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天文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13042700000016

第16章 魔星的秘密

公元1596年,德国天文学家法布里修斯(1564~1617)发表了《怪星小史》一书。书中谈到他发现天上有一颗星很奇怪。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看不见,他将这颗忽隐忽现的星称为“怪星”,就是鲸鱼座。星,中文名刍藁增二。有的人将法布里修斯的发现看做是人类首次发现了亮度会变化的星——变星。

实际上最早发现变星的,当属我国古人。古时,我国的天文学家将光度会变化的星称为“客星”、“新星”。着名的记录见《汉书-天文志》记载:汉元光六年(前134年)六月“客星见于房(宿)”。而《宋史》所载公元1006年4月3日出现的“超新星”变光过程的描述(参见《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7)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变星记录。

1786年,皮戈特编制了第一个变星表,其中记载有8颗变星和4颗新星。1840年,阿格兰德尔(1799~1875)发明了“等级法”来观测恒星的亮度,因而逐渐发现了不少变星。约在1844年,他编的变星表中已有44颗变星。后来由于应用照相方法去测定恒星的亮度变化,发现的变星就大为增多了。至今人们发现的变星约3万颗。

法布里修斯的“魔星”,最亮时可达1.7等,而最暗时只有10等左右,强弱相差2000多倍。由最亮到下一次最亮要经过近1年的时间(320~370天)。而当它的亮度减小到6等以下时,人们就见不到了,这个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所以在肉眼看来,它有时发光,有时又消失了,很奇怪。像鲸鱼座O星这样的变星称为“长周期变星”。有的周期可长达700多天。

在发现变星足够多时,人们就给它们分类。1881年,皮克林(1846~1919)把变星分为新星、长周期变星、造父变星、不规则变星和食变星5类。这是第一个考虑到光变曲线的形态特征,也照顾到变光的物理起因的变星分类法。现在,人们根据变光本原,把变星重新划分为脉动变星、爆发变星和几何变星3大类。在3个大类之下,又按照光变形态和物理原因,细分为若干次型。

变星的观测研究对于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个工作是一般天文爱好者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