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治蜀要览
13104200000044

第44章 四川现代教育及文化(1)

——四川的高校调整

1.20世纪50年代四川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

1949年以前中国留下的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系科设置,已不能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对全国高校进行了两次院系调整。四川高校院系调整的规模较大,成效亦较明显。

第一次院系调整是1952-1954年,受苏联高校模式的影响,按照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调整。调整不仅涉及全川所有的高校,还包括云南、贵州的一些高校。四川高校中原有的航空、地质、铁道、纺织等系分别并入北京、天津的有关学校;云南、贵州高校的一些系别调入四川的有关学校;新建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四川财经学院、四川美术专科学校、西南音乐专科学校、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四川纺织专科学校;重点调整了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和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工学院、农学院被调出,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建立了成都工学院,四川大学成为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华西大学的文、理、经济等科调出,更名为四川医学院,成为多科性医学院。重庆大学在调出了文、理、商、医等科后,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所有保留下来的前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

第二次院系调整是在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后,为调整沿海和内地经济布局的需要,国家决定将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和专业迁到内地。同年,国家提出“大办电子”,决定将西南建成无线电工业基地之一。为此,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新建了全国第一所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是首批国防重点高校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另外,著名传染病专家、一级教授钱悳(音德)受命,成立了重庆医学院;以重庆大学地质系为基础,建立了全国第三所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从四川大学调出的农学院在四川雅安成立了四川农学院;新建了成都中医学院,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四所中医药高校之一;四川师范学院迁至成都办学,留下部分专业在南充组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经两次院系调整,四川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校总数大为增加,工科和师范得到加强,形成了四川高教的基本格局。

2.20世纪90年代四川高校的改革

四川高校自50年代两次调整,建立起高教格局以后,一直未有大的变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高教实行“211工程”,重组高校资源,扩大高校规模。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教委的指导下,四川的高等院校开始了结构性改革。

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这两所有深厚历史渊源且校区紧邻的部(委)属重点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拉开了中国重点高校资源重组、“高层次的合并”办学的序幕。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以来,两所全国重点大学第一次合并,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起着示范作用。合并后的四川联合大学迅速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11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在20世纪最后一批世界银行教育贷款评审中,获得400万美元贷款,为全国28所重点高校中获得贷款资助最多。200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联合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这是继6年前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后,四川大学进行的又一次高校强强合并,故当前的四川大学已经集文、理、工、医等于一体,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为学校成为高水平综合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随原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之后,一批大专院校相继进行了资源重组合并,如成都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警察学校与四川公安干部管理学院合并,改建为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等,掀起了四川高校改革的新高潮,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四川高校最大的一次调整,带来了四川高校的长足发展。

1999年底,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下文,将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列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四川省大学科技园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两所著名高校而建设。国家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的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故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相似于美国的硅谷,主要从事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并将其产业化。四川省科技优势较为突出,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以四川大学和电子科大两所实力雄厚的高校为依托,建设了四川省大学科技园,有效激活高校资源,将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小结: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四川高等教育的两次调整,无论是先期的以分办模式为主,还是后期的以合并模式为主,均分别代表不同时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不同教育理念。50年代的分专科办学,是为实现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早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有发挥学科专业化特长之利,却又必然招致大学缺综合化之弊,不利于高校的做大做强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参与国际教育竞争。90年代的合并办学,是为应对教育的全球化浪潮,与国际教育接轨,省内各高校实行强强联合,以应对西方高等教育对我国生源的影响。与合并潮相伴随的是高校的全面扩招,这固然有利于扩大教育面,有利于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但某些高校在扩招后也出现了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如何做到既使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又保证教学质量非但不降反而有大幅度提升,以服务当前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满足国家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

二新中国的四川普九义务教育

四川的初、中等教育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显得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四川省立即将正在实施的普及初等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1986年1月省政府发布了《四川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方案》,5月份的四川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发布了《四川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为使普及初等教育转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使之不脱节,省教育厅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措施,即第一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第二步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各市(地、州)县(市、区)随即按照省上的要求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规划到乡,算账到校”的群众路线方法,对本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步骤进行了规划。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从省到县,下大力气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省政府提出了三年内(1988-1990年底)基本消除危房的目标。全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此都作出了巨大努力。广大群众慷慨解囊,四川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集资办学热潮。教育经费的财政拨款由1985年的124亿元增至1990年的2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得到较好落实,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由1985年的69%下降到1990年底的055%。至此,长期困扰四川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了却了百年忧患,谱写了“人民办教育”的光辉史章。

在大力消除危房的同时,全省还按照省政府同意下发由省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规范》要求,努力抓好校舍配套建设和教仪实验县建设,使中小学校的教学仪器和各项设备得到充实和完善。到1990年,全省已有汶川、乐山市中区、绵阳市中区、青白江区、达州市、珙县、什邡、理县等8个县(市、区),经检查验收合格,成为四川省首批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县。该年10月,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在四川主持召开了全国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县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了这方面的经验,肯定四川省在中小学基本消除危房后,不失时机地转入校舍和各项教仪设备配套建设的工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截至1990年,全省在占人口94%的168个县(市、区)普及了初等教育。农村幼儿园教育和农民文化技术教育、扫除文盲的工作,亦进展很快。由于把学文化、学技术与扫盲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参加扫盲的积极性。每年有500万人次参加学习,对于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大作用。全省1986-1990年共扫除文盲122万人,有15个县经过省政府验收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要求。

小结:尽管四川的初、中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和其他许多省份比较起来,无论是在投入的资金及设备等硬件上,还是在师资培养等软件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普九教育,仍可谓任重道远。而且,目前四川也正遭遇着全国性的一个问题,民工子女就近入学这一问题。民工适龄子女能否就近入学,这牵涉到能否真正完全地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当然这也从教育的公平中反映出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

三四川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1.新闻出版机构改革

1999年底,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对全省的厅局报刊结构调整作出全面的部署和安排,经紧张有序的工作,至2000年底,全省报刊结构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停办了12种厅局报纸和9种期刊,划转了32种报纸和20种期刊,利用停办报纸的指标,改办了10种报纸和9种期刊,进一步优化了报业结构。此种结构优化并非单纯的数量增减,而是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结构优化。一些厅局报刊划转到党报、党刊和新闻出版部门直属单位,2000年9月四川省正式挂牌成立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11报1刊),积极筹建四川党的建设期刊集团(8刊),成都日报报业集团(4报),增强了报刊参与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和综合能力。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四川省报刊业初步实现了从面向行业到面向市场、从分散经营到集团化发展、从追求规模数量到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

2000年,四川省继续深化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事业繁荣发展。一是加强新闻体制改革,组建了拥有11报1刊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省和成都市一些专业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改为主台的专业频道。二是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四川日报实行了“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缺岗部门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四川电视台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如对《今晚十分》栏目实行以节目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节目生产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频道实行在党组、台长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并实行全员招聘。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有线广播电视台也都试行了以收听率、收视率定节目,以节目定机构设置和采编人员的新机制。通过改革,进一步调动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进行版面、栏目、节目的改革。《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四川青年报》等都进行了改版,省和成都市的几家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台对新闻类节目都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新闻性和时效性均有所增强,突出了各媒体自身的特色,并使新闻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事实上这也使各媒体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宣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