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用活公关办事门道
13153200000033

第33章 把握原则远离禁忌(5)

按理说,那时候人的寿命比不上现在这么长,可活到六七十岁的也比比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活到了70多岁,诸葛亮无病无灾的,应该不会这么早就逝世了,然而事实却正是这样。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事必躬亲,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大事小事诸葛亮都亲历亲为。试想,蜀汉虽然僻处一隅,可也是一个国家,就算诸葛亮身具旷世之才,也难以包揽全部事务。机器人也不能超负荷运转,诸葛亮又不是铁人,他这样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身体怎么能受得了。

对于这种情形,主簿杨仪曾经有过一番精妙的阐述,他以家论国,劝谏诸葛亮:“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制度,不可超越权限而相互侵犯。”

杨仪见诸葛亮事必躬亲、日夜操劳而形神俱疲,于是对诸葛亮说道:“一个家庭,主人只需负责持家和管理,男仆人负责耕种与收获,女仆人负责衣食起居,鸡吃虫下蛋打鸣报晓,狗看家护院防贼防盗,羊提供毛和奶,牛背运货物,马专行远道。他们职责明确,主人的生活也井井有条。如果主人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了,种地、砍柴、放牧、衣食起居、背东西等活儿全部由自己来干,不再分派给其他人,其结果是什么?主人耗时耗力,弄得筋疲力尽,而家里的事情却凌乱不堪,毫无成效。原因在哪里?主人做得太多,越过了自己的权限,他本来只需要负责持家管理就行了,现在又做起别的事情来,最终不但把自己累得够呛,还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越权,才能把效率提高,把事情办好,否则以诸葛亮的才智,尚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况一凡夫俗子?

诸葛亮虽然说是因为超越自己的职责,事必躬亲,把自己给累死了,可他毕竟还算善终,更博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可是有些人却因为超越自己的权限办事,结果害得自己掉了脑袋,比如说那同是三国时期的杨修。

杨修为人聪慧,很有文采,曾经辅佐曹操多年,结果因为一件小事而被曹操杀掉,是天妒英才?当然不是。是曹操妒贤嫉能?也不是,因为曹操手下有才能的人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才能谋略超过曹操的人。是恃才放旷?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评价,因为杨修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也不能说这就错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其实是杨修越权。

何以见得?

且看杨修惹怒曹操的几件事情,“曹操睡梦杀人事件”此其一,“分食酥饼事件”为其二,“辕门事件”为其三,“曹娥碑事件”为其四,到了“鸡肋事件”发生的时候,杨修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且看着几件事情,哪一件是属于杨修这个行军主簿分内的事情?一件也没有。不仅如此,杨修还参与干涉曹操立储,为与他交好的曹植出谋划策。把手伸到了曹操的家里,这岂是一代枭雄曹操所能容忍的?

依此观之,杨修不安守自己的职责,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常越位出轨,锋芒毕露,处处张扬,即便没有轻视他人之心,也难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所谓伴君如伴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修之死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要求人们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权限,在其位谋其职,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而是告诫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注意原则,在不同的环境中掌握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举一动,言行举止不要超过别人心里警戒线,进而引起别人的不满。

公关办事一点通:

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修人头落地,英年早逝,这些事例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一条办事的准则,一个做事的禁忌--在其位谋其职,不要越权。

11.损人利己始,害人害己终

《旧唐书·陆象先传》上说:“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大凡世人,多有利己之心,为人处事之时,难免有损人利己的念头,殊不知常言说得好:“损人利己始,害人害己终。”办事过程中因为一念之差,而将自己陷入绝境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前,有一条金鱼和一只老鼠是邻居。金鱼生得漂亮而可爱,老鼠却显得丑陋而猥琐,金鱼拥有五彩斑斓的花纹,老鼠一身灰色皮毛,贼头贼脑。加上老鼠的名誉一向不好,金鱼因此特别看不起老鼠,深以有此邻居而感觉到耻辱。

有一天,金鱼决定给老鼠一点颜色看看,让老鼠知道它的利害,最好是能因此将老鼠赶跑,为此金鱼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于是金鱼游到了老鼠家门口的小河边,热情地对老鼠打了一个招呼,然后对老鼠说:“天气这么热,我们一起到水里边玩吧?”

老鼠看见一向不爱搭理它的漂亮金鱼主动跟它打招呼,自然非常开心,可是听了金鱼的提议之后,老鼠却显得很为难,说:“我不会游泳。”金鱼见老鼠心动,连忙说出自己的办法,说道:“把我们用绳子绑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在水里带着你了。”

老鼠听完这个主意,觉得很有道理,料想自己和金鱼绑在一起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非常开心地答应了金鱼的要求。

金鱼用一根绳子把自己跟老鼠绑在一起,然而到了水里以后,金鱼就上下左右、来回地游动,不会游泳的老鼠哪里受得了这个,三两下就把它转得晕头转向,不由得吱吱直叫,嚷嚷着不玩了。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金鱼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天上飞过来一只觅食的老鹰。看见在水面来回翻腾的老鼠,老鹰一个俯冲,一爪子就把老鼠抓上了高空,两口就吃掉了,而拴在一个绳子上的金鱼,怎么也挣不脱绳子的束缚,自然也成了老鹰的口中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金鱼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损人害己,它本意是捉弄老鼠,最后却连自己也搭了进去。

动物如此,人也一样。“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这首诗中就蕴含着一个损人终害己的故事。

吴承恩名著《西游记》之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那唐三藏和孙悟空师徒二人到达观音院之后,观音院的老主持,200多岁的金池长老,看中了唐三藏随身携带的佛门至宝--斑斓袈裟,遂起了贪心,想占为己有。于是跟众僧人合谋,意图抢夺袈裟,谋财害命。并定下夜里放火,将唐僧师徒二人烧死的毒计。不料想这件事情被孙悟空发现,于是驾起筋斗云,飞到南天门,找到广目天王借来辟火罩,罩住了唐僧、白马和行李。

事情办妥之后,孙悟空就坐在金池长老的房间上,等着和尚们放火之后,施展法术,弄来了一阵风,结果风助火势,一把大火把一个金碧辉煌的观音院烧成了残垣断壁,而唐僧居住的房间因为有了辟火罩的保护而丝毫未损。

与此同时,跟金池长老交好的黑风山妖怪黑风怪,看见观音院起火,赶紧飞来探看,它本意是救火。但是到了金池长老房间发现了斑斓袈裟之后,既不浇水,也不救火,而是趁火打劫,顺手把这佛门至宝给盗走了。

等到唐僧一觉睡醒之后,发现观音院已经烧成了精光。于是向金池长老索要袈裟。那金池长老弄巧成拙,一把火把自己的观音院烧光了之后,还发现那宝贝袈裟也失去了踪影,闻得唐僧来要袈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头撞在墙上死掉了。

想这金池长老,已经二百七十岁了,修炼了这多年,却六根不尽,贪婪成性,一看见好东西就心生歹意,不但谋财,还想害命,结果偷鸡不着,反蚀了一把米,不但没有利己,最终还害了自己性命。

吴承恩在此章小说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损人利己,最终是害人害己。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因为嫉妒别人的成功,或者因为一己之私,从而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结果往往是自掘坟墓,最终将自己置入绝境。相反,宽容待人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期,魏国与楚国为邻国,纠纷不断,为了防止对方有不轨之举,就分别在国界边境设立界亭。多数时候两国倒也相安无事,于是亭卒们就各自在自己这边的土地里种上蔬菜瓜果,供平时食用。魏国亭卒非常勤劳,每天都用心管理田里的蔬菜瓜果,锄草、浇水、施肥、除虫,整日里忙个不停,地里的瓜果蔬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勤劳,长得又快又好。楚亭的亭卒却十分懒惰,整天只知道睡大觉,玩游戏,把种子扔进地里就不管了,根本不管那些蔬菜瓜果的死活,那些幼苗自然长得又瘦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