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3132500000021

第21章 科技学术篇(1)

1.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

提起原子弹这一诞生于20世纪最可怕的武器,许多人都会毛骨悚然,望而却步。因为它危害极大,能释放巨大的放射性物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起,核战争便成为一种隐患随时有可能危害人类,因此核安全至关重要。那么第一颗原子弹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呢?

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斯·施塔斯曼在一次实验中试图用中子去轰击原子核,没想到却意外获得了钡这一化学物质。他们马上意识到如果将原子核分裂成为两部分,根据测算裂变将会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随后奥托·哈恩和弗里斯·施塔斯曼将他们发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一惊人发现立即引来了当时物理学家的极为惶恐。因为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原子弹并用于武器研发,后果不堪设想,将会是全世界的巨大灾难。于是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立即赶往美国,将这一消息通知了流亡美国的著名科学家费米和司济拉德,希望美国加紧研制这一新型武器。但是费米去华盛顿的游说却没得到美国的认可,最后无果而终。

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希特勒抢先一步,对于人类将是毁灭性的损失。于是科学家西拉德动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阐述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奉劝美国赶紧进行相关的研究以赶超纳粹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下令成立铀计划行动组进行研究。然而刚开始研究经费的缺乏导致进程十分缓慢。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受到极大的侮辱,更让美国上下意识到原子弹研究的紧迫性。1942年8月13日,美国在纽约以东的曼哈顿地区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将原子弹的研制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

1942年12月2日,科学家爱罗克·费米领导建成了历史上的第一座铀一石墨反应堆。由此他们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可控制的原子链式反应实验。这为原子弹的制成提供了可靠基础。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1945年7月美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原子弹,别名分别为“胖子”、“瘦子”和“小男孩”。同年7月16日,名为“瘦子”的原子弹在墨西哥的沙漠上试爆成功,爆炸所产生的威慑力十分巨大,远在160公里以外的人都可听到,高大的蘑菇云在空中上升的高度竟然达到了10668米。

试验成功后,美国急于显示自己研究的成果,希望早日能够用于战争。当时二战胜负的形势已成定局。纳粹德国已经宣布投降,唯独剩下日本仍作困兽斗。为了迫使日军早日投降,减少美军伤亡,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一枚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同月9日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名为“胖子”的原子弹。这给日本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打击。广岛所到之处都是数以万计的伤亡人员,都是被摧毁或损坏的建筑;而在长崎原子弹的爆炸直接导致13298人遇难,30000人受伤。最后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历史就是如此的巧合,如果奥托·哈恩和弗里斯·施塔斯曼没能及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公布,如果爱因斯坦不被赶出德国,如果爱罗克·费米没能早日获得科学突破,罗斯福总统也就不可能制定并实施“曼哈顿计划”,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也不会这样早日诞生。如果将原子弹一直视为最可怕的武器,那时绝对错误的。因为它是几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只要我们和平利用原子弹,它便会造福于人类。

2.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为标志,从技术革命开始,最终引起社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世界性变革,是人类生产技术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它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业,最先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棉织品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欢,因此它的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单凭以前的手工制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提高生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于是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涌现出来,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以及水力织布机等。纺织机器的大量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它使得对金属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此又带动了采矿业的发展。

1785年机械师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突破了自然条件对工业发展的限制,推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发展和进步。它于1785年被应用于棉纺工业,1789年应用于棉织工业。恩格斯对蒸汽机的发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曾经这样说过,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十八世纪中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蒸气机的广泛使用,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它的使用,使得汽船和火车相继被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发明了蒸汽机车。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英国的手工工场业已经基本上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这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由此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继英国之后,法、德、美、荷、比、意等国也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年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历程。从此,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虽然在封建社会晚期资产阶级已经出现,但那时的资产阶级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通过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并且随着生产的壮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残酷地剥削无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

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面貌的变化。为了推销商品占领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到全球各地疯狂强占原材料产地,对殖民地人民残酷剥削,直接造成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机器生产等先进的技术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3.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人类通常是运用纸盒和笔墨采取口头传诵和手抄书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这种原始的传播方法耗时大,速度慢,所以操作起来比较费力。如果一个人抄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至少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获得最新的知识,而按照原有的方法其速度远远满足不了读书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雕版印刷术出现了。作为印刷术的最早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从此以后,书籍出版数量大大地增加,读书人可以阅读到比以前更多的书。

我国大约在唐朝初期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其方法如下:首先是雕刻印刷版。将枣木或者梨木进行切割,形成书本大小的形状;然后在纸上写好将要印的字,反贴于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突出在板上。其次是刷油墨。将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把沾上油墨的刷子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最后是印刷,把纸放在刷好油墨的印版上,用干净的刷子拍打纸面,揭下纸之后一次印刷便完成了。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重复数次,直至完成一本书。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到714年),我国通过雕版印刷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唐朝后期也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该实物是一卷《金刚经》,在它后面明确指出了印刷的日期,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该实物于1899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如今存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到了宋代,雕板印刷达到了巅峰时期,而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浙江、四川、福建和江西都是雕板印刷的中心,尤其是浙江杭州,自宋朝迁都杭州后,杭州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仅坊名可考的印刷作坊就有20多家。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在雕版印刷术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刻好雕版不能重复使用,这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财力以及时间。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因此,一种新的节省成本的技术急需出现。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长期从事雕版工作,他发现了雕版印刷的缺点,并一直在寻找克服缺点的突破口。后来他想到如果花时间将书籍上的字单独刻成一个个活字,使用时便可以重复使用。尽管前期制作活字比较辛苦,但以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既节约时间,又省下成本。于是毕升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梦溪笔谈》记录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如下:首先用胶泥做成四方的长柱体,并在上面刻上单字,然后拿到火上烧硬,这就成了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时,先预备好一块和书页一样大小的铁板,并在上面涂上松香和蜡之类的物质,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排满密密的活字。排完版之后,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等里面的松香和蜡等熔化后,再用一块平板从排好的活字上面压过,目的是使这些活字能够平整。等松香等药剂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了铁板上,至此,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人们可以同雕版印刷一样,在活字版上涂墨,然后将之覆盖在干净的纸面上就可以印刷了。印刷完毕后,可以再将活字版在火上烤,等里面的药剂融化后,活字就从版面上脱落下来了。

活字版的发明,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活字制版克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随便拆版,以后可以重复使用,而且活字占有空间小,易于存储和保管。从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版起,活字版技术在工艺手法上不断改进,已经历了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等。公元1297年到1298年间,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用4年时间设计并制作了一套3万多个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公元1298年,王桢用木活字试印他自己编修的约6万字《大德旌德县志》竟然在一个月之内印完了百部。后来,我国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

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但是其推广范围却不及雕版印刷。据统计,中国古代占领统治地位的印刷术仍然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成书的数量仅仅达到雕版印刷的十分之一。直到19世纪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印刷术,中国古代印刷术才淡出了人民的视线。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4.火药的发明

火药和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其中,火药被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事业,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火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历史上帝王将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希望自己延年益寿,体态安康;希望自己的统治世代相传,永远延续。因此,他们便派一些道士去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早在战国时期,古老的中国就已经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的传说,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炼丹术。

炼丹家们不辞劳苦,认真细心地研究仙丹的原料。他们认为在必要的条件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就可以将其原有的特质自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且普通人也可能发生这种变化。炼丹时,原来生硬的化石应想方法使其变小变软,并要除去里面的有毒物质,这样做成的丹丸才可以食用。炼丹家们发现矿石中存在着大量的硫磺,它可以改变矿石的体态容貌。同时冶炼过程中,他们又发现硝石(硝酸钾)可以作为制溶解金属的溶剂的主要原料。最终他们得出:硫磺、硝石和木炭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会得到爆炸的火药。史料表明,早在唐朝初年,炼丹家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制成火药的原料,并称之为“伏火法”。不过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早日炼成仙丹,他们并没有想火药爆炸带来的威力。直到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炼丹家们四处流浪,没有投宿之地,只好投身军营。他们将自己精心研究的火药配方献给冲锋上阵的军事家,军事家如获至宝,意识到火药对战争的重要性。就这样火药就在唐朝末年出现于战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