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天文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13042700000067

第67章 X射线星与γ射线星

X射线与γ射线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它们的波长非常短,能量却很大。X射线的能量在103~103电子伏特,而γ射线的能量在105~1016电子伏特。

这些高能部分的辐射大部分被地球大气吸收了,只能在高空上观测到,通常用火箭与人造卫星去观测。20世纪70年代后,空间观测与研究得到全面的发展,有了许多专用的人造卫星。在探测X射线方面有乌呼鲁(Uhuru)卫星、高能天文台1号(HEAO-1)及2号(又称爱因斯坦天文台)、罗塞特(ROSAT)等;在探测γ射线方面有康普顿天文台卫星(GRO)、γ射线天文台卫星(GRO)等。这些观测台上大都装有成像望远镜,以了解高能辐射源的形态与变化。

发射X射线与γ射线的点源,习惯上称为X射线星与γ射线星。但不应理解为只发射X射线与γ射线,它们同时也可能有低能部分的辐射(可见光、射电波之类)。

这些源的名称常用某星表的编号或某星表代号附上坐标值。如3C273是指英国剑桥大学编的第3个射电星表中的第273号天体。X1800-30是指X表中赤经为1800M,赤纬为-30°的天体。

在利用各种探测器发现天空的某个点(或小区域)有X射线、γ射线发射时,就要设法找出它们的光学对映体。如果有,就比较容易了解这个射线源的性质;如果未能找到光学对映体,就需要从理论上去考虑辐射的本质。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在银河系内的X射线源、γ射线源大多为密近双星系统、球状星团、超新星爆发遗迹,而河外星系中的X射线源、γ射线源,则多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此外,还有遍布于宇宙空间的X射线背景。据观测统计,X射线源的分布有集中于银道面的倾向。

两颗子星靠得很近,称为密近双星。它们之间有物质交流,一个质量较大的能吸积另一个的物质。随着溶人物质的高速挤压,双星产生非常高的温度,便会产生极强的X射线。

研究发现,X射线双星可分为高质量的与低质量的两类。

高质量的多数伴星为大质量星,质量大于10个太阳质量,光学对映体明亮,有快速的自转。它们的X射线有脉冲形式。最典型的是天鹅座X-1。

天鹅座X-1的脉冲没有严格的周期,只在几十秒时间内脉冲。单个脉冲的时间在0.3秒至几十秒不等,脉冲还有一上一下的振动和快速变化。从射电定位观测发现光学对映体主星是9等的O、B型超巨星,质量大于20个太阳质量,伴星看不见。双星的绕转周期为5.6天。伴星应是X射线发射源,它的质量不会小于6个太阳质量。这个质量已超过中子星的质量上限(3个太阳质量),因此,不可见的暗伴星很可能是一个黑洞。

低质量的X射线双星,其伴星质量比较小,比如X1800-30的伴星,质量约为0.05个太阳质量,那就不是中子星,而可能是白矮星,但大多数X射线双星的伴星是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