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自然观研究
12942200000030

第30章 生命之道(5)

第三,"五藏六府,阴阳相生"。生命构成整体性还具体表现在人之生命器官"五藏"、"六府"构成的整体性。道教认为:"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府者,大小肠、膀胱、三焦也。藏为阴,府为阳,迭相生也。"《云笈七签》第1852页。人之生命的构成是由人生命肌体所具的各个器官所组成,这些器官构成了生命之躯体,而这些生命个体器官的存在并不是单独和孤立的,而是由于宇宙"阴阳"运动演化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生命各器官之构成乃为这种相生相续"阴阳"转换之结果,生命构成的各个器官彼此依存并形成其系统整体性,乃为宇宙运动之道所决定的,生命构成及功能的发挥是由于"道"之神用而体现出生命构成的整体系统性。同时,道教认为:"人之禀形,模范天地。五藏六府,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同上,第2034页。人生命各器官功能的发挥及作用的大小"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人之生命皆是由于这种"神明"、"主守"之主宰而延续,并在其生命构成"五藏六府"、"百关四肢"方面发挥其应该具有的整体统治功能。道教通过其生命构成各关节所具有"神"、"主"说明生命构成具有内在整体之"主宰",使生命构成在生命的运动中表现为其整体性。人之生命构成的"五脏"、"六府"则是生命运动中"道通神灵"之结果。

三"丹田者,人之根也"

——生命构成的合一性

道教关于生命构成的合一性体现了道教生命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合一性乃为天与人之构成合一,是道教天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道教天人观在天人同构方面上的认识以及所具有的基本思想。道教关于生命构成的合一性包括天与人所具有的构成合一、生命运动与天之运动的合一、生命内部各种机体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的合一、人之生命进化与退化的合一以及生命之精神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合一等方面。

第一,"助天生物,助地养形"。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是宇宙运动与演化之结果,是生命构成的各种功能的发挥和天人同构之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及天人关系的运动状况。生命的这种功能构成,展现了天人之间合一的不同表现形式,是道教天人观对于生命的理解和重视。离开了天人关系,就很难把握道教对于生命功能构成合一的理解。《太平经》认为:

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太平经合校》第36页。

这里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天人在生命构成方面的合一性:一是天人肢体结构方面的合一性,这种合一性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肌体合一而是天人"肢体"生成与演化的合一,二者皆为"含怀天气具乃出";二是天人生命功能作用的合一,这种合一乃为"视天地当复长",并且天人之间"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使天人之间表现为万物所具有的生命运动;三是天人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合一性是多方面的,除了表现在"头与天"、"足与地"、"四支与四时"、"五藏与五行"等身体结构以及"阴与阳"、"日与月"外,还"不可胜纪",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含义。道教关于人之生命功能构成的合一性是与其天人观中天人同构、同源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天人同构同源就没有道教的生命功能构成合一性。这种合一性主要表现为人之生命器官功能构成与天地四时五行的功能构成具有合一性,并成为生命自身各种功能构成合一性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天人合一关系的状况将成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的主要根据。这种合一具体体现在"人"皆"含怀天气具",表现为生命之构成功能是与"怀天气"密切相关,并具有合一之本质属性。

第二,"精神所藏,五气之元"。道教关于生命构成合一性的思想还体现于道教关于人生命功能构成的"丹田"之说,这种"丹田"之说实际上是天人关系在人生命之中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天与人共同功能构成、以及生命体内部各功能器官所具有的合一现象。《老君中经》说:

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气之元也。赤子之府,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主生子,合和阴阳之门户也。在脐下三寸,附著脊膂,两肾根也。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方圆四寸之中。所以在脐下三寸者,言法天、地、人。天一、地二、人三、时四,故曰四寸。法五行,故有五色。《云笈七签》第428页。

道教对于生命之"丹田"的认识是建立在天人生命构成合一性之上的,"丹田"被道教称之为人体中产药结丹之处,又称之为"生气之源",其所在的位置,道教认为,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其中下丹田为正丹田,多指脐下一寸三分,丹经则指脐下内一寸三分。道教认为:"呼则气出于丹田,吸则气入于丹田",体现了其所具有的生命构成及生命运动之功能。对于丹田所代表的生命构成的合一性,道教进一步认为,我之一切气、一切精、一切力、一切脉、一切筋、一切声、一切志、一切智,皆从此出于丹田。人之生命构成十二经脉,皆自丹田生,散而为四肢百骸。"丹田"直上与心与脑相通,合一身而通论天地造化。其中"四寸"、"五色"蕴涵着天人构成的合一性思想。四寸为"天一、地二、人三、时四";五色为"赤、青、黄、白、黑",法五行之体现,是道教生命功能构成合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天地人相互结合,彼此依存,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内部之间所具有的功能与构成共享的生命运动现象。

第三,"自然生耳,自然泰耳"。道教认为生命构成具有其合一性,这种合一性在于天地运动演化具有相同的内在自然本质,即"天地之生万物自然而然"《道藏》第14册,第233页。又被道教称之为"自然"。《道德真经注》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道藏》第12册,第293页。表现了生命之道的自然而然之性。《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曰:

人象天地,气法自然,自然之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结气不纯,藏胃积滞,六府败伤,形神不固,体不受灵,死气入穴,何有得存,徒知修学,不诚此深,今以相告,一形之真,随生解结,哺育百神,体自生光,内府鲜明。《道藏》第34册,第82页。

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合一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达:一是"气法自然",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现象表现为"自然之气",这种"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表现了生命的生成演化具有自然性。如元代李道纯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说:"大道虽有三元之德,一无形质而能自然生育天地;二无情性而能自然运行日月;三无名相自然长养万物而我不知其的。"《道藏》第17册,第144页。二是生命之吉凶寿夭短长均体现了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正如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所说:"自然生耳,自然泰耳,未必由仁德与智力,然交复信顺之行,得骋一己之志,终年而无忧虞,非天福如之何也。"《道藏》第15册,第121页。三是人们通过修学可以实现"一形之真,随生解结"而达到"哺育百神,体自生光,内府鲜明"之目的。如宋代林希逸在《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中说:"力,人力也;命,天命也。此意盖谓寿夭穷达富贵贫贱,若出于人为,而无非天命,而制之者,亦非造物也。直而推之,曲而任之,是曲直皆出于自然。"《道藏》第14册,第780页。充分表达了生命构成合一性所具有的自然本质。

四"神通妙用之自然"

——生命构成的妙用性

道教认为生命及生命的构成具有其应该具有的各种功能和作用,道教将这种生命的构成与作用称之为"妙用"。它包括生命各个器官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由于这些器官运动所具有的多种功能条件下的"妙用"。"自然的进化发展赋予了我们五种感官,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视觉。我们依靠所有的这些感官来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高度发达的完全自然电脑的随机存取内存和只读存储器来处理我们感官的输入信息,这两种储存器或许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但是它的这些能力是人类整体的实力。"(美)唐纳德·戈德史密斯著,安重义译《连接宇宙》,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道教则认为生命构成的这些妙用性具体表现在"体无定用,惟变是用"、"宇宙虽广,在于掌中"、"挺命太一,开关三道"、"灵于万物"、"在于掌中"、"游戏四海"、"阳和之气"、"长生之要"等方面,是道教在认识生命构成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命观。

第一,"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妙用"首先表现在人之生命肌体的各个器官所具有的功能上,这种功能具有"灵于万物"等方面的基本属性。北宋名儒邵雍在《皇极经世》中认为: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道藏》第23册,第421页。

其思想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万物生命之灵者具有"万物之体"、"万人之用",具体表现为生命器官"目耳鼻口"能收万物之"色声气味"等方面;二是生命的"妙用"体现在生命运动之"变"、"化"方面,即"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生命构成这种"体"是其"妙用"的重要构成;三是生命运动之体与生命肌体之用乃为生命人物之"道"的重要组成内容,表示了生命运动与生命构成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是生命构成"妙用"全面而完备的体现。

第二,"宇宙虽广,在于掌中"。道教认为生命的"妙用"性表现为"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云笈七签》卷十五《三洞经教部·天机经》说:"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云笈七签》第384页。在人生命运动与演化之中,其肌体各自发挥着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心"作为人生命器官构成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妙用乃为"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生命之心在发挥其作用时,应该遵循"合天道"之规则。生命之妙用体现了"览之只在于掌中"、"生杀不离于术内"等规律与天人合一之属性,是宇宙运动之"天道"所决定的。生命构成"心"、"耳"、"目"等则体现了生命运动之属性。

第三,"挺命太一,开关三道"。《内丹诀》中说:"圣胎成就婴儿,出入面目之间,游戏四海之内,以表神通妙用之自然也。"《道藏》第24册,第229页。生命的产生及生命功能的发挥是由于"神通妙用之自然",正是由于自然之"神通妙用",才能实现生命之构成而达到"圣胎成就婴儿",而生命构成之"妙用"则表现为"转轮于九气","挺命于太一",使生命运动具有其神通之"妙用"。《云笈七签》卷五十五《云鬼神·受生天魂法》曰:

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结成于元灵,转轮于九气,挺命于太一,开关三道,积神幽宫。所以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目运其神气。云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匝,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云笈七签》第1207页。

人之生命的形成表现了"神通妙用"立人之道的运动过程。其生命之构成具有"开关三道"、"积神幽宫"、"口目运其神气"之"妙用",如果生命的构成不发挥其应该具有的功能与作用,则生命运动就不能实现正常之效能,并导致"四大疾病系体,大期将至"的结果。

第四,"五味不通,大期将至"。人之生命构成的妙用性不但体现在对于身体有益的积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对于身体不利的消极方面,这些消极方面表现为对于"身有三魂"之"胎光、爽灵、幽精"所具有的"阳和之气"、"阴气之变"、"阴气之杂",并导致"人心不清净"、"人心昏暗"、"肾气不续"、"五味不通"之消极结果。道教认为人之生命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其"神通妙用"而导致"四大疾病":"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味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将至焉。"同上,第1188页。使人之生命构成不能发挥其应该具有的重要作用,与生命构成的妙用性相悖。

第五,"人之真气,随时养之"。对于生命之妙用所具有的基本作用与功能,道教认为其具有"所养之法",乃为"长生之要",对于生命的"修"与"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宋代道士曾慥《道枢》认为:

人之真气春藏于肝,夏藏于心,秋藏于肺,冬藏于肾。肝心阳也,肺肾阴也,随时养之,不出冬夏二至,春秋二分之候所养之法,淡然自适而无所惑。静坐内观,所养之藏,自然气凝而有象、有形焉。故以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气住则形住,是为长生之要也。《道藏》第20册,第705页。

生命构成只有正常发挥其器官所具有的"妙用"之功能,才能体现或实现生命构成所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这种"妙用"之功能具体体现在"春藏于肝"、"夏藏于心"、"秋藏于肺"、"冬藏于肾"等方面,使生命的运动与季节的转换结合起来,并达到生命构成功能所具有的"淡然自适而无所惑"、"自然气凝而有象形",在"静坐内观所养之藏"中实现人之生命"阴气为胎"、"以阳气为息"、"气住则形住"之妙用,从而使生命运动在其"妙用"的前提下达到"长生"目的。

总之,道教的生命之道体现了道教自然观对于生命内在本质的认识,"其秘道要德而以得生长"是生命运动演化道之属性的具体体现。生命之道表现在生命运动演化"反复传生"之规律性、"自生至终,大化有四"之阶段性、"人有五心,面有五色"之多样性,以及"人有盛衰,自在兆身"等生命运动演化之统一性方面。"夫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命矣"是生命运动演化之阶段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综合体现。"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是生命之道关于人之"智识"进化与退化统一性的体现。生命之道在生命的构成上还具有其自然性,即"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并体现于"百关九节,百禄之神"生命构成的整体性、"五藏六府,阴阳相生"生命构成的合一性,以及"精神所藏,五气之元"、"神通妙用之自然"等生命构成的妙用性等方面,是道教自然观对于生命内在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