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隋唐三教哲学
12936600000031

第31章 三安史叛乱之前的道教哲学(9)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道:黄金者,日之精也,为金服之,通神轻身。黄金者,太阳之正气,日之魂,象三魂也;白汞者,太阴之正气,月之魄,象七魄也。合而服之即不死。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说: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是金火之精而结成形,含玄元澄正之真气也。此是还丹之基本,大药之根源。类似的说法,充满在唐代的丹书之中:龙者汞也,虎者银也。汞于砂中而受气,银于铅中而受气,二气各得天地之元气也。(《大丹记》)水银者,五阳灵之神精,五神会符,合为一体,托胎于丹砂,位居南方……若得上品丹砂,不假烧合,便堪服饵,是自然之还丹也。(金陵子《龙虎还丹诀》)抱真一之气,为八石之首者,朱砂也……抱太一之气,为五金之首者,铅也。(《大丹铅汞论》)灵丹之源,禀乎真一之气。(《金丹真一论》)丹砂,日月之华气,性命之根基,与内外元和,般载成形,饵之故长生不死。(《修炼大丹要旨》)丹砂精魄,出自中华……天地至精元气,以日月天符,运动交媾……化为丹砂。(《通幽诀》)汞者,五行之秀气,二仪之纯精……在物之灵,莫斯为最。(苏游《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依此推论下去,则人们服食黄金、丹砂,就不是吸收药物不败朽、会变化的性质,而是要吸收它们之中所含的元精、元气或阴阳五行之精。依传统气论,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那么,元精或阴阳五行之精,归根到底,也是元气。从吸收金丹不败朽的性质,到吸收金丹中的元气以长生,或许是受了服气理论的影响,也当是服丹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周易参同契》就已说出,金丹服下以后,会像风雨云雾一样在体内散开,被人体吸收。这就是说,固体的黄金、丹砂变成了气,因而人从黄金、丹砂那里吸收的,归根到底还是气。问题是,这是什么气?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就生活在气中。但是,这阴阳五行百物千事之气,是人生命的源泉,而生命也在和这些气的交往中走向死亡。这些气,不能使人不死。要寻找使人不死的气,只能求助于《老子》的思想。《老子》说,道在万物之先,生育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始、母,而万物都要归根复命。因此,要得道,也就是要得到这个本、根、元、始。《老子》还认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主张复归于婴儿。婴儿再进一步复归,就是他由以出生的元气。起始的原点,复归的终点,都指向作为万物本源的元气。元气,被认为是造成生命的气。而前人已经多次说过,黄金、丹砂之类可使人不死,那么,它们也一定是含有较为丰富、较为充足的元气。因此,说黄金、丹砂含有元气,只能是理论推衍的产物。这个理论,与《老子》哲学有关。人们用元气来解释自然界的黄金、铅汞的性质,自然也会以此来解释还丹。

《修炼大丹要旨》说:还丹像人,四气足而生,亦如婴儿,乳育三年,大,元气足而成金丹。《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载:至紫金即是七返灵砂之金,而含积阳、真元之精气足矣……名曰紫金还丹。服之者,形神俱合,当日轻举。由人工用多种药物冶炼产生的黄金叫做“药金”,这是一种外表类似黄金的物质。而由人工冶炼产生的丹砂,则依炼制遍数多少,分别称九转或七转金丹。人们认为,它们和自然生成的黄金、丹砂一样,都含有充足的元气。人们最初服用的黄金和丹砂,当是自然形成的黄金和丹砂。《神农本草经》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都把丹砂、黄金,还有其他矿物药,比如白银、石英、雄黄、云母等,作为可使人成仙的上品药物。但是,在实践上,服食这些药物不仅不能使人长生,反而致人死命。于是,一些丹经开始指责自然黄金和丹砂是有毒的,不能直接服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指出:凡服金银,金银多毒。必须炼毒尽,乃可服之。(卷九)人见《本草》,丹砂无毒,谓不伤人。不知水银出于丹砂,而有大毒。故《本草》云:水银是丹砂之魂,因丹而出。末既有毒,本岂无毒?(卷十三)臣按:五金三汞九铅八石皆有毒。(卷三)自然黄金有毒,需要经过烧炼。药金本由人工烧炼而成,所以它被认为是无毒的:石金性坚而热,有毒,作液而难成。忽有成者,如面糊,亦不堪服食,销人骨髓。药金若成,乃作金液,黄赤如水,服之冲天。如人饮酒注身体,散如风雨。此皆诸药之精,聚而为之。药金服之,肌肤不坏,毛发不焦,而阴阳不易,鬼神不侵,故寿无穷也。(《张真人金石灵砂论》)批评自然金有毒,主张服食药金,是古人在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之后,取得的一点点认识上的进步。服食金丹所遭到的失败,还使人们从另一角度去总结教训。于是发生了真伪之争,出现了真铅、真汞的概念。金陵子《龙虎还丹诀》道:真铅者,取其矿石中烧出未曾炋抽伏治者,含其元气,为之真铅。取上品丹砂,一色不染者,抽得水银转,更含内水内火气,为之真汞。真铅、真汞最初当是对药物品质的要求,后来就成了真假之别。

真铅、真汞概念的出现,对此后的炼丹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药金、还丹中所吸收的既然是元气,那么,炼制的过程应当就是使它们元气充足的过程。使元气充足,就是使它返还万物的始点,自然也是自己的始点,因而“还丹”的意思,被说成是返本还原:阴阳运转,气化为精,精化为朱,朱化为汞,汞化为金,金化为药,故号金砂,名曰大还。大还者,返归之义。(《修炼大丹要旨》)万物以春夏发泄为黄芽,秋冬收敛同成熟,各归本色,反本味,不改旧容,尽名曰还。(还)丹之义,反本也。(《玉清内书》)成仙就是使肉身化为元气,这样,炼丹的理论和成仙的理论,就统一起来了,即都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说金丹能使人长生,是由于其中含有充足的元气,把炼丹的过程说成是返本还原、使元气充足的过程,是唐代炼丹术的基本理论。炼丹理论发生改变的同时,服气理论也在发生变化。《淮南子》说“食气者神明而寿”,当是从实践观察中得出的结论。后来,服气使人长生的理论有了变化。河上公《老子注》说,万物之中都有元气,元气使身体和柔,所以能够长生。古人认为,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气的存在。断了气,人就死亡。气,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只要保住气的永远存在,就会长生不死。直到南北朝末期,这种见解仍然是服气的主要理论。《真诰》卷六《甄命授》说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与人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至,养至则合真……《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说:《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这样的服气理论,是呼吸对于生命重要的延伸。古人不能明白保气的条件,以为纳气就可以保气长存。隋代到唐初,服气理论发生了根本变化。《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体。服胎气返为婴儿,与道混合为一也。这样的服气论,当是受“服金如金,服玉如玉”理论影响的结果。《道教义枢》也这样认为,文字也和这里类似。唐代把各种内修术都归于服气一名之下,而服气又是服食元气,其目的是要让身体变为元气,那么,服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传为张果所作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经》说道:一者,精也。精乃元气之母,人之本也。在身为气,在骨为髓,在意为神,皆精之化也。……精者,人之本也,是以圣人返其本而还其元,此乃返本还元之道也。“返本还元”就是“返本还原”,元就是原。《太上老君元道真经》论述了服气的各种方式之后说: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曰元道。在该经看来,服气之道,就是复本还元之道。把返本还原看作是长生之道,其基础是老子哲学。出于南朝的《三天内解经》说:“老子教化,唯使守其根,固其本。人皆由道气而生,失道气则死。故使思真念道,坚固根本,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把服气也看做是返本还原之道,就和炼服丹药的理论统一起来了,并为内丹术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下部安史叛乱之后的唐代哲学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唐代三大宗教及其哲学的转折点。人总是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总结自己的过去,安排自己的将来。作为人的群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重大事变,人们很少会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历史事变,特别是巨大的历史事变,又总是要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反思。反思自己的过去,对将来作出重新安排,于是历史就发生了转折。在这里,偶然的事件为必然的发展尽着开辟道路的功能。经过安史叛乱,儒教衰落了。儒教从总结自己为什么没有管理好这个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说,今后不应再强调礼仪制度的建设,而要重视心灵的修养。对心性问题的讨论发展起来。佛教遭受了安史之乱的打击,其他宗派衰落了,禅宗却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道教在治国理论上没有新的建树,方术活动则遭受了更大的失败。于是继儒教之后,也酝酿着重大的理论转变。在这时期,儒教一面要求振兴自身,一面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儒教以及其代表的国家政权的强大压力下,佛、道二教都逐渐屈服了,并开始向儒教靠拢,是此一时期佛、道二教发展的总趋势。在这一部分,我们仍然分教介绍各自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