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每次考试时我总提心吊胆,怕考不好。每次成绩不好,我总在心里骂自己,恨自己,甚至动手狠狠地敲打自己的脑袋。您知道吗?妈妈,女儿的心已经够难受了,可您还在“雪上加霜”!我的心碎了,全碎了。妈妈,如果您真能把我打聪明了,我愿整日整夜地挨您的打骂。
妈妈,听了女儿的这些话,您也许很伤心。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为儿女们操劳,到头来却落得儿女们如此的抱怨。可是,妈妈,您想过没有,女儿一天天长大,已经懂事,她是多么需要您的关心和理解啊!
妈妈,我的好妈妈,我含着眼泪求您,别再这样对待您的孩子了,用真诚火热的母爱去理解她、温暖她吧!
女儿心的呼唤,女儿情的袒露,告诉我们“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打”不能使孩子变得聪明。
难道这位母亲的做法不让我们感到震惊,不让我们感到愤怒吗?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在这里,送给不尊重子女的家长三段名人名言: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语)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语)
“你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马克思语)
14.我是全校最自卑的人
“是知心姐姐吗?我现在是全校最自卑的人了。我想和你谈谈……”一位靠自学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女孩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诉说,整整讲了一个小时!
这个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她为什么还那么自卑呢?“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的身子……我心里充满了恨!”女孩边哭边说。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恐怖的场景。
“后来,我考进了北京的这所大学……可我不适应,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我不能体会别人的感觉,心里一片灰暗。我上大学后,亲朋好友提起我,母亲很骄傲。我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很压抑。母亲让我把过去的事忘掉,可是过去的经历像大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在别人面前,我常常有羞耻感。我心理很脆弱,一个人常用小刀割手腕……”
听到这里,我的心在滴血。
“快毕业了,你在想什么?”
“我想摆脱心理障碍。”
“你想改变自己吗?”
“想。可我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你就像那小草,你很有生命力!”
当我知道她是学幼教的,便鼓励她:“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我叫你小草吧!小草,度过严寒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走过沙漠的人更知水的甘甜。我相信如果你做了老师,一定会爱孩子,尊重孩子。知心姐姐希望你能做一个阳光老师,努力把心中的乌云驱散。”
“谢谢你,知心姐姐,我一定努力!我心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服!”
冷静地想一想,有这样遭遇的孩子远远不止这一个“小草”。
每当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都特别沉重。我真的想对他们的父母说:你们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什么?
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15.这样的爱,我们受不了
一位初三的学生给“知心姐姐”写来一封信,信中说:
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洗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
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正困扰着孩子们。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举行“奔向新世纪”象征性长跑,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别跑,慢慢走好!”“吃得消吗?吃不消趁早退出来!”“别逞强了,走不动爸爸开车捎你!”
从小学生队伍中,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下来他们对记者说:“这样的爱我们真受不了!”
“受不了”的爱天天在发生。
一次,我们带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夏令营。一位记者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想为儿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她儿子大声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记者妈妈很纳闷,在家不都是我给你洗澡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小男子汉面前多没面子。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你们过分的爱让孩子们受不了,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不利。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珍惜。
16.妈妈,你到底爱我还是爱分数
这是一个六年级孩子写给妈妈的“知心家信”
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试卷,糟了!58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胆怯地靠在门旁边,眼睛盯着脚尖:“妈妈,我得了58分。”
“啪!”一记耳光落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得像铜铃,额上的皱纹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说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你不好好读书,才考了个58分,我看你疯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饭是和着泪水咽下去的。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碗!”
“不争气的,还不去扫地!”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衣服!”
今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语文考卷,啊!100分!我哼着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飞”进家门,“妈妈,你看100分!”
“叭!”一个响亮的吻印在我的脸上。妈妈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额上的皱纹变得温柔了,双手紧抱着我,嘴巴笑得合不拢:“哈哈哈……我的女儿真好,真乖。”
午饭是猪肉,鱼汤……
“别,碗不要洗了,油星子会溅到你衣服上……”
“别,地不要扫了,灰尘会迷了你的眼……”
“别,衣服别洗了,水冷冰冰的。”
我想多问一句:“妈妈您到底爱什么?是我?还是我的分数?”
孩子对母亲的描述多么形象生动,孩子对母亲的反问多么一针见血!
是啊,我们所有的父母都该认真想一想,您到底爱什么?是孩子,还是分数?
17.我能行
一个男孩子曾记录了自己的“学琴”体会:
用妹妹的话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白痴”。在她听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我感到很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好地方——楼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那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事实很快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锯子带进了树林。我懊恼极了,不由地诅咒自己:“真是一个白痴!”
这时,我感到身后有人,便转过身。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一张木椅上,静静地看着我。我的脸顿时热起来,带着歉意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聋了。”我指了指琴,摇摇头,意思是说我拉得不好。“也许我会用心灵去感受这音乐,我能作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拉起了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此时此刻,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很快,我发现自己变了:我不再受妹妹“求饶”的干扰,在我的房间,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但不知为什么,每天面对耳聋的老人演奏,我总是忐忑不安。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拉了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哪位高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多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每天早晨依旧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这位“耳聋”的惟一的听众,静静地拉上一曲。我感觉到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如今,拉小提琴已经成为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
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学琴体会”,我想,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当这样的“聋子”,都能作孩子忠实的“听众”,那会有多少天才脱颖而出,又会有多少孩子喊出“我能行!”啊!
18.爸爸,请你不要这么凶
记得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滔滔不绝地对您(指爸爸)说,一个歌星唱的歌挺好听的,我很爱听。可是我刚说完,您就发火了,一拍桌子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专做这种无聊的‘追星族’!你有没有出息啊!”
倔强的性格让我喊了一句:“我爱听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没出息。您什么意思啊?总把我想得那么差!”
您听了,真火了,拿起筷子顺手给了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说实在的,我不是“追星族”,我真的很委屈。可我知道这时候越向您解释,您就打我打得越凶,所以,我干脆不解释了,把委屈埋在心里。
还有一次,您提着两个包回来,一个拎进了房间,一个放在电视机旁。我好奇地跑去翻开看,原来是一张碟片。您见我翻东西,便给了我两下,然后横眉竖眼地教训我:“告诉你过多少遍了,别碰大人的东西!”
我反驳说:“我又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你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您越发凶了。
“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家长各执一辞,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成人紧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作父母的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时的父母同样需要关怀,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要求:理解、尊重和沟通!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呢?
19.有个女孩想自杀
这是知心姐姐在做“注意孩子心灵成长”的报告时遇到的一件事:
上午大会一结束,我被签名和咨询的人团团围住。一位年轻女士神色紧张地对我说:“快救救我表妹,她上高二,学习拔尖,可她天天想跳楼自杀!下午我带她来见你。”
大会结束已是傍晚,我心里一直惦记那个女孩,不时环顾四周。
终于,我见到了她。她站在人群中,眼中带着深深的忧郁。我对她笑笑,示意她“等我一会儿。”
人们走后,我把她拉到身边,仔细打量,发现她长得端庄秀美,可大大的眼睛里却噙满泪水。
“听说你学习很棒?”我微笑着问她。
“不好!”她果断地说,“在年级才排第六。”
“够棒的了!”我叫了起来。
“我没得第一,对不起我妈。她对我太好了,她总希望考第一。我考不上第一,不如死了算了,我每天都在想死。”女孩低声说,委屈得想哭,看来她已经压抑得太久,妈妈的爱已化作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走近她,紧紧地拥抱她。“哭吧,孩子,哭出来,你会好得多!”
女孩开始只是默默地流泪,后来,放声痛哭。
“以后,想哭就哭,别压抑自己。天下所有的妈妈都爱孩子,如果你真死了,你才真对不起你妈呢!她把你养这么大,多不容易。”
“我正是想到这点才舍不得死。”
“这就对了!考试有无数次,而生命只有一次。用生命作考试的陪葬太不值了。你妈妈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女儿。振作起来,你一定行!”
我拉着她的手,把她送到大门口。我发现她冷隽的脸上有了一丝暖意。我向她伸出大拇指,示意:你真棒!
她向我挥挥手,消失在人群中。
面对这林黛玉式女孩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她的妈妈可能还在为女儿的成绩而焦虑,可却不知道,更需要她关注的是女儿的心灵世界!她心中的压抑你知道吗?
20.永远忘不了的20美元
我是一位西班牙人,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父亲做的一件小事。
一次,爸爸带我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我们父子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看上去,最大的孩子也不超过12岁。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穿着廉价的衣服,却洗得很干净。孩子们都很有教养,他们两个人一排手拉着手依次站在父母后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晚上就要看到的小丑和大象的表演。看他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要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需要8张孩子票和2张大人票。”售票员小姐告诉了他票的价钱。
孩子的母亲拉了拉丈夫的手,望着他。那位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他朝前靠了靠,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的脸上露出难色,慢慢俯下身去,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带的钱不够,今晚看不成马戏了。
这个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父亲把手伸进衣袋,掏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