产丰富,经济文化有的已经很发达,农业、手工业、制造业、酿酒业和畜牧业都比较发达。

汉武帝即位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赛第一次出使西域,欲联络月氏夹击匈奴。张毒从京城长安出发,出陇西,途经匈奴控制的区域,不料被匈奴人俘获,扣留长达十年之久。公元前128年,张毒设法逃出了匈奴,沿塔里木河西行数十天,越过葱岭,到达中亚的邻国大宛。大宛人热情地招待了张毒,应张赛的要求,大宛人送他抵达康居,又辗转到达大月氏。此时月氏驱逐了大夏人,由于大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安定,月氏人也由游牧过渡进人农牧结合的定居生活,他们已无东归复仇之心。汉朝联络月氏抗击匈奴一事因得不到月氏的支持无奈作罢。张毒在月氏停留一年后,只好整装返回。公元前126年,张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前后长达13年,使团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两人。张蓦向汉武帝建议同西域各国建立正式的联系,汉武帝欣然同意。于是公元前119年张军事出使乌孙,开始了二使西域的历程。这次随行三百多人,带去了给西域各国的礼物、牛羊、黄金和丝织品。张赛成功地和乌孙、大宛、康居和大夏建立了联系,完成了探索沟通西域的史诗般的功业。张差事归国后,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为当时了解中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后汉的使臣还到达奄蔡、安息、条支、黎轩。中亚、西亚各国也经常派使者来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汉朝的丝绸的出口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中亚和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及其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人汉朝。汉朝用丝绸向中亚换取马匹和玉器,并引进了新的作物和果品,如酋宿、石榴和葡萄。

从汉武帝开始,政府对河西作系统的经营,先是军事开拓,后是经济开发,两者相辅相成。在成功征伐大宛后,汉朝经营的区域已向西至敦煌以西,向北至居延泽(即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都尉屯田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后方已开发区,于是都尉区改制为县,若干县成为一郡,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