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18

第18章 S

)1.三令五申

[释义]申:说明。多次下令,反复告诫。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同义]反复强调

[例句]交警部门三令五申,驾驶员驾驶机动车不能违章,但有些人仍我行我素,置若罔闻。

[故事]孙武,春秋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写有总结战争经验与军事理论的《孙子兵法》。吴王看了他的兵书,十分欣赏,特地召他进宫,问他:

“你的兵书我都看过了,很好。但你是不是能用宫中的女子来操练一下呢?”

孙武回答道:“可以。”

于是,吴王把宫里一百八十个女子集合起来交给孙武指挥。孙武把宫女们分成两队,叫吴王的两个最宠爱的嫔妃各拿一枝戟,担任队长。下令说: “我叫前,你们看前面:叫左,看左手;叫右,看右手;叫后,看背后。”

交代清楚后,孙武命令摆下名叫铁钺的刑具,然后便击鼓传令。谁知那些女子听到命令竟像做游戏一样哈哈大笑。

孙武自责是自己的过错,没有把命令交待清楚,于是又把号令说明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传令。谁知那些女子仍当做是在做游戏不听号令,嘻嘻哈哈。这一次,孙武再也不原谅她们,下令将两个队长杀头示众。

吴王一见要斩自己的宠姬,就叫人传令求情,但孙武说:“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仍然将那两个女子斩首。并另外指定两个队长,重新击鼓传令。这下,队伍中就再也没人敢违抗命令,全部按照号令整齐地操练起来。

虽然吴王宠姬被斩,但当他看到平日娇生惯养的宫女都被孙武训练得服服帖帖,发现孙武确实很有用兵的才能,便从此重用他,使吴国成为春秋时的强国之一。

)2.身轻言微

[释义]指地位卑微,言论主张不受重视,不起作用。

[出处]南朝·南·范晔《后汉书·孟尝列传》

[同义]人微言轻

[反义]一言九鼎 一言千金

[例句]本想自己身轻言微,提出的建i义不会被人重视,想不到领导全部采纳了。

[故事]东汉时期,在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她非常孝顺父母,尤其对她那重病缠身的婆婆照顾周到,市寸里人都夸她是百里挑一的好媳妇。不久,她的婆婆因病去世。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心肠歹毒,为人刁钻。不仅不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还诬陷嫂嫂虐待母亲。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官府告状,说嫂嫂毒死了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官,不加审问便定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寡妇是冤枉的,便打抱不平,去向太守报告这个案子,希望得以昭雪。但太守根本不理他,孟尝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寡妇最终含冤而死。

两年后,换了新太守。孟尝又向太守告发当年寡妇蒙冤那件冤案。新太守仔细认真地调查审讯,惩办了那个诬陷嫂子的小姑。乡里百姓无不拍手称。

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孟尝有个同乡叫杨乔,在朝廷做尚书。他了解孟尝的为人,便多次上书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 “臣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身轻言微,始终没有得到采纳!但孟尝的确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所尊敬。他是难得的清廉之士,如果陛下录用孟尝做重臣,那他一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可汉桓帝仍然没有采纳杨乔的建议。孟尝听后,一气之下,辞官而去。

)3.甚嚣尘上

[释义]嚣:喧闹;尘上:尘土飞扬。指喧哗吵闹,尘土飞扬。形容众人议论纷纷。也比喻反动言论嚣张。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

[同义]沸反盈天满城风雨

[反义]风平浪静

[例句]关于这种药的真假之争,甚嚣尘上,但不久,就真相大白了。

[故事]《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75年,郑国背叛了晋国而倒向楚国,晋国对此表示愤怒,决定出兵征伐郑国。郑国自知力量薄弱不是晋国的对手,便向楚国求援。楚共王亲自率军帮助郑国攻击晋军。不久,两军在鄢陵(今属河南境内)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到了交战那天,楚共王登上了一辆上面有楼的马车,来观察晋军的阵容。他的叔父子重特地派太军伯州犁在共王身边瞎侍。因为伯州犁是从晋国投奔过来的,十分了解晋军的情况和战法,因此楚共王一有问题就可以随时询问他。他们看到晋军的车子左右驰骋,共王感到疑惑。伯州犁便解释道: “他们是在召集各部的将领。您看,现在他们已经集中到了中军,一定是在讨论对付我们的作战计划呢!”接着伯州犁又说: “他们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对我们开战了。”果然,没过多久,只见晋军营中人声喧闹,尘土飞扬。伯州犁又对楚共王说道: “晋军现在正在填平井灶,马上就要开始进攻了。”

从楚共王所观察到的晋军情况不难发现,晋国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实在是一支强大、威力无比的军队。

事实证明,在楚军与晋军的交战中,晋军凭借自己严明的纪律、有素的训练,战胜了楚军,取得了战争最终的胜利。

“甚嚣尘上”便是用来形容晋军在进攻楚军之前填平井灶时的人声喧闹,尘土飞扬。后人用来表示消息的普遍流传,议论纷纷。到了现在,这个成语一般用来指反动言论非常嚣张。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释义]开头差一点儿,后来就会相差很远,结景造成极大错误。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

[例句]搞尖端币斗学技术,一定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故事]西汉有一个叫赵充国的人。有一年,他奉汉宣帝的命令去征讨西北地区的叛军。

赵充国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到那察看了军情,发现叛军的兵马虽然很多,但军心不齐。他决定采取招抚的方法。经过努力,景然有一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准备撤回大部分军队,只留一小部分军队留驻原地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投诚。

可是还末等他向皇帝奏请,皇帝却下令限期攻击叛军,平定战乱。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赵充国的次子赵卯昕到父亲这样做,连忙劝赵充国不要违抗皇帝的命令,以免遭杀身之祸。这使得赵充国想起种种往事:

赵充国当年曾向皇帝建i义,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关中粮食大丰收,赵充国建议皇帝收购三百万石谷子储存起来,使那些西北边境心怀不轨的将领知道军队粮食充裕,不敢轻举妄动。但是耿中丞只向皇帝奏请购买一百万石,皇帝又只批了四十万石谷子,义渠安国又耗费了几万石。只因为做错了这两件事情,才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叛乱。

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口气说: “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如今战事末停,危机四伏,我一定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正确的主张,替皇帝扭转局面,英明的皇帝是能听进我的真心话的。”

于是赵充国把他撤兵屯田的想法上奏给皇帝。皇帝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允许赵充国这样做。最后,使叛军归顺,边境安定。

)5.始终不渝

[释义]渝:改变。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形容对意志、态度、信念、感情等有坚定的信念。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同义]始终如一

[反义]朝三暮四 朝紊薯楚

[例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故事]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官至极品,在东晋孝武帝时担任宰相。

那时的东晋也如同后来的南宋一样,偏安一隅。北方的前秦非常强盛,前秦的皇帝苻坚又非常好战,经常向东晋发动战争,并且攻占了东晋的一些地方。

公元383年苻坚派大兵南下,想一举打下东晋。东晋在谢安的领导下沉着应战,并与前秦在淝水展开了决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谢安并没有因敌众我寡而慌了手脚,反而十分镇定地指挥,获得了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从此,东晋一改以往的劣势局面,大举反攻,夺回了以前被前秦夺走的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地。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消除了北方的威胁,从此安定下来。但是国外的威肋、解除了,国内的危机却产生了。朝廷上统治阶级把矛头指向了内部,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各。各个大家族之问相互争斗倾轧、毫不留情。这时候,晋孝武帝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又任用小人、坏人。他们认为谢安的权势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联合起来排挤宰相谢安。谢安早在深受朝廷重用的时候,就产生了隐退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一直存在他心里,从末放弃过。他自己曾说过: “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如今他见到朝廷间各个派系间无情的斗争,深感在这个大漩涡中,只要一时大意,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便离开了朝廷,去镇守广陵的步丘,也算是实现了以往的愿望。

)6.世外桃源

[释义]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也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逃避矛盾的幻想境界。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义]人间仙境

[反义]人间地狱

[例句]这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

[故事]陶潜,字渊明,晋代著名大诗人,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隐退乡下,过着恬静的生活。他写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说是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走,走了很长时间,甚至忘记了道路的远近,忽然看见了一大片桃花林。美景怡人,到处是新鲜美丽的芳草,盛开的桃花清香扑鼻。这个武陵人被眼前的美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渐渐地走出了这片桃花林,又见到了一座山,发现山上有个小洞,里面隐约透着光亮,就走了进去。这个小山洞非常狭窄,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走了一段时间,豁然开朗,发现眼前又是一个世界。里面有富饶平坦的田地,整齐的房舍,清澈的水池点缀于其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交错相通,也不知道都通到哪里去,到处种满了桑树和竹子,还听得到鸡、狗的叫声。向远处一张望,还有许多人在田间劳作,这里人的服装打扮与外界不同,但看起来都是很快乐的样子。

这些人这时候也发现了这个武陵渔人。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拉住渔人问这问那。又告诉渔人说:他们的先人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携妻带子地躲到这个世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这里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也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有汉朝,就不用说魏晋了。

这里的人都很热情,每天都有人请渔人去他家做客,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过了几天,渔人要告辞了,这里的人都叮嘱他不要把这里的事对外人说起。渔人顺着原路回去了,一路上还做了一些记号,然后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太守。太守便派人同渔人一起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桃花源了。

)7.水落石出

[释义]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露出来了。比喻事情经过澄清后,真相大白。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

[同义]真相大白

[反义]扑朔谜离

[例句]这起入室抢劫案,经过刑警们连日侦察,今天水落石出,几名疑犯一一落网。

[故事]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大文学家,也是唐帛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豪爽,学识渊博,后因得罪权臣,被贬谪黄州时,曾两次乘兴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暮币火的一天晚上,明月高悬。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踏着和煦的币火风,兴致勃勃地一起来到城外散步。如水的月色、清幽的夜景让苏轼和两位朋友诗兴大发,他们吟诗作曲,畅叙情谊,欢乐无比。

苏轼突然想到,如此美好的夜景应该饮美酒助兴,便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珍藏很久的美酒,说这就是他临时急用的。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便赶回朋友中间。

他们边饮边吟诗,兴致越来越浓。突然有人建议: “何不驾舟夜游赤壁?那岂不是更增添情趣?”众人一听,都币尔这个建议极好,便打发家人忙去备船。

一行数人,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赏景。这时,只听见向东流去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巍然耸立,挂在山峰之间的月亮也显得越来越小了;江水开始下落,沉在江水下的石头也都露了出来。

就是这次乘兴泛舟而游,让苏轼挥笔写就传世名作《后赤壁赋》。

)8.死有余辜

[释义]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以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春纪三》

[同义]十恶不赦罪大恶极

[例句]他谋财抢劫不知害了多少人,现在终于被处决了,真是死有余辜。

[故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行,没想到在半路生病,到了沙丘就死了。丞相李斯不但不为国家大局着想,反而为了一己私利,与赵高串通起来,假造圣旨,逼死了太子扶苏,立荒淫的秦始皇的小儿子为皇帝。赵高受到了新皇帝的重用,当上了郎中令后,便想独揽朝政,想方设法地准备除掉李斯。

有一次,赵高对李斯说: “现在国家极不稳定,反贼四处叛乱。而皇上却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又要加重百姓的赋税、徭役来供他享乐,长此以往,国家就非常危险了!您作为国家的丞相,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啊!”

李斯认为有理,便进宫去劝谏皇帝,要他减少赋税、徭役,以安民心,缓和一下当时紧张的局势。秦二世本来就是个无道昏君,听了李斯的话,大怒,斥责李斯说:“你身为当朝丞相,不能平息叛乱,安抚民心,反而来教训我,你究竟是什么用心?”

这时,赵高趁秦二世对李斯不满之机,大进谗言,说李斯不尊敬皇帝,以下犯上,目中无人,而且心术不正,意图谋反,还捏造李斯的儿子与反贼勾结的事实。

秦二世本就非常宠信赵高,如今听了他的话,信以为真,立刻下令罢免李斯的相位,并把他投入大牢。赵高又用重金买通了狱卒,让他们对李斯严刑逼供。这时的李斯追悔莫及,悔不当初,无奈只好招认。秦二世看了他的供词大怒,下令杀死李斯,又抄了他的家。天下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拍手称快,他们早就痛恨罪大恶极的李斯,现在他得到这个下场,不但没有人同情他,反而认为他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