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88个好习惯
13182900000017

第17章 知情懂礼塑造自身形象(2)

第二,公共场合不得用手抓挠身体的任何部位。从文雅起见,不要当众抓耳搔腮、挖耳鼻、揉眼、搓泥垢,也不可随意剔牙、修剪指甲、梳理头发。若身体不适非做不可,则应去洗手间完成。

第三,公开露面前,须把衣裤整理好。尤其是出洗手间时,外观最好与进去时保持一致,或更好才行,边走边扣扣子、边拉拉链、擦手甩水都是失礼的。

第四,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以免因口腔异味而引起交往对象的反感。

第五,在公共场所里,高声谈笑、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应避免。在人群集中的地方特别要求交谈者放低声音,声音的大小以不引起他人注意为宜。

第六,对陌生人不要盯视或品头论足。当他人进行私人谈话时,不可接近。他人需要帮助时,要尽力而为。见别人有不幸之事,不可有嘲笑、起哄之举动。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人应致歉,得到别人的帮助应立即道谢。

第七,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更不要出于友好而逼着在场的人非尝一尝你吃的东西不可。爱吃零食者,在公共场所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一定要有所克制。

第八,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应避免参加各种公共场所的活动,以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

第九,对—切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则都应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这是最起码的公德观念。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烟头及其他废物。非吐非扔不可,那就必须等找到垃圾桶后再行动。

第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躺在沙发里。走路脚步要放轻,不要走得咯咯作响。遇到急事时,不要急不择路,慌张奔跑。

以上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除了令人生厌外,还从根本上与良好的个人礼仪相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应等闲视之,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端庄大方的行为举止,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修养与内涵,而保持端庄的行为举止则需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只有在好习惯的作用下,才能给与你接触过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称呼恰当,讲究分寸

在日常交际应酬中,称呼是礼仪的开始,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称呼是联系彼此的纽带,每个沟通的开始都是从称呼起步的。要想在称呼上打动别人,就必须讲究一定的分寸,只有恰当的称呼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称呼,就是对他人的称谓。怎样称呼他人,既体现出礼貌问题,又体现了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与被称呼者的关系是近还是远。所以,在社交应酬中一定要掌握好称呼的艺术。

由于国度不同,对待称呼的态度也不同,而这也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美国人习惯性地称呼父母的姓名,这对中国人而言是不能提倡的,中国是礼仪之邦,恰当的称呼是尊敬的表现,所以,人们在称呼他人时应养成好习惯,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行为处事。

(1)亲朋间的称呼

对于长辈来说,应以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姑姑、舅舅等。这时如果直呼其名就不太礼貌了,亲属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对平辈来说,可互称其名或用亲属称谓如哥哥、妹妹、姐姐、弟弟等;年龄稍大的平辈可直接称年少者的名字,若已成年且年龄小的,则用亲属称谓礼貌些。夫妻俩,可互道姓名,还可以用昵称,但应注意场合,在父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最好不要使用;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当然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这样显得更加亲切。当晚辈成了家并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时再直呼其名就显得有些失礼了。

(2)对熟人的称呼

针对关系的密切程度,大致可按照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称呼,可以用“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正规的场合,可称熟人的职务、职业,或“姓加职务、姓加职业”、“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等等。

辈分职务较高的人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的小辈称呼姓名,这样的称呼显得亲切、明快。反之,辈分小职务低的对辈分高职务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显得非常没有礼貌,没有家教。

(3)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陌生人之间的称呼,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位称其为“同志”、“朋友”、“先生”或“小姐”等。对男人可称为“先生”。对未婚女性可称为“小姐”,已婚女性可称为“夫人”、“太太”。如果称未婚女子为夫人,那么对方肯定会认为你在侮辱她,这是一种极不尊重的称呼。所以,宁可把“太太”、“夫人”叫做“小姐”,也不能反过来称呼。

第二,可以用亲属称谓相呼。根据与对方的关系、性别、年龄等情况相称。如“大伯”、“阿姨”、“叔叔”、“老爷爷”、“大嫂”、“大姐”“大哥”等。

与人相处时,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有利于沟通。一声亲切的称呼,一句良好的问候,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消除沟通的障碍。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日常交往中的称呼,时刻注意称呼是否恰当,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让称呼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4、善于使用谦辞敬语

很多人认为说客套话是一种不良习惯,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可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说客套话已成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要养成说客套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人们心目中,应酬、寒暄、客套是虚伪的表现,因此就大加排斥。殊不知,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不讲客套、寒暄是行不通的,而把过去的老规矩搬出来用,已显得有些过时。更何况寒暄、客套并非虚伪,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礼貌,也是人人都应养成的习惯。

其实,与人交往客套会使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满足感。下面为人们提供一些习惯用语作为参考:

(1)谦称自己。

封建社会中常用“鄙人”、“小人”、“仆”、“臣”、“在下”、“妾身”等自称以示谦逊,现在不用了,但仍然有称“小侄”、“小弟”、“学生”、“部下”、“门下”、“弟子”的。说话时见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也有习惯谦称。例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母亲为“家母”、“家慈”,称自己的兄、姐为“家兄”、“家姐”,称自己弟、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内子”、“内助”,称自己的丈夫为“外子”、“我先生”,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等。

(2)尊称对方。

除了称对方“您”以外,还可以称对方为“先生”、“老先生”、“老伯”、“伯父”、“伯母”、“阿姨”、“大哥”、“大姐”、“兄弟”等。对晚辈,也可以称“贤侄”、“贤婿”等。在谈话中,遇到与对方关系密切的人,同样以习惯的尊称,例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称对方父子俩为“贤娇梓”,称对方兄弟俩为“贤昆仲”,称对方的学生为“高足”、“贤门生”等。

(3)使用敬词。

除了通常使用的“请”、“谢谢”以外,在言谈中,还有丰富的谦敬语可供选用。例如:求人释疑说“请问”,请人指教说“赐教”,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年龄说“贵庚”、“青春几许”,托人办事说“拜托”,对别人的看法、见解表示称赞说“高见”,欢迎人家作客说“恭候光临”、“恭候大驾”,自己的举动涉及到对方时则可说“奉陪”、“奉送”、“奉告”、“奉劝”,请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说“雅正”、“斧正”等。

(4)使用客气话。

客气话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常用的除“对不起”、“请原谅”、“请多关照”以外,在答谢对方帮忙办事时要说:“有劳了”、“难为您了”、“让您费心了”、“不好意思,让您破费了”;在请人给予方便时说“借光”,在请人原谅时说“包涵”,在因故不能陪伴别人时说“失陪”,在发觉自己的礼貌不周时说“失敬”,分别时劝告主人不要再送行说“留步”,表示对初会者神交已久说“久仰”,与朋友多时不见说“久违”等。希望人们平时与人相处能正确地对待交际中的客套,适当地运用客套,相信一定会使你大有收获。

与人交往,不但要养成说客套话的好习惯,还要善于听对方的弦外之音,领会它传达的言外之意,这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术。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须多言直语,就会让你心里明明白白;许多人都习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无论说话之人是不是故意暗藏玄机,听话者必须搞清楚他的真实意图,方能应对恰当。

由于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以往那些与人相处的习惯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新习惯,新方法。为了能跟上时代脚步,人们必须弃旧立新,培养说客套话的好习惯。

5、注意说话方式,把话说漂亮

人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那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还要因说出来的话是否受人欢迎来评定。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讲话,不管别人是否爱听只为了一吐为快,口若悬河地说起来没完没了。殊不知,你所说出来的话并非是人们所感兴趣的。你的那种说话方式,也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在与人交谈过程中,必须注意说话方式,并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交谈是一门艺术,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要注意交谈时的礼仪。掌握好交谈礼仪,不但有利于结识新朋友,通过思想的交流,还可以得到许多有用信息,为成功社交奠定基础。

那么,怎样做才有利于养成注重说话方式的好习惯呢?要注意谈话态度、措辞,环境、场合、谈话内容,为交谈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怎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交谈气氛呢?不妨参照以下几点:

(1)交谈开始时,可以把寒暄作为开场白。

如果双方是多时不见的老熟人,交谈开始时可以先谈谈别后的情况;如果双方是初次谋面的新朋友,首先要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交谈氛围建立起来以后再“言归正传”,其效果比一见面就谈正题要好得多。

(2)注意交谈态度。

与人交谈过程中,态度决定结果,态度诚恳、真诚热情往往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感情也会有所升华。此时,你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易被对方接受。反之,如果你以虚情假意、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他人,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双方都可能陷入尴尬境地。

(3)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有人向你提出某些意见或建议,要虚心接受,即使你对这一问题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也不能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否定别人的看法,这样对方会认为你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反之,用虚心的态度接纳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即使对方的看法欠妥,也要用委婉的口气、平和的态度向对方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请对方给予指点。这样,即便双方意见不统一,也不会造成僵局,破坏交谈气氛。

要使交谈收到良好的效果,除讲究谈话气氛外,还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正确选择交谈内容。

在社交场合中,针对交谈内容有相关的礼仪要求,尽量不要窥探他人隐私,谈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伤感、丧气的话题应该尽量回避,这容易破坏交谈气氛,使对方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对办事不能起到推动作用。注意:如果无意间提及伤感话题,应主动、及时向对方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第二,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社交场合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意见不统一,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双方便拿对方的缺陷展开了人身攻击,这是十分不道德的行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把别人的缺陷当做把柄,打击他人自尊心。这容易使人产生沮丧、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与此同时,心里肯定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第三,不要随便谈论长者或名人。

许多人喜欢把名人或长者的私生活当做笑料来谈,那样会给人留下庸俗无聊的印象。

第四,及时道歉,维持风度。

在交谈过程中,有时所谈内容难免会刺伤对方,这时应该及时向对方赔礼道歉,请对方给予谅解。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不是存心伤害他人,对方会原谅你的。

有人认为,与人交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掌握交谈礼仪,不懂得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情况下,在与人交谈时,吃过苦头,尤其是在求人办事时。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养成注意说话方式的好习惯,一旦能把注重说话方式当成一种习惯,人人都能说出漂亮话,尽管是在求人办事时也同样可以把话说好,把事办成。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许多人喜欢贬低自己,如:

“像我这样的人,能干什么啊!”

“您看我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还能做什么?”

“你也看到啦,我就是这么没用!”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这样说或许是想将谦虚的一面展现在对方面前,可是别人有可能不这样认为,会觉得你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或者是没有勇气挑战困难的懦夫。

如果你不希望让别人产生这样的看法,最好不要说这种丧气话。当然,偶尔说一次两次倒无所谓,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

求人者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一般不要使用带有负面性或者否定含义的词语,因为这种词语会让人产生厌恶感,对求人办事没有任何好处。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潜意识里本来就会感觉自己很无辜,是受害者,如果再常说丧气话,势必会将恐惧、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表现出来。

求人办事时错误的说话方式有哪些呢?

(1)急于求成频频催促对方的话。

(2)推卸责任的话。

(3)影响他人情绪的话。

(4)责备别人的话。

(5)唯唯诺诺、吞吞吐吐的话。

此外,求人不同于聊闲天,想急于求成是不可能的,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草率了事,这就要求求人者在求人之前要注意一些谈话禁忌:

(1)根据双方交情的深浅,把握谈话的深度,千万不要口无遮拦、不分亲疏。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个伪君子。

(2)切忌喋喋不休,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自己一个人就某一话题说起没完没了,这是失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