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云(陈源兖)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责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
又说:
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
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
曾国藩切实感到这位同年好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缺点,以致发出“直哉,岱云克敦友谊”的感叹。谏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当然,曾国藩对待陈源兖如亲兄弟一样。陈源兖曾经大病一场,曾国藩经常去看望陈源兖的病情,有时通宵达旦地照顾陈源兖,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是日全未离身。夜住陈寓。观其症险,极惶急无计,一夜不寐。”第二年,陈妻因病去世,曾国藩大力协同陈源兖操办丧事。并亲自为陈妻撰写墓志铭,这是一篇充满深情厚谊的文章。
同样,曾国藩对于陈源兖也直言批评。陈源兖心地高傲,有时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别人的误解。曾国藩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广交朋友,为以后好相见。你的妻子去世之后,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幛之类的礼物,你应该回谢,但你没有给雷鹤皋谢书,这是不应该忽略的。此等处很要紧,反映了为人做事的原则。至要至要,务求三思”。
陈源兖的脾气不好,有时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到公务处理。对此,曾国藩致信严厉批评:“前面与岱云谈时,曾称尊嫂为陈氏功臣。近闻又夺还铁券一次,吾不信也。果尔,则国藩临别曾嘱老岱惩忿,又忘之耶?自彼此次病后,不啻一家骨肉,故敢道及,谅不见罪。”
俩人亲密无间的关系使曾国藩感到自己在京城时的生活非常充实愉快。1845年,当陈源兖奉旨赴任吉安太守时,曾国藩感到缺少了一位好朋友。在惆怅之余,他撰写了一篇《送陈岱云出守吉安序》,勉励陈源兖忘记生活中的不快,不要因为每日的惆怅影响了政事,勉励好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为官。当曾国藩接到陈源兖从江西寄来的书信后欣喜若狂,并在高兴之余,即兴作了一首诗怀念他们同在京城友好相处的日子:“计与阁下相处八年,忧戚爱憎,无一不相告问,每有称意之言,与不可于心之事,辄先走白阁下。今遽乖分,如何可任”。陈源兖在广西有所作为,担任吉安府后不久即调任广信知府。曾国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书信中提醒他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和不满:“岱云在外间历练,能韬锋敛锐否?胡以世态生光,君以气节生芒。其源不同,而其为人所忌一也。”
曾国藩对陈源兖确实有很多的照顾,在陈源兖的妻子易氏病逝后不久,曾国藩为陈源兖的幼子陈远济雇请了一个乳妈,并把陈远济接到家中。在陈源兖“杀身成仁”后,曾国藩把陈远济看做未来的女婿,在学业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很多的照顾,1862年3月,曾国藩委托曾国潢主持操办曾纪耀与陈远济的婚礼,以告慰自己的谏友陈源兖。
10.交友贵专一,交友要交心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事实上确实如此,茫茫人海中,真正志同道合、相互砥砺的好友屈指可数。因此交友要专一,要用心去和朋友交往,真心实意、坦诚无私地对待朋友。
曾国藩所结交的朋友十分广泛,但他所交的多是师友。像刘传莹、唐鉴、穆彰阿等人。曾国藩从这些良师益友的身上得益颇多。因此,曾国藩主张交友贵在专一,交友要交心。在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中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
在《致澄弟温弟沅弟》的信中,他说: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确实是交友的至理名言。
多个朋友多条路,但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只会妨害自己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算不得朋友的。
古人最不赞成以利相亲的交友原则,认为仅仅为了利益而结交朋友,势必影响生活的质量和人品。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显然,孟子交朋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学问,而不是有利可图才和他相交。司马迁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他有求于你,就会对你体贴入微,多方照顾;如果用不到你了,就会对你不理不睬,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只有知心的朋友才能相知、相亲、相敬,同甘共苦。曾国藩就十分称赞管仲和鲍叔牙这样的朋友。
春秋战国时期,鲍叔牙担任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和管仲是亲密的朋友。齐桓公上台后,任命鲍叔牙为齐国的宰相,鲍叔牙辞谢不受,大力推荐管仲。齐桓公而因重用管仲,从而称霸诸侯。
在鲍叔牙病逝的时候,管仲十分悲痛,泪如雨下。有人不禁问道:“你与鲍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为什么伤心到这种程度?”管仲说:“你有所不知,鲍叔牙是我最崇敬的朋友。我曾与鲍叔牙同去南阳做买卖,南阳的无赖在街上三次羞辱我;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怕死,知道我为了干一番事业才忍辱负重;他曾和我一起向先王提出谏言,先王不听,鲍叔牙认为我生不逢时;鲍叔牙曾与我一起分一笔钱财,我分得的财物比他的多三倍,但他并不认为我贪婪自私,知我家境贫寒。鲍叔牙确实是我的知己和好朋友。我悲哀失去了他,再也找不到如此关系密切的朋友了。”
曾国藩多次讲述管仲和鲍叔牙相交的故事,主张交友贵在专一,要宁缺勿滥,曾国藩经常把这种交友的思想传输给自己的子侄辈。
交友贵多,树敌务少。如果交到贤明的朋友,志同道合,共同促进,那当然越多越好;如果交到志趣低下、见利忘义的朋友,那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自古就有“禽鸟必择木而栖”的古训,良鸟与良木是不可分割相依相存的。
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对他的儿子说:“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明代学者高攀龙说:“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说的都是交友要交益友,要贵在专一。
在交往中,同学关系最难处理,一旦是同学,终身就是同学,不会变更。同学短的三年五载,长的十年八载,若说没有一点感情,那是不正常的;然而并非所有的同学都可以成为朋友,即使同学成了朋友也并非终身都是朋友。同学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但朋友的关系却可以改变。也有很多人在同学时并不是很好的朋友,可是走到社会上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同学和自己志同道合,于是也成了好朋友。
东汉时期,管宁和华歆本来是一对同窗好友,后来却分道扬镳了。
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锄着锄着,他们几乎同时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仍然挥锄除草,把金子当成瓦石。而华歆停止除草,侧身把金子拾起,放置在一旁。
无独有偶,管宁与华歆一起坐在席子上读书,此时,有一官员乘车路过,前呼后拥,热闹非凡,但管宁依然只顾自己读书,对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华歆却扔下书本,出门观看热闹。
管宁见华歆迷恋功名富贵,与自己志向并不和,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管宁再不把华歆当做自己的朋友。
这则故事成为教子育人的经典事例。曾国藩就借用这则事例教育他的两个儿子:“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
当然,与同学绝交,没有必要大动干戈,甚至势不两立。《史记·乐毅列传》中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所以有修养有涵养的人,在绝交的时候不用恶言恶语攻击对方。这既体现了绝交者本人的风度,同时也为自己留条后路。
11.谦恭忍让,别把朋友变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