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3132500000014

第14章 军事战争篇(5)

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形成之时也正是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结合使得生产力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的年代。不可遏止的工业增长和科技进步赋予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以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可以说,这一体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向外扩张,形成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不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这一调整各平权主体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世界范围的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维护西方国家对世界统治的不折不扣的法律秩序。在这一秩序里,西方国家集团是立法者和审判者,源于西方哲学和价值观的国际法和国际习惯是法律条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众神之王”用“闪电霹雳”确立了奥林匹斯山的秩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则用“坚船巨炮”确立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这一进程始于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开始向外扩张之时,在19世纪后期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中最后完成。这样,历史的际会就将宰治世界的权力第一次交给少数几个国家。这些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幼稚的国家,刚刚经过一场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运动的洗礼。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宗教的节制精神被摈弃,古代社会的禁忌传统遭到彻底的破坏,禁锢千年的人欲从“所罗门铜瓶”中释放出来,像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热烈的欢呼。没有节制的欲望是仇恨的种子。随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向全世界扩张,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一个充满对立、冲突和动荡的时代。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意味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一些基本原则也确立下来了,比如主权国家的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欧洲社会进入了战争频繁、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欧洲社会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进行战争,是由于这个社会已跳出了谷底开始了上升——贸易繁荣、农业发展、技术进步等等所致。反过来这些战争又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一蓬勃局面的是多个要素汇成有机体且在推波助澜的作用下而成的。这一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历经法西战争、法荷战争、九年的奥格斯堡战争、十三年的西班牙王位之战、八年的奥地利王位之战以及决定英法欧洲霸权的七年战争,最终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以维也纳体系形成、均势欧洲出现而告一段落。

15.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康乾盛世”。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家由盛转衰。政治上,腐败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经济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苛捐杂税逐年加重,农民生活日渐贫困。文化上,对内厉行专制,对外闭关锁国。

当中国社会走上穷途末路之时,同一时期的西方正悄然崛起。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正席卷西方国家。继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海外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加紧时间对外扩张。

英国作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地大物博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仅有广州对外通商。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布等主要货物,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银子白白地流向英国,而给中国带来的却是深重的灾难。鸦片导致清朝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百姓心灵和肉体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面对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远赴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整顿海防,严拿烟贩。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向中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1840年6月,英军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对中国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由于林则徐戒备严密,英军无可乘之机,它便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道光皇帝得知后,十分惶恐,立即派直隶总督琦善和英军谈判。琦善答应英国侵略者清政府要严惩林则徐。随后道光皇帝便把林则徐撤职承办,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和英军谈判。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扩大侵略战争,派兵占领了香港岛,同时攻占了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视死如归,英勇反抗,涌现除了像关天培等爱国英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组织不力,清军节节败退。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

在武力威胁下,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与殖民地,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闭关下策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进。

16.日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主义阶段。日俄双方便开始了争夺殖民地、掠夺殖民市场的斗争。而中国作为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对象之一,自然成为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重点。1894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这触动了沙皇俄国的在华利益,于是他联合法国和德国对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在中国向其增加赔款3000万两白银的条件下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三国干涉还辽”。沙俄又以此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又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旅顺和大连的要求。1900年俄国趁着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的时机,将中国东北全境独吞。俄国的这一行径自然会使得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对其极为不满。而此时的日本通过十余年的精心准备,国家实力明显增加。1902年英国与日本结为联盟,企图在东北卷土重来,重建霸权。1903年日俄就如何瓜分东北和朝鲜举行了谈判,但结果却是无果而终。1904年2月8日,日本凭借英国的军事支持以及英美的经济援助对停靠在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进行偷袭,同时还将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击没。日军偷袭旅顺这个事件成为了日俄战争的导火线,随后2月10日日俄两国同时宣战。

日俄战争原本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它的主战场却在中国,这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粗暴干涉和严重践踏,而且它使处于战区的东北百姓饱受蹂躏,蒙受浩劫。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竟然还打起“局外中立”的口号来表示自己对日俄战争的默许。

日俄战争受害最大的还是无辜的中国人民,他们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东方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吾中立国之民生息于其地者,掷生命数十万。死亡之数,过于(日俄)两军。”战争期间,凡是战争所涉及到的地方无一是完整的:百姓的家园被摧毁,房屋被毁坏,工厂被炸毁。如今有个叫做“五间房”就是因日俄战争而得名的:旅顺龙头镇吴家村战前拥有十七八户人家和七八十间房屋,由于沙俄战争需要开阔场地,吴家村的房屋便被炸得面目全非,最后只剩下五间房的残基,故起名叫做“五间房”。

日俄战争后,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俄国的衰弱和日本的强大,英国和俄国的冲突日益减少,矛盾出现缓和。而恰恰相反的是英德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恶化,成为了当时欧洲的焦点。而亚洲随着日本国力与日俱增,日美的矛盾日趋突出。日俄关系开始缓和,为了共同的目的相互勾结,共同瓜分中国这块“肥肉”。这些潜在的矛盾正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

日本在对外入侵的扩张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甲午战争使看似强大的东方大国成为了自己的手下败将;日俄战争又将老牌的西方帝国打得落花流水。正是这两次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迈向了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不归路,这也决定了日本必然失败的命运。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日俄战争是一场日俄两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本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却在中国东北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两个国家无论谁赢谁输,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无辜的中国人民。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应该永远铭记。国强则自强,国弱则挨打,这是中国人民用血腥的事实换得的教训。为此中国只有振兴中华,发展国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17.中日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的计划,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其具体步骤是日本先攻占朝鲜和台湾,然后征服中国,最后吞并全世界。公元1894年即光绪20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因当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故而历史上称之为“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主张积极应对战争,形成了以其为首的主战派。而李鸿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其主要表现在陆地上,李鸿章下令要求守卫平壤的军队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海上,李鸿章则命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战。清朝政府妥协求和的政策使得日本的气焰更加嚣张,因此日军誓言要“聚歼清舰于黄海中”。

甲午中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第二阶段包括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平壤城本来一面临江,三面环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清军不是利用有利条件制约敌人,而是执行“先定守局,再图进攻”的错误决定,导致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英勇作战却不幸战死沙场。清军总指挥叶超志弃城逃跑,退到中国境内,将朝鲜全境拱手相让给日本。平壤战役就这样让日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平壤,最终以清军的失利而告终。

平壤沦陷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武器先进,而北洋舰队年久失修,这使得清朝一开始就甘拜下风。北洋军舰在护送入朝援军到大东沟返航的过程中,遭到日军的突袭,清军首领丁汝昌不幸摔伤,这使得北洋军舰丧失了指挥权。随后,日本第一游击队相继击中北洋军队右翼的超勇、扬威两舰,两舰被迫退出激烈的战斗,其中超勇舰最为惨烈,不幸沉没海底。尽管北洋舰队也击中了日本舰队吉野,但其很快被排除危险。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舰队其他一共两百多人人员视死如归,英勇抗敌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黄海战役中,北洋军队遭到重创;日本取得了制海权。下午北洋舰队中仅剩的定远和镇远俩艘铁甲舰发挥神威,对日本军舰松岛发起猛攻,使其丧失战斗力。定员管带刘步蟾和镇远管带林春经过漫长时间的苦战化险为夷,使日军舰队不能维持战斗,落荒而逃。北洋舰队的神勇使得日本“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美梦成为泡影。最后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日本舰队5艘重伤,北洋军舰5艘沉没。

日军在黄海战役后,兵分两路围攻中国。一路经过鸭绿江到达辽东,但驻扎清军并没拼命反抗,而是临阵脱逃,使得日军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陆续占领了九连城等。除此之外,另一路日军在花园口登陆,相继攻占旅顺和大连。更为残忍的是灭绝人性的日军在旅顺对当地的百姓实行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1895年初,日军对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发起进攻,望其应战。但是李鸿章却命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尽管爱国官兵拼死抵抗,但是无法挽回残局,最后北洋军舰全军覆没。随后,日本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战争、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1917年3月15日(俄历2月27日),工人和革命士兵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这次革命史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只是辅助性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中一个必然要化为乌有。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他在党的会议上作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必须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列宁还号召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新的革命。《四月提纲》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的进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以后,工人和士兵满腔怒火。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权力归苏维埃,游行遭到临时政府派的血腥镇压,史称“七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临时政府掌握了全部权力,开始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转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