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入城,传令退了所决之水,出榜安民。曹操与刘备同坐白门楼上,关羽、张飞侍立一旁。左右带过吕布,吕布叫道:“捆绑太紧了,请松一点。”曹操说:“捆绑老虎不能不紧啊!”吕布见自己的部将侯成、魏续、宋宪都站在一边,就对他们说:“我待你们不薄,你们为什么背叛我?”宋宪说:“你听妻妾的话,不听众人的计谋,这如何不让众人寒心啊?”吕布低头不语。他见刘备在座一旁,便对刘备说:“您是座上宾,我是阶下囚,为什么不替我说句话呢?”刘备并未表态。吕布又对曹操说:“您忧虑的不过是我吕布,今日我已降您,您争夺天下已用不着忧虑了。您率领步兵,如果您能让我率领骑兵,那么,用不了多久,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犹豫不决。这时,刘备说:“你难道不见吕布是怎样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吕布看了刘备一眼,大骂道:“你这大耳儿,太不讲信用了。你难道不记得辕门射戟的事了吗?”此时,曹操想起吕布被金钱和美女所诱,杀死他的两位主人的劣迹,便不敢再养虎为患了。于是,立即下令缢死吕布,并枭首示众了。
其实刘备用的是借刀杀人之计,曹操如果真的收服吕布,将会如虎添翼,无敌于天下。对于野心勃勃的刘备来说,这正是他所担心的,如果是刘备捉了吕布的话,而吕布也愿意为其效力,他又怎么会马上将其杀死呢?最起码,也要等到大功告成之时再杀吕布,如今曹操捉了吕布,刘备却说了这番话,让曹操明白吕布的为人,杀掉吕布,削弱了曹操的力量,为自己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
译文: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计名探源:
以逸待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制)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制〉,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干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达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的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种坚壁固守的姿态。
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撒。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奏灭楚。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干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待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
彝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最为荡气回肠的当属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义结金兰誓同生死。刘备待关、张二人如手足,关、张二人誓死追随刘备,为刘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待到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之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落在关羽的身上,就是镇守荆州这个军事要塞。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策略,结果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这就是刘备举倾国之兵伐吴的缘由。
时值刘备刚刚举行过登基大典,趁着盛事,举军东下,锐气正盛,乘高守险,难以抵御。东吴连折数员大将,甘宁、潘璋、马忠皆在此次战役中为国身死,其余不出名将军十几人。蜀军连入吴境六七百里,且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则东吴生死存亡之秋,举国震惊。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来与刘备决战。
陆逊主张实施战略退却,以静制动,以不变应其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和公室贵戚,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这是陆逊怯懦无能的表现。陆逊擎剑在手曰:“吾虽一介书生,盟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的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刘备要求决战不得,于是派吴班带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诱吴军出战,自带精兵8000埋伏于山谷中,准备切断吴兵后路。陆逊非但拒不出战,还连续退却700里。任凭蜀军讨战,坚持不予理睬。并且劝告众将说:“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姑且观望一下吧!”刘备见诱敌之计不成,只好把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伏兵撤出来。这时,陆逊上书孙权说:“彝陵是东吴的军事要塞,虽然容易攻取,也很容易失守。一旦失去,连荆州也难以保住。因此,今天我们争夺这个战略要地,一定要一举成功,一劳永逸;刚开始时,我考虑到蜀军水陆大军同时杀来,那样,我们势必要分兵抵抗。现在,蜀军已放弃了水路进攻,单在陆路同我军决战,又在700里内,处处结营,兵力分散,如此一来,蜀军这一布置对我军十分有利,所以,请陛下放心,我已有了破敌之策,请不要再为攻打刘备的事而挂心了。”
两军相持又一月有余,仍未交锋。这时,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军没了刚进兵时的锐气,准备由退却、防御转为进攻。将领们认为,要进攻刘备,应当在初来的时候,如今我军步步退却,他们却在我们国境六七百里内到处设有重兵把守,这时进攻一定不会有好处。陆逊则说:“我军连续退却,他们找不到我们的空隙,他们的士兵已经很疲惫,士气低落,又想不出打败我们的计划。现在,正是我们用计打败刘备的时候。”于是,先派兵攻打刘备一个大营,做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得手后,陆逊便率领全军人马同时发起进攻,大战之时,吴兵奋勇向前,斩了蜀将张南、冯习及少数民族武装首领沙摩柯,攻破蜀军40多个大营,蜀军将领杜路、刘宁等被迫投降,刘备匆忙逃上马鞍山,由张苞、傅彤领兵沿山环列困守。陆逊督促所有将领四面猛攻,蜀军全军溃散,死伤数以万计,刘备又连夜逃走,靠着沿途焚烧辎重器械,堵塞山路隘口,才阻住吴军的追击,得以匆忙地逃进白帝城。第二年便死在白帝城。
定军山黄忠以逸待劳,怒斩夏侯渊
刘备手下有五虎大将,其中以黄忠年纪最大,但正所谓虎老雄心在,黄忠的一出现,就一鸣惊人,长沙城下与关羽几番厮杀,不分输赢,最后刘备爱其才更爱其勇,将其收服。后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同为刘备五虎上将。刘备想夺取汉中,便派黄忠与法正带兵攻打定军山,定军山是曹操屯粮之地,由曹操的大将夏侯渊镇守。
曹操在许昌听说刘备攻打汉中,恐怕有失,于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亲自起兵四十万来救汉中。军至南郑。曹洪备言刘备派黄忠攻打定军山一事,并言:“夏侯渊知大王兵至,固守未曾出战。”曹操说:“若不出战,是表示怯懦。”便差人持节到定军山,教夏侯渊进兵。刘晔谏道:“夏侯将军性刚而急,恐中奸计。”于是,曹操写了一封书信派使者持节到夏侯渊营中,夏侯渊拆开,见信上写:“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只凭其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也。”夏侯渊大喜。与张合商议道:“今魏王率大兵屯于南郑,以讨刘备。你我久守此地,岂能建立功业?来日我出战,定要生擒黄忠。”张合道:“黄忠谋勇兼备,况有法正相助,不可轻敌。此间山路险峻,只宜坚守。”
黄忠与法正引兵屯于定军山口,累次挑战,夏侯渊坚守不出;欲要进攻,又恐山路危险,难以料敌,只得据守。这一日,忽报山上曹兵下来搦战。黄忠正要引军出迎,法正说道:“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黄忠采用其计,将应有之物,尽赏三军,欢声满谷,愿效死战。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夏侯渊听说,就要出战。张合说:“此乃反客为主之计,不可出战,战则有失。”夏侯渊不从,引数兵出战,黄忠正要与夏侯渊厮杀。两将交马,战到二十余合,曹营内忽然鸣金收兵。渊慌拨马而回,被黄忠乘势杀了一阵。
黄忠逼到定军山下,与法正商议。法正用手指着定军山说:“定军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险道。此山上足可下视定军山之虚实。将军若取得此山,定军山只在掌中也。”黄忠仰见山头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马。这一夜二更,黄忠引军士鸣金击鼓,直杀上山顶。山上有夏侯渊部将杜袭把守,只有数百余人。当时见黄忠大队拥上,只得弃山而走。黄忠得了山顶,正与定军山相对。法正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我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我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我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黄忠大喜,依计行事。
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夏侯渊大怒道:“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合谏道:“此乃不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道:“占了我的对山,观我虚实,如何不出战?”张合苦谏不听。夏侯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夏侯渊未及相迎,黄忠手起刀落,将夏侯渊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第五十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乘机进攻夺取胜利。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而无暇自顾地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时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押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