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智慧故事
13112900000013

第13章 第六虚实篇(2)

此时固守雍丘,由于作战次数太多,城里的箭射完了,一时赶制恐怕也来不及,于是张巡想出一条计策,要从敌人那里“借”箭。一天深夜,叛军忽然看到雍丘城头上黑压压一片,似乎要放下来成百上千的黑衣兵士,令狐潮以为是城内吊出士兵来偷袭自己,于是立刻下令朝城头那些黑影放箭。然而等到了天明能看清楚对面情形时,令狐潮才发现原来那城头上吊下来的根本不是什么黑衣士兵!而是一个个草人!草人身上插满了箭枝,被张巡拖入雍丘城内用来补充守军装备,令狐潮哭笑不得。

过了几天,还是在一个夜晚,城墙上又出现了绳索吊下来的黑影,叛军营中的士兵以为敌人故技重施,又来骗箭来了,遂不予理睬,也没有将此情况报告给令狐潮。然而这次他们又错了,从城头放下来的不是草人,而是真正的黑衣士兵,这五百名士兵趁敌军麻痹大意的时候,朝令狐潮大营发起了突袭。令狐潮正在酣睡,忽报有唐军来攻营,吓得连忙下令集结人马,慌乱中一时根本组织不及,几万军队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四面溃逃。主将令狐潮逃了有十几里,清点人数发现竟有几千人死伤。

张巡一再地制造假象欺骗敌人,虚虚实实,令敌军摸不着头脑,正大得孙子“虚实”之旨。

【原文】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再多也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投入战斗。通过庙算可以判断双方的得失优劣;通过刺探可以了解敌方的行动状态;通过布置兵力可以弄清生地和死地的状况;通过进攻可以探明双方的实力高下。所以布置兵力的法门在于运用巧妙、无迹可寻。无迹可寻那么就连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打探到我的虚实,智慧再高明的对手也不知道怎样来对付我。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指挥士卒获取胜利,士卒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的。所以每次战胜敌人的策略都会与以往不一样,总是能根据敌人情况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解析】

战场形势变幻无穷,所以最善于用兵的人,他的变化敌人无法猜测,因为他对兵力的布置和运用无迹可寻。无迹可寻就没人能够猜得透,人们都知道他打仗是这个样子,却不知道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不单敌人不知道,连自己的部下和士卒也无法了解,这样一来,敌方即使有再高明的间谍,也无法窥探其真正的意图,只有当军队出击,打到敌人家门口来了,敌人才如梦初醒。

【故事一】

度尚是汉桓帝时的荆州刺史,有勇有谋,善于作战。有次他奉命围剿湖南长沙、零陵一带的盗贼卜阳、潘鸿,三战三捷,卜阳、潘鸿被迫退入深山,凭险以拒官军。度尚意图乘胜进剿,一举平息贼乱,但官兵们的口袋中已装满了金银珠宝,斗志全无,倒是都想着尽早回师。度尚想要激发大家进一步剿寇的决心,想出一条计策,让大家在此休养,等待增援兵马到来,在此期间大家可以上山打猎,玩乐休息。

命令一下,官兵们个个大喜,一开始还有所收敛,之后就尽情享乐起来,白天几乎全营一空,终于某天度尚趁军营中无人,暗派亲信潜入各军营中,将几座营盘一把火烧光。到了傍晚,外出行猎的官兵们陆续归来,见军营和私囊中的金银珠宝全部化为灰烬,全都咬牙切齿,度尚起机道:“卜、潘二贼着实可恶!不杀不足以平我等心头之愤。他二人的老巢金银财物堆积如山,我们杀上山去,剿灭他们,不愁不能弥补今天的损失!”官兵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赞同。第二天,度尚的部队人人心里憋足了气,杀气腾腾奔向卜、潘二人巢穴,卜阳、潘鸿只道官兵还在吃喝、行猎,没有丝毫的防备,被官兵一阵猛攻,四散逃走,卜、潘二人也被杀死在混战之中。

度尚用巧计激起了部下同仇敌忾之心,孙子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士兵们出兵日久,又一路打胜仗,缴获了不少物资,自然人人都安于逸乐,不想继续打下去了。度尚的计谋,一是激发其将士们对敌人的愤怒和痛恨,二则是去除他们的惰气,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时候还会怕打仗吗?只会巴不得再次战胜敌人,把战利品再搜罗个遍。好利是人之常情,何况是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的士兵呢?

【故事二】

公元500年,南齐皇帝萧宝卷想要消灭雍州刺史萧衍的势力,其时南康王萧宝融任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负责州府事务,萧宝卷遂派遣辅国将军刘山阳率军与萧颖胄兵力会合,一起进围襄阳。萧衍得知此消息后,派参军王天虎去给荆州和西中郎府官员们每人送一封信,信中写道,“刘山阳要来同时攻打荆州和雍州”。萧衍对部将说:“荆州本来就畏惧襄阳人(刘山阳),加之唇亡齿寒,萧颖胄不可能不对朝廷此番行动有所戒备。”果然,萧颖胄收到信后迟疑不决,刘山阳到了巴陵,萧衍再次命王天虎送信给萧颖胄、萧颖达兄弟。他对部下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我上次派王天虎去给每个人都送了信,这次却只给他们两兄弟送信,信中并无具体言语,只说‘王天虎口述’,但我也没交代王天虎什么事,他们根本就摸不着头脑。王天虎是萧颖胄的心腹,所以朝廷方面和刘山阳一定会以为他们隐瞒着什么,这样猜疑起来,两支军队之间就互相不信任了。”

刘山阳到了江安,迟疑不进,萧颖胄恐惧不安,他部下建议说:“要收拾萧衍不太容易,即使消灭了他们,最终也不会为朝廷容忍。如今只有斩了王天虎,将其首级送到刘山阳手中,那么他一定疑虑全消,然后再等他放下戒心来我们这里,那时再将他杀了,就绝无后患。”

第二天,萧颖胄命人斩了王天虎,将首级送到刘山阳那里,刘山阳果然消了疑心,只带了一些随从便去见萧颖胄。萧颖胄在城内设伏,等刘山阳一进城门就在车内将他斩杀了,襄阳之围也随之而解。

萧衍巧用攻心之计,借助敌人同盟阵营内部的猜疑之心使敌方阵营自己瓦解,从而也避免了自己与两方面人马交战的危险。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军事的形态就像水一样,水的流动总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方法是避开设防严密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流水是根据地势而决定流向,军队是根据敌军形态而决定制胜的方法。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态势,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能够根据敌军形态的变化而取胜,就叫做用兵如神。所以五行没有固定的相克,四季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的形态有盈有亏。

【解析】

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流变的过程中,战场上的形势更是瞬息万变,对交战的双方来说,敌方的变化也是不易揣测的,所以用兵没有一个固定的万能法则,有的只是应势而变。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取胜的。重要的是避开敌人兵力集中的地方,去攻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敌而变,就会取得胜利。

【故事一】

公元316年,石勒攻打乐平,乐平太守韩据向西晋将领刘琨求助。其时刘琨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又得到其子刘遵及箕澹所率领的鲜卑原猗卢部众三万人及马牛羊十万,实力大增,故而想借助新的军队力量去攻打石勒。箕澹劝阻他,但并不为其所采纳。刘琨派箕澹率领两万先头部队先行,自己率领大军在后,总共兵力有十多万人马。

石勒的部下建议他深沟高垒固守,先不要应战,等刘琨部队失去锐气的时候再发动进攻。然而石勒却说,箕澹的军队千里跋涉,已经成了疲兵了,他们又是犬羊乌合之众,且内部号令不一,我们可以主动进攻打败他们。如果我们后撤,箕澹正好乘此机会追击,我军根本来不及修筑防御工事,就要被他们消灭了。

于是石勒斩杀了劝他后退的人,任命孔苌为前锋都督,下令军中凡是落后的都要被斩。他又在道路两旁山上布置了两股伏兵,静待敌人前来。

箕澹的先头部队到达后,石勒先率一队轻骑上前应战,不一会儿石勒佯装不敌,转身逃跑,箕澹领军全力追击。石勒将箕澹的人马引入山道,两面伏兵冲下山来夹击敌人。箕澹部队顿时大乱,石勒取胜。箕澹逃到了代郡,韩据也弃城投奔刘琨,刘琨长史李弘则以并州降了石勒,刘琨只好率余部逃到幽州。

实而示之以虚,诱使远道而来的疲兵对我全力发动攻势,然后再将敌人引入己方包围圈,以优势兵力对其进行猛烈攻击,这是石勒这次作战的策略。

【故事二】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此后,他见明朝边关防务松弛,就不断发动进攻,到1622年,关外的大片土地已为后金所得,并且对山海关形成了威胁。

明廷一片慌乱:究竟是退守关内,还是在关外拒敌?大臣们分持两种意见,议而不决。朝廷想派人去关外指挥,又无合适人选,正当此时,刚从关外实地调查归来的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自告奋勇去守辽东。于是袁崇焕立刻被破格提升为佥事,星夜赶奔关外监督军事。

袁崇焕到任后,主张积极防御,“坚守关外,以捍关内”,决定在山海关外的宁远城建立防线。因为宁远地形险要,东边是滔滔的渤海,西面是高高的群山,还可以和峙立海中的觉华寺互为犄角。而辽东经略王在晋则主张“重点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坚持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两人意见不合,袁崇焕只好以书面形式上报京师。不久,朝廷即派兵部尚书孙承宗来山海关督察,孙承宗是个很有眼光的人,他通过实地调查,肯定了袁崇焕的主张,并委派他去宁远驻防。

袁崇焕到宁远后,见城墙只修了三分之一,且厚度和高度都不够,立即下令修筑城墙,要求墙基宽三丈,墙头宽二丈四尺,墙高三丈三尺,还在城墙头上修了六尺高的射箭护身墙,宁远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重镇。公元1624年,袁崇焕得孙承宗批准,又把防线向前推进两百里,形成了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宁锦防线。

在此关键时刻,朝廷派高弟接替孙承宗的职务,他不顾袁崇焕的坚决反对,把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全部撤回了山海关,仓促之中,连十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努尔哈赤得知此消息后,立刻调动大军十三万人攻了过来。宁远城中只有一万多人马,袁崇焕令全体军民退守城内,将城外民房全部烧掉,不给敌军留下任何掩体。

一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开始攻城。袁崇焕命人把水泼在城墙上,严寒中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光滑难以着足,后金士兵无论如何也无法登城。金兵又搬来云梯、撞车,努尔哈赤亲自督战,大批骁勇的士兵头顶盾牌,前仆后继。袁崇焕在城头上指挥明军用石头、弓箭、各种火器狠狠打击。但明军炮石、火器有限,又无援军,只利速战。于是袁崇焕令炮手对准金兵密集的地方轰击,金军成片成片地倒下,努尔哈赤只好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又调集铁甲军顶着盾牌,分十几处登城,眼看后金军蜂拥而至,可袁崇焕就是不许开炮,直等金兵接近城下,他才下达命令。霎时炮声震动天地,金兵死伤不计其数,侥幸未伤者仓皇逃命,互相践踏,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只得退兵。明军出城追杀金兵,大胜而归。

在袁崇焕的抗金战略里,宁远城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回山海关。可是在锦州、右屯的部队撤入关内之后,宁远就变成了孤城,怎样才能守得住就变成了一个难题。而袁崇焕下令百姓全部退回城内,烧掉所有民房,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让后金军没法在周边地区得到屏障和补给,其后又利用火炮的强大威力大败金军,无疑是因形势变化而考虑相应策略这一方法的正确应用。

【故事三】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数十万大军转战河南并包围了河南首府开封。崇祯皇帝急调左良玉、丁启睿、杨文岳等大将统率四十万兵马去解开封之围。李自成闻讯后,抢先占领了开封的重要门户——朱仙镇,截断沙河上流水道以断绝明军水源,又在西南要道上挖掘了深、宽各丈余的壕沟,环绕百余里,以截断明军逃往襄阳的道路。

左良玉、丁启睿和杨文岳的大军在朱仙镇东水波集会师,连营二十多里,但三路大军各怀心事,为了保存实力,谁也不愿首先出击。他们又派使者入城劝说守城军队,希望守军出城作战,配合己方攻击,但开封明军唯恐李自成乘机攻入,不敢开城。明军与李自成对峙了数日之后,粮草不继,左良玉率先下令南撤,丁启睿和杨文岳跟着也下令撤离朱仙镇。

左良玉的十万余兵马是明军中的精税,撤退的路线恰是直奔襄阳。李自成的部将纷纷要求出击,李自成道:“左良玉有勇有谋,如果追击,必然死战,不如放其一条生路,以示我军怯弱,待他人困马乏,又无防备之时,再攻不迟。”于是,李自成任左良玉的步兵从容退走,不加追击,与左良玉的骑兵接战后,也是打不多时即自动退却。

左良玉果然中计,他错误地认为起义军不敢追击官军,便放心大胆地命令队伍向襄阳疾进。快到襄阳时,左良玉的大军行至李自成事先挖好的沟壕处,人马拥挤,顿时乱作一团。紧跟其后的李自成大军马上发起攻击,官军无丝毫防备,加之人困马乏,顿时只剩挨打的份。壕沟中人马践踏,尸体垒到了沟沿。逃出壕沟的士兵也被起义军歼杀殆尽,左良玉仅带着数名亲信逃归襄阳。

李自成全歼左良玉军队后,乘势追歼丁启睿和杨文岳。丁、杨仓皇逃窜,连崇祯皇帝赐给的金印和尚方宝剑都丢失在亡命的路上,起义军声威大壮。

这也是与石勒一样示敌以虚,趁对方警惕性降低时自动掉入我方陷阱。反面教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