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3091700000031

第31章 做人低调一点,遇事虚心对待(2)

正在石苞遭受司马炎猜忌的时候,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派大军进犯晋朝的报告。同时石苞也得到了探子的密报,立即着手战斗准备,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封锁通道,准备抵御吴国的进攻。司马炎听说石苞加固城墙准备战斗的消息后不由得更加怀疑石苞的用意,就问中军羊祜说:“吴国军队进攻的套路一向是东西呼应,两面夹击,这次怎么会只在一边。难道石苞真的有意谋反?”羊祜认为不会,但是羊祜的看法并没能打消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

正在这个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石苞的儿子石乔也在朝中任职,有一天,司马炎召见他,可石乔很长时间也没有消息,更别说去报到,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他秘密派兵,准备出其不意讨伐石苞。

在出兵之前,司马炎发布了一个罢免石苞官职的文告,认为石苞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就封锁交通,修筑工事,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然后就派遣大将带领重兵前去征讨石苞,同时还调来另外一支人马从前方包抄,以形成对石苞的合围,尽可能使得石苞不能逃跑。

但是对于这一切,石苞一点都不知道,还是一如既往地练兵守城,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直到灾难临头,司马炎派兵讨伐他的时候,他感到莫名其妙。为人非常有耐心的石苞心想:“自己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忠诚为国,也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而且自己为人一向光明磊落,上对得起国家,下无愧于百姓,用不着畏惧,见了皇帝一切都会明白的。”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武器,打开城门,没有做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

司马炎听说了这些事情以后,顿时清醒过来,他想:“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石苞如果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防御的工事,大兵到来他早就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他又不是傻子。再说,如果石苞真的投降吴国,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呢?司马炎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糊涂蛋。经过一番仔细的揣摩,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

果然,石苞被送回到朝廷以后,不但受到了司马炎的盛情优待,还愈加得到重用和信任。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身正不怕影子斜。”石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意外的危难面前,在事情的紧急关头,更应该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要多一份耐心,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要耐心对待,不要因此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不能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只要耐心处世、冷静面对,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一点波澜起伏,也不可能一马平川,不遭受一点挫折。不一定什么时候,寂寞、孤独、失败、委屈、误解、鲜花、掌声、成功、辉煌都会出现在面前。在这个时候,耐心、平和的态度,低调的姿态,是接受考验脱离困境、成就事业的保障。

耐心是处世低调者都具备的良好品质。不管是身处高位还是功成名就,无论是面对不平还是遇到挫折,多一份耐心可能就多一次机会。勾践用几十年的耐心打垮吞灭了强悍的吴国,一雪前耻;夫差滥用武力,自高自大,结果人死国亡。

一般而言,任何东西处于不平的状态都会出声,这是事物的常性。心胸宽广的人看事情能够看得更长远,却不计较眼前的小事。他们认为即使别人得到的多,自己得到的少,也没有必要去计较;别人自以为是,诋毁贬低自己,也不用放在心上;就算别人强大富有、位高权重,自己弱小贫穷、一无所有,也不用自叹自怨。

生命就是一种旅行,能够不时碰到一些新鲜的东西,这些事物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考验。但不管是什么,都应该低调做人,耐心处世。心胸要宽广,心态要平和,不去计较那些小事,才不会被羁绊住双脚,才会实现突破。

有一位老先生收徒弟,这位先生知识渊博,很有智慧,在当地德高望重,因此向他拜师的人很多。

但是老先生收徒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个人想要拜师都要接受一个考验。这个考验也很简单,就是在徒弟进门后,老先生肯定要安排徒弟去做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是:扫地。

安排完了之后,老先生就闭目养神。过了一段时间,徒弟来跟老先生禀报,已经把地扫好了。老先生就问徒弟:“你扫干净了吗?”徒弟说:“扫干净了。”老先生又慎重地问道:“真的扫干净了?没有遗漏的地方吗?”徒弟认真考虑了一下,肯定地说:“所有的地方都扫干净了。”这时,老先生叹息一声,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回家了。”徒弟听了以后感觉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我回家?这是什么意思,不收我了?”“是的,你没有通过考验。”师父摆摆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走人。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原来,老先生事先在屋子拐角旮旯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的时候发现,一般的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还有些人更是偷奸耍滑,不认真做事。这样的人是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打扫那些拐角旮旯处,自然也不会看到铜板,更不可能交给老和尚。老先生的“考验”其实很容易,通过做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检验了徒弟是否有耐心,不能不说老先生的睿智。如果徒弟藏匿了铜板不交给老先生,那问题就更大了,那就不只是性格上的问题,而是品格欠佳,这样的徒弟自然更不能要了。

有人这样形容过猫捕鼠的情形:一日下午,去磨房,刚进门,陡然看见家里的老猫伏在墙角,不远处的墙缝有一小洞,明白老猫是盯上老鼠了,于是悄然退出。半小时后,再去观察,老猫仍在原地,又半小时,仍未动,一直偷偷察看了三次,没见任何动静,老猫静伏如故。主人不耐烦了,于是走开。傍晚在院子里却看见老猫从磨房里窜出,嘴里叼着一只还在抽搐的老鼠,主人心里不由得大为叹服。

也许有人认为这跟守株待兔没什么两样,细细想来,根本就是两码事。在这次捕鼠的过程中,其实双方比拼的就是耐心。老猫将耐心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等到老鼠从洞里出来,相反,老鼠明知道天敌在外面虎视眈眈,虽然在洞里耐心地等待了好长时间,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成为老猫的美餐。

耐心如同盛水的杯子,成功就是盛在杯子里的水,杯子越大盛放的水也就越多;耐心如同遮风避雨的房子,房子越坚固,住在屋里的人越安全;耐心就是用来捞鱼的网,网上的线越密,捞住鱼的机会就越大,耐得住性子才可以实现飞跃。

5.深沉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深沉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满变数的社会里,保持深沉,做一个别人看不透的人,是做人的智慧,也是处世的哲学。

看似忠贞的人未必表里如一,貌若愚憨的人未必真愚,就是这样让对方无法看破的智慧,才是高明的智慧。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郑庄公谈笑间挫败共叔段,都是这种智谋的运用。

韩非子在他的文章中吐露了这样一个观点:保持深沉,不让人看破是君王驾驭臣子的有效手段。他认为,如果君王将自己的喜好厌恶、性情脾气都让大臣们知道得很清楚,那么臣子们就不会认真做事,只会研究揣摩君主的意思,做到投其所好,摒其所恶。如果保持深沉,让大臣们根本不知道君主是怎么想的,朝臣们就会尽心尽力办事。同时,保持深沉,不让人识穿也是处变不惊,反败为胜的一种战略。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谋反时使用的就是这一策略。郑国国君郑武公临死前将王位传给郑庄公,但是庄公的母亲却不赞同武公的意见。原来庄公出生时难产,他的母亲为此受到惊吓,差点死去,为此庄公的母亲很不喜欢他,认为郑庄公带给她了灾难,是不祥之人。

庄公母亲的反对并没有给庄公的继位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在郑庄公继位为国君以后,他母亲姜氏却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宠爱的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界,庄公一一答应了她。但庄公的母亲并未因此满足,为了更大的图谋,她甚至逼迫庄公把京城也划分给了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开始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庄公知道母亲根本就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虽然他心里有数,表面上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明白,要想破除弟弟和母亲的阴谋,欲擒故纵是最好的方法,为了取得更多的东西,表面上或者暂时给他一些好处以迷惑对方是有必要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保持深沉,表面上不动声色,让母亲和弟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将其歼灭。

在庄公母亲的帮助下,共叔段的势力不断扩大,正直的大臣们坐不住了,有人向庄公进谏,认为共叔段囤积粮草,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分明是想图谋不轨,庄公却以这是国母的意思而不加理睬。当有些大臣建议庄公先下手为强,铲除共叔段以防有变时,庄公表面上不但不以为然,还训斥了这些大臣。如此一来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谋反篡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了。

庄公的做法不但迷惑了要谋反的弟弟和母亲,大臣们也蒙在鼓里。一位名叫公子吕的大夫劝庄公说:“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国君,现在郑国却好像有两个君王。如果您想把王位让给共叔段,那我们就去奉他为君王,如果不是,那就尽早铲除他,免得臣民们三心二意。”庄公听了以后表面上假装很生气,让公子吕别多管闲事,实际上早已做好了准备。

郑庄公早知道弟弟和母亲的图谋,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过早动手,铲除了弟弟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不仁不义,更重要的是母亲也站在共叔段那边,打倒了弟弟必然要牵连到母亲,这样一来肯定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装做什么也不知道,放纵共叔段行事,等到共叔段和姜氏计划暴露,大张旗鼓准备谋反时才下令讨伐,一举挫败共叔段的阴谋。

郑庄公最后一举歼灭了共叔段的叛军,而他之所以获得最后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庄公从始至终保持深沉,其母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没能看破庄公的真实想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诸葛亮的,他出隆中火烧博望坡,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神机妙算,其中,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最为精彩。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但因为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迫不得已只好让人马撤退。为防魏军乘势追击,他让关兴、张苞两人各带几千人马,在关键地段布置疑兵。

然后,诸葛亮就下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四川。等到他一切都安排妥当,也准备撤离之时,魏将司马懿已经率领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赶来。西城只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根本无法挡住曹魏大军。而且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士兵也尽是老幼病残,根本无法作战,情况万分危急。眼前的形势很明显,战不能战,逃也逃不掉——此地路径狭窄,唯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住。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多远,就会被司马懿大军赶上。

众人不由得万分恐慌,诸葛亮亲自登上城楼观望,果然,不远处尘埃冲天蔽日,连大军奔走声也隐约可闻,形势迫在眉睫,而且就眼前的形势来看,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不想诸葛亮略作思考之后,却告诉众人,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大家平安无事。

于是诸葛亮就开始准备,他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收藏起来,并打开城门,让几十个士兵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洒水扫地,一切显得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诸葛亮自己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情景感到莫名其妙,慑于诸葛亮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就急忙返回去向主帅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听后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就自己亲自前来观看。到了以后,司马懿发现果然和报告的一样: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街道,大军虽然前来,却旁若无人,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

司马懿有些纳闷,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一点破绽,更弄不清楚诸葛亮究竟在玩什么花样。属下将领见到这种情景,忍耐不住,纷纷请令杀进城去活捉诸葛亮。

深知诸葛亮为人的司马懿却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没有同意将领们的意见,认为一生谨慎行事的诸葛亮肯定是另有所图。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感觉到诸葛亮的琴声之中隐含杀机,于是连忙下令全军撤退。

等退了没有多远,诸葛亮设置的两路疑兵就摇旗呐喊,纷纷涌出,司马懿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赶紧带领大军仓皇返回。

诸葛亮见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连忙抓住时机,带领余下人等,从容撤出西城,退回四川。

保持深沉,让对方无法看破,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做事低调,大智若愚的人,做人处世,通常都很难被别人看透,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做人的智慧。

6.不做自我炫耀的孔雀

过分炫耀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更容易招致不测。自以为是、过分炫耀最终为人所厌,乃处世之大忌,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因此而被他人所厌弃。

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家境、相貌、身高等等,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即使现在比别人略有成就,也未必就是自己能力所得,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得,也没有必要处处炫耀。做得好与不好,自然有别人看着,用不着自己去大声宣传,一副唯恐别人不知道的样子。炫耀,就是自以为高明,是挑衅,是很明白地告诉人家,你比人家强。

没有人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蔑视的眼光里。即便是确实不如别人,也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低人一等。炫耀,就是抬高自己,也是无形之中贬低别人的一种极不理智的做法。

每个人有了成就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希望有人赞扬,因此,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展示自己的长处,殊不知,这实际是在自己头顶悬了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落的利剑。

“当夜幕开启,富凯攀上了世界的顶峰。等到夜晚结束,他跌落了谷底。”著名作家伏尔泰这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因为过分炫耀而招致灾祸的故事。

法国的财政大臣富凯为了博得国王路易十四的欢心,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宴会,他费尽心思筹划准备,邀请了当时欧洲最显赫有名的贵族和学者,甚至著名的剧作家莫里哀为这次宴会还专门写了一个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