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09

第9章 J

)1.饥寒交迫

[释义]交迫:交相逼迫。饥饿和寒冷一齐逼来。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处]帛·王谠《唐语柿·政事上》

[同义]啼饥号寒

[反义]丰衣足食花天酒地

[例句]旧社会,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地主恶霸的重重压迫下,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故事]唐高祖李渊是个宽厚有德的人,虽然当了皇帝,仍能体恤百姓的疾苦。他不仅要处理国家的军政大事,还要抽出时间过问一些民事案件。他常常审阅、检查囚犯的案卷,遇到疑问就会亲自提审犯人。

有一次高祖李渊去监狱巡察、亲审犯人,官吏将一个叫严甘罗的犯人押了上来。严甘罗是武功这个地方的人,他经常抢劫,被官吏抓到了大牢里。

高祖看了看跪在自己面前的犯人,只见他衣衫破旧得勉强遮体。因为很冷,他瘦削的肩膀拱起来,一个劲地发抖,显得非常可怜。在高祖的心目中,抢劫犯应该是身材魁梧、一脸横肉、飞扬跋扈的样子,而限前这个人却与自己的想像相去甚远,不仅瘦得像皮包骨,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而且一副很老实的样子,并不像作恶多端的人。高祖觉得很奇怪,先按惯例审问了他的作案时间、地点及过程,严甘罗都一一作了回答,高祖见他言辞诚恳,更觉得他不像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便和蔼地问他: “你为什么要做强盗呀?”

严甘罗哆哆嗦嗦地回答道: “我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只能靠做强盗活命。”

高祖听了,觉得严甘罗很值得同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加上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被贫困逼迫到了不得不做强盗的地步,觉得非常内疚,认为是自己没把天下治理好,所以他并没有重罚严甘罗。

这件事发生后,高祖更加勤奋地处理政事,争取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使人民不再为饥寒所困。

)2.集思广益

[释义]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

[同义]群策群力

[反义]独断专行

[例句]这是件大事,大家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隼思广益,才可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故事]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刘禅昏庸无能,保卫和治理蜀国的重任就都落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德才兼备、聪明过人,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不负刘备临终前的嘱托,他兢兢业业地辅佐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因此深受蜀国人民的爱戴。

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叫畅颗,他见到诸葛亮总是不辞劳苦地工作,每件事都要亲自过问;他认为这种工作方法会使人精疲力竭,而且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再怎么努力,所做的事也是有限的,便劝诸葛亮说: “工作的时候,上下级都有明确的分工,您不必亲自处理一切的事务。那些小的琐碎的事情,让下属去做就可以了,您只要处理一些军国大事即可。”接着杨颗又举了一些历史上有名的例子来说服诸葛亮,并关心地说:“您这样辛苦操劳,对身体不好。您是我们蜀国的支柱,为了蜀国您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诸葛亮很感动,他明白杨颗是真心为他着想,但一想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便无法安心让自己去休息,仍然努力地工作。

后来杨颗患病,不久就死了。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许多天。他想起了畅颗生前对他的劝告,认为让下属多提建议是治国的好办法。为了鼓励下属向畅颗那样帮自己出谋划策,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文中写道: “丞相府中应该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就可以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围家。”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义]兼:同时涉及:暗:昏聩,糊涂。能昕取各方面的意见,才可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意见就会糊涂失察。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贞观二年》

[例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故事]魏征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多次被太宗请去谈论政事,评价执政的得失。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 “怎样当皇帝才能明,怎样当皇帝才算暗?”魏征略一思索,回答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 “听取许多人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单方面意见就会出现错误。”

接着魏征还列举了古代两位贤明的君主广泛听取意见的事迹,说明了尧、舜就是因为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意见,才能统一全国,使政治清明,让百姓安乐。然后又以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为例,说明了偏听偏信,任用小人,使国家败亡的道理。最后劝唐太宗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结果使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魏征有胆有识,向皇帝进谏无所畏惧,使唐太宗见了也有几分害怕。有一次,太宗在玩赏一只鸟,昕说魏征来了,急忙把鸟藏在怀里。魏征与他谈论了很长时间才离去,这时太宗拿出鸟来一看,它已经闷死了。太宗很生气,对皇后说: “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皇后听了这事反而对太宗表示庆贺。她说: “我听人们说‘主明臣直’魏征之所以敢于进谏,不正说明您是英明的君主吗?”一句话就使太宗转怒为喜。

唐太宗确实是历史上少见的明君,尽管魏征的直谏多次触怒他,他仍重用魏征,明白魏征是忠心耿耿地为江山社稷着想。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已,说: “我失去了一面可以照到自己得失的镜子啊!”

)4.江郎才尽

[释义]江郎:南朝文学家江淹。比喻才情文思减退。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例句]有作为的作家要经常体验生活,勤于笔耕,否则终会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好作品。

[故事]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常常靠挖野幕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发奋读书,并以文章显名。

江淹在帛、齐、梁三朝间都做过官,他早年仕途不得意,直到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时,才受到重用,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但是他的优秀作品多作于早期,其诗长于拟古,骈赋以《恨赋》、《别赋》最为著名。他的辞赋多为抒情小赋,深受楚辞影响,而且他最善于描写心理活动,笔触细腻、语言清秀、哀婉动人。到江淹受到重用,当上大官后反而文思渐衰,再也没什么好作品问世了。究其原因,就是优裕的生活使他失去了在圃境中进取的精神和悲愤的心绪,也使他高高在上,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

对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民间却有多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解释。

有一种说法是:一天江淹睡觉,萝见了一个自称郭璞的人,此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向他讨还几年前借给他的一枝笔,江淹便从怀中拿出一枝五彩笔交还给他。从此之后,他的文思便枯竭了,文章也大不如从前。

还有一种传说:有一次,他乘船夜泊在禅灵寺旁的河里,梦见一个名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过去借给他的一匹彩绸,但江淹已经用了很多,只好把剩下的几尺还给了他。从此.他就再也无法写出好文章了。

尽管人们的传说多种多样,总之都是认为江淹的才能用尽了。

)5.嗟来之食

[释义]嗟:粗鲁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例句]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能要嗟来之食。

[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饥荒,百姓们生活极其困苦,许多穷苦的百姓竟被活活饿死。

当时有一个叫黔傲的贵族,尽管百姓们生活圃苦,但是他家里还是有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 “外面的饥民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您这时要是摆些粥场,施舍给他们,那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命人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见黔傲施舍稀粥,都对他千恩万谢。黔傲因此得意起来,觉得自己就是圣人。

这天大清早,黔傲又站在路边,等那些饥饿的人经过。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他穿得十分破烂,并且用他的烂衣袖遮住了脸,拖着草鞋,饿得限睛部睁不开了,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傲见了,心里乐开了花,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左手端着碗,右手用勺子敲了敲锅沿,傲慢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

那人一听到他的叫声,抬起头轻蔑地瞪了黔傲一眼,对他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你们这些嗟来之食,才饿成这副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填饱肚子就会抛弃最起码的尊严,接受你们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

饿汉说完,便在黔傲诧异的目光下,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他终于饿死了。但是,他到死也没有吃一口那些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

)6.金石为开

[释义]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感动了。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出处]《西京杂记》

[例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科学家终于研制出了非典型肺炎的疫苗。

[故事]李广是汉代名将,从小练成一身过人的武艺,特别是箭法,有百步穿杨的功夫。他立志报效祖国。参加了抗击匈奴的队伍。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他勇猛无比,经常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人们都称他为“飞将军”。

公元前128年,李广在右北平做太守,此地的匈奴都被李广赶走了,但却有猛虎伤人。有一次,李广带手下人去冥山南打猎,天-陕黑的时候,他们满载猎物往回走,半路上,突然有一个随从大喊一声: “老虎!”李广连忙向前看,只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正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来不及细想,忙举弓箭向老虎射去,一箭正好射在老虎脸上。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老虎倒下或是扑过来,随从们小心翼翼地接近老虎,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块虎形的大石,只见那枝箭深深地射入石头之中,只剩箭尾还留在石头外面,几个人上去拔都没拔出来。

李广对此也深感奇怪,难道自己有这么大的力气吗?他决定再试一次,就回到刚才射“虎”的位置,用尽全力射出一箭,飞出去的箭射在石头上,溅起了许多火星,然后就掉在了地上。李广不信,又射了两箭,仍然没把箭射入石头里。

这件事不久就传开了,许多人对此谜惑不解。著名学士畅雄认为: “真心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开。”他的原话是“至诚则金石为开”,后来就演变为成语“金石为开”。

当时的匈奴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听到“李广射虎”的故事,都对李广更加敬畏了。

)7.尽善尽美

[释义]尽:极。极其完善,校其完美。形容非常的完善美好,没有一点缺陷。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同义]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例句]在文学创作中,要达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要紧的是随时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完善。

[故事]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由争权夺利而引起的动乱时有发生。

在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内部发生了动乱,君臣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甚至残杀。闹得平民百姓人心惶惶。孔子怕会受到牵连,遭到灾祸,就带着几个弟子去齐国避难了。

在齐国,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了<韶>的乐曲,孔子觉得这首曲子不仅曲调动听极了,还能表现出一种和平安宁的境界。因此,昕得如痴如醉,简直入了谜。之后一连好几天《韶》乐那优美的旋律还在他身边回晌,让他连吃肉都尝不出是什么味道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很喜欢,觉得《武》乐曲调优美,只是意境表现得不是很完美。

后来,有人问孔子: “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您觉得哪首曲子更好一些?”

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韶》乐好了,它的曲调动听,意境优美。《武》听起来也很不错,只是意境不如《韶》罢了。”

为什么孔子会下这种结论呢?仔细分析一下,这与他的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那个时候天下和平安宁,虞舜用道德感化人民,治理国家。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韶》:而《武》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尽管周武王也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他的天下是用武力推翻商纣王而得来的,孔子反对武治,极力推崇文治,自然会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了。

孔子用“尽善尽美”来形容《韶》乐,后人把它引申开来,用来形容事物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8.井底之蛙

[释义]比喻眼界狭小,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同义]鼠目寸光

[反义]见多识广远见卓识

[例句]他见识短浅,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却又狂妄、又自大,简直就是井底之蛙。

[故事]在一口很浅的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从小就住在这里,从来没有出去过,它每天抬头所看见的,只是井口上的一角天空:它每天所触及的,也是周围的井壁与一泓死水。它从来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外面世界的辽阔与精彩。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看到一只从东海而归的大鳖。没见过世面的青蛙,对大鳖夸口说: “我是这里的主人,你看我在这里是多么快乐啊!高兴的时候,我就在井栏边跳跃;玩累的时候,就到井壁的石洞里怖息;无聊的时候,就在稀泥中散步,或者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你如果到井里来观赏游玩,一定会被这里迷住而乐不思返的。”

大鳖昕了青蛙的一番话,有些动心,便想到井里去看看,游玩一番。可是没想到,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给绊到了。它只好退了回去,用充满怀忿的语调,向青蛙叙述大海的情景。

大鳖说: “你这里太狭小了,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阔,何止千万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万丈。在陆地上,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但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多;在陆地上,八年就有七年闹旱灾,但海水并不因此而减少。住在广阔的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到处游玩才是真正的快乐啊!”

井底的青蛙昕了大鳖的一番话,才知道世界太大了,从此再也不敢夸夸其谈了。

)9.卷土重来

[释义]人马卷起尘土重新再来。比喻失败后又重新聚集力量反扑过米。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

[同义]东山再起重整旗鼓

[反义]偃旗息鼓

[例句]这次比赛我们没能取得好成绩,但我们一定会努力训练,明年卷土重来。

[故事]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征战,历史上称为“楚汉相争”。

当时,项羽手下一支最精锐、也最受他信赖的部队,是他和叔叔项梁在吴中一带组织的八千子弟兵。这些子弟兵中有许多是他们的好朋友,十分勇敢善战。项羽就是以这八千精兵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队伍的。

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看,项羽兵力强于刘邦,本来可以打败刘邦的,但他没有知人之明,刚愎自用,轻敌骄傲,结果在垓下中了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的埋伏,吃了一个大败仗,手下的十万名楚兵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八千江东子弟兵守着他。项羽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带着江东子弟兵突围,往南逃到了乌江。这时,前有浩瀚的乌江,后有韩信的追兵,而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了。在这危急的情况下,乌江亭长撑着一只渡船靠岸,对他说: “江东虽小,但仍有千里之地,还可以在那里称王。现在只有我这里有船,你赶快过江,汉军就是追到,也是无法过江的。”可是项羽不肯上船,他苦笑着说: “这是老天叫我死,我怎么能渡江而走呢?况且当初我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没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宽恕我。我又有什么脸去见他们呢?”

说完,他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表示谢意。当汉军赶到,项羽又连杀数十人,才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年仅31岁。

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有一次来到项羽自杀的乌江边,想起项羽和他的八千子弟兵的英勇和失败十分感慨,也十分为项羽惋惜,认为项羽当时如渡江而去,也许还会卷土重来,于是在乌江亭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