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上担任海上指挥的就是曾指挥“四轮车”作战的冈瑟·卢金斯海军上将。作为精通海军战术的专家,卢金斯仔细研究了双方的情况,认为尽管从全局看英国处于下风,但英国海军实力要远远超过德国海军,特别在北大西洋上,英国海军占有绝对优势,单凭“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两舰,显然有些势单力孤,贸然出击极有可能会遭英军优势兵力的围攻,因此他专程赶赴柏林,向雷德尔建议推迟“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等到“格奈森诺”号和“沙恩霍斯特”号修复后再一起出动。但雷德尔认为目前正是英国处在艰难困苦中的关键时刻,机不可失;另一方面希特勒也希望海军能尽早有所建树,这对海军压力颇大,所以雷德尔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战列舰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单独出航执行“莱茵演习”作战任务。在卢金斯出发前,希特勒还专程赶往“俾斯麦”号的停泊地波兰格丁尼亚港,对他进行了鼓励。
5月19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从波兰格丁尼亚港悄然出航,出波罗的海经卡特加特海峡,沿挪威海岸北上,于5月21日驶入卑尔根东南的科尔斯峡湾。“俾斯麦”号出航的情报很快被英国海军得到,并引起了英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对付大西洋上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已经使英国海军焦头烂额,英国的造船速度,尚不足以弥补每月的海上损失,如果“俾斯麦”号再出现在大西洋,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无疑将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在对“俾斯麦”号的作战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后,英国海军部的官员们一直认为英国海军目前尚无一艘战舰能与之相匹敌。自“俾斯麦”号下水时,英国海军就开始惶惶不安地担心着,如果“俾斯麦”号顺利地进入大西洋,那么英国护航运输队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情况的严峻性,英国首相丘吉尔命令海军部:在“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作战海域之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击沉它!很快,一个围歼“俾斯麦”号的计划形成了,英国大西洋的全部舰只和飞机,都奉命作好战斗准备。
5月22日,英军以“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为主舰的舰队,直插进入大西洋必经的丹麦海峡等候截击。就在被希特勒视为秘密武器的“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穿越卡特加特海峡,刚刚要驶入大西洋海域时,英军“萨福克”号巡洋舰的雷达发现了“俾斯麦”号的位置。英国海军命令他们最大的两艘战列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以及4艘驱逐舰火速前去拦截,其他舰艇也全速靠拢对其进行包围,一场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5月24日,英国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战列舰率先发现了“俾斯麦”号。“胡德”号在距离“俾斯麦”号15海里的距离时,首先开火,并击中了“俾斯麦”号,不甘示弱的“俾斯麦”号立即用准确的炮火还以颜色。
战斗刚刚打响,“俾斯麦”号就显露出“铁血宰相”的狰狞面目,380毫米火炮的重型炮弹接二连三地在英舰炸响,其中一发炮弹准确命中“胡德”号的舰桥。指挥台上的霍兰中将急令“胡德”号左转29度,以便更好地发挥火力。老辣的“俾斯麦”号没等其完成转向,一发巨弹又准确命中“胡德”号弹药库,并引发大爆炸,一座几十吨重的炮塔被抛上了天空,军舰中部的钢板被撕开,有着25年舰龄并承载过显赫战功的英国最大军舰“胡德”号转瞬间沉入了海底,该舰1400名官兵中仅有3人幸免于难。这就是“俾斯麦”号服役后的第一力作,干净利落而又冷酷无情。
“威尔士亲王”号目睹了“胡德”号的悲惨下场,还没回过神来,“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全部火力就倾泻而下!“威尔士亲王”号连中七弹,万幸的是只有三弹爆炸,“威尔士亲王”号战斗力未受大的影响。大难不死的利奇舰长继续指挥战斗,第6次齐射,两发356毫米炮弹命中“俾斯麦”号,其中一发击穿舰首燃料舱,使燃料本已紧张的“俾斯麦”号雪上加霜,为英舰以后的追踪创造了条件。面对“胡德”号的沉没,火控系统及一座4联装主炮塔被毁的“威尔士亲王”号舰长利奇只得下令全速撤退。“胡德”号的沉没换来的是“俾斯麦”号的一个锅炉舱和一个燃油舱被击中,并漏掉了200吨燃油。尽管“俾斯麦”号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它的战斗力并没有被削弱,它的航速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仍然可以保持在28节。
随后赶到的英国海军托维上将望着海面上漂浮的军舰残骸和大片油迹,难以压制心中的怒火。英国海军部对“胡德”号的沉没也大为震惊,海军大臣电告托维: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击沉这艘凶恶无比的纳粹战舰。远在1500海里外直布罗陀巡逻的H舰队奉命赶往战场;在中大西洋西北部外几百海里,战列舰“莱米里斯”号奉命撤出护航,并向西拦截敌舰;距爱尔兰海岸约500海里处,战列舰“罗德尼”号也撤出护航,奉命截击。它们得到的命令是:“追击、追击、再追击。”
英国海军虽然损失了“胡德”号战列舰,但他们还是有收获的,“欧根亲王”号已经被迫撤出了战斗,现在他们的对手就只剩下了“俾斯麦”号,并且英国海军的“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胜利”号航空母舰都已经逼近了“俾斯麦”号。为了不耽误在夜间追击“俾斯麦”号,当天夜里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号进行了鱼雷攻击,一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但造成的损伤不大。可是在“俾斯麦”号躲避“剑鱼”式鱼雷机攻击时,却使得先前遭受“威尔士亲王”号攻击而受损的燃油舱裂缝进一步加大,泄露了大量的燃油,航速降低到了18节。
遭到攻击后,“俾斯麦”号曾一度甩掉了英国海军的跟踪。26日当“俾斯麦”号向法国航行时,被英国海军的1架“卡塔林娜”式水上飞机意外地发现,而此时距离“俾斯麦”号到达目的地只有11个小时的航程。发现“俾斯麦”号后,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立刻起飞“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对其展开了攻击,一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的尾部,使它的推进装置遭到了破坏,方向舵也被卡死,这为英国舰队追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5月27日,以“乔治五世国王”号和“罗德尼”号为首的英国舰队追上了丧失操控能力的“俾斯麦”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在12海里的距离外,用全部主炮一起向“俾斯麦”号开火。与此同时,“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也在稍远的距离,用主炮对“俾斯麦”号展开了攻击。英军战列舰和巡洋舰从几个方向开火,并不断调整位置,以便取得最佳阵位。
因重伤而行动笨拙的“俾斯麦”号根本无法应对,不断被大口径炮弹命中,炮塔接连被毁。仅仅30分钟,4座主炮炮塔全部被打哑,而德舰只有几发近射弹对英舰造成了轻微损伤。9时40分,“罗德尼”号竟然在距离“俾斯麦”号仅仅3600米处来回穿行,9门主炮弹如雨下。“俾斯麦”号上层建筑烈焰翻滚,浓烟四起,面目全非,船舱内蒸汽管道被炸断,气雾弥漫,海水大量涌入舱室,舰体开始急剧左倾。不可一世的“俾斯麦”号上已是血流成河,甲板上到处在爆炸燃烧,到处是尸体,主炮已全部被摧毁,只有个别副炮还在顽抗。10时许,“俾斯麦”号开始下沉,“乔治五世国王”号和“罗德尼”号毫不手软,凶猛的炮火继续倾泻,“俾斯麦”号甲板上数百名水兵不等舰长下令就纷纷跳海逃生。丧失了航行能力的“俾斯麦”号还在作着最后的挣扎,最后被从英国海军巡洋舰近距离发射的两枚鱼雷命中,永远地沉入了大西洋。海面上数百名水兵挣扎待救,出于人道主义,“多塞特郡”号丢下绳索,救起大约80名德军水兵,“毛利人”号也救起来25人,但救生工作刚刚开始,就发现德军潜艇,“多塞特郡”号和“毛利人”号立即终止救援撤离现场。海中挣扎的数百名德军水兵最后只有5人被德国气象船“萨克森沃尔德”号和一艘潜艇救起。“俾斯麦”号的船员多达2000人,幸存者只有113人。
在沉没前,“俾斯麦”号抵挡住了大约90发英国战列舰主炮炮弹和310发左右其他炮弹的直接命中,同时承受了6~8枚各型鱼雷的打击,再加上自行开闸放水达1小时才沉没,其出众的生存能力震惊了对手,并受到后人的赞许。但这也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只有厚实的装甲而没有海军航空兵的保护,结果只不过是多挨些炮弹而已。
可以说,在围歼“俾斯麦”号的过程中,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舰载机所表现出的威力,充分证明了制空权对制海权的巨大影响。当26日在搜索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发现“俾斯麦”号踪迹的是飞机。随后,给予“俾斯麦”号致命打击,最终导致其沉没的还是飞机。可以说,在整个海上围歼“俾斯麦”号的战斗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飞机发挥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作用。反观德军因为没有远洋航空力量,威风八面的“俾斯麦”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成为英军的靶子,这充分证明了海军航母航空兵在决定海战胜负方面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场海战,标志着航空母舰新时代的到来。
4.航母的新用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在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后,英国成了在欧洲抵抗法西斯进攻的最后屏障。倘若英国被德国占领的话,那么欧洲就会成为德国人的天下,这种局面显然是世界上所有坚持正义的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确保英国这座在欧洲抵抗法西斯的最后堡垒不落入德国之手,就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80%以上的生活和战略物资都要依靠进口,因此要想保障英国的安全,首先就要解决它的物资运输问题。在当时,英国的物资绝大部分都要通过海路来运输,海上航道成了英国的生命线,每天平均要有2500艘船只往返于大西洋航线。如何在战时保卫好海上航道的安全,成为了当时英国一切战略的基础。显然,德国人也很好地意识到了海上航道对于英国是多么重要,因此德国将击沉英国的运输船当做了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上节所介绍的德国“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战列舰进入大西洋的目的,其实也就是为了袭击英国的商船,破坏英国的海上生命线。虽然“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战列舰的这一战略意图没有得逞,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德国人的潜艇却给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早在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的当天,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邓尼茨就派出U-30潜艇击沉了英国的“雅典娜”号邮船。随后,德国潜艇倾巢而出,向英国舰船发起了全力攻击。尽管邓尼茨的潜艇数量并不多,但仍创造出了不俗的战绩,其中U-47号潜艇更是在躲过英军层层警戒后,潜入到了英国斯卡帕湾基地,一举击沉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此举给英国海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尝到了甜头的邓尼茨,从此开始了用潜艇对英国运输船队的大规模袭击,大西洋上的反潜护航战斗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德国知道自己的水面舰艇无法同强大的英国海军相抗衡,所以德国海军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对英国商船进行袭击战,破坏英国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线。在潜艇的使用上,邓尼茨强调把潜艇派到对方运输频繁而防御薄弱的海域活动,以取得最大的战果。在作战手段上,他主张采取“狼群战术”,即多艘潜艇集群作战,实施近距离夜间水面攻击。开战之初,德国“狼群”屡屡得手,击沉了大量英国船只,给同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损失。不过狼群数量有限,二战初期只有57艘,用邓尼茨的话说“只能刺激一下英国人”。
然而“蚁多咬死象”,从英国对德国宣战的1939年9月3日算起,到1940年3月1日,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德国就击沉了英国的运输船和护航船只达199艘,共70余万吨。在1940年夏天,德军在占领法国后,使得德国潜艇进出大西洋的航程缩短了800海里,而且可以直接进出大西洋腹地,不必再为溜进英国海军封锁的海域而浪费时间和燃料。与此同时,德国的潜艇数量也在迅速增加。邓尼茨将潜艇舰队指挥部迁到法国,以法国沿海港口为潜艇基地,放出一批批“狼群”向英国船队展开全面攻击,“狼群战术”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6月到11月,德国潜艇共击沉舰船272艘,共计1395000吨,这是“狼群”狩猎的一个“黄金时期”。
其实,英国海军对德国人的袭击也并非没有准备,早在1939年5月大战爆发前,英国海军就已经开始实行护航任务,但是效果确实不能让人感到满意。比如,“雅典娜”号邮船就是在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勇敢”号和“竞技神”号三艘航空母舰执行护航任务时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的这三艘航空母舰虽然发现并对德国的潜艇实施了攻击,但德国潜艇在看到英国的舰载机后,立刻下沉,英国海军则对此毫无办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护航的英国航母反而成了德国潜艇嘴边的猎物。在1939年9月14日,“皇家方舟”号在担任护航任务时,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幸好因为鱼雷发生了故障,提前爆炸,“皇家方舟”号才侥幸逃过了一劫。三天之后,也就是在9月17号,英国海军遭遇到了更大的不幸,“勇敢”号航空母舰被德国U-29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命中,舰艇被炸成了两截,除很少一部分船员被“激动”号驱逐舰救起外,其余都葬身在了寒冷的北大西洋海底。
“勇敢”号的沉没,加之先前“皇家方舟”号的侥幸逃脱,使英国海军意识到,利用舰队航空母舰并不能有效地对运输船队进行护航,这反而会使舰队航空母舰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舰队航空母舰并不适合反潜作战。为此,英国海军设计了专门为船队保驾护航的护航航空母舰。
与轻型航空母舰改建自战斗舰艇不同,护航航空母舰则是由商船改装而来,因此属于更为小型的航母,用于为商船护航。它们一般是在运输船队前方展开,用舰载机侦察、攻击潜艇,或引导水面舰只实施攻击。护航航空母舰除护航外,还时常担负运输船的角色。
1941年,英国将俘获的德国商船“汉诺威”号改装成了第一艘护航航空母舰,取名为“大胆”号。“大胆”号在多次护航任务中,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实践证明,使用商船改装成护航航空母舰,用时少,费用低,这一尝试为反潜护航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