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13214700000024

第24章 父母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舞台(6)

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检查,发现他智力正常但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属于大脑感觉综合功能欠佳。由于城市生活空间狭窄,孩子被约束在水泥构建的盒子中,缺少摸爬滚打的训练。据精神卫生部门专家指出,约有1/3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综合失调。

究其根源,是其家庭情况导致的。小浩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家庭事务。母亲学历不高,为了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她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还请了一个大学生辅导他的学习,指导他生活,谁知他并不领情。一天清晨,小浩起床,唉声叹气,嘴里喃喃自语地说: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好,老师说了,书读不好长大了就徒伤悲,徒伤悲就死了呗!死了不就平安无事了!话毕,只见他一脸的智慧和解脱,结果酿成了悲剧。

1四9年夏天,宁夏某中学初三学生陈某在得知自己期中考试有两门课不及格,且没拿到《县高中招生报名表》的情况下,从三楼教室的窗口跳下,摔在楼下的花池中,造成腰椎体轻度变形,压缩性骨折。

这一桩桩铁的事实难道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我们看到孩子们稚气的面孔流露出的烦恼和无奈,听到孩子们绝望无助的呼喊,孩子们或因沉重压力轻生自弃;或视家如坟墓,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出走;或挡不住诱惑走上犯罪之路;或人格畸变,无法正常地学习、生活……

所有这些,大都可以归咎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果把中小学生的生活比喻成一条清澈的河水,那么,心理障碍就是河水深处涌动的黑暗漩涡。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这漩涡可能会造成惊人的破坏!

31.重点高中三名女生为何拒高考

三个女学生的父母,一共六个家长,把陈老师团团围住,父亲们怒目圆睁、母亲们一开口便泪水成行。十多年的心血,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其实都是在为孩子活着,眼瞅着高考一结束,孩子们上了大学,他们好松一口气,谁会想到,这三个不懂事的孩子,居然能做出这种极端不理智、自毁前途、也让父母难以理解并伤透了心的事……

这三个女生都是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平时在班级的成绩中等,但是在这个升学率几乎100%的学校,她们考上一所普通的大学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她们高考的那几天,却互相约定好,谁也不去参加。

为此她们预谋了许久,一切学习和生活都不露痕迹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高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考场外陪着孩子,三个女学生坚决地冷静地拒绝了,谁的父母都没发现异常。

“早知道是这样,我就是押也把她们押到考场去。让她们不知好歹……”

“她们是不是心理有病,这要是不给她们治,她们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嘛——哪有念了十几年书,到头不参加高考的人,这不是疯了么,念书为啥?”

“她们现在也傻了,也后悔了,那有啥用,父母让她们这一折腾都快病倒了,来年高考的形势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后来陈老师见到了三个女孩中的一个,她是被她的父母强行给带到心理学校的。

和她单独一交流,她哭了,说她现在也很后悔害怕,但是当时确实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她们觉得只有那样才能报复父母。

“我们从小就被逼着学习、学习、学习,他们在乎的只是我们的分数,能不能考高分,能不能考上好大学,他们根本不管我们的感觉,他们只是拿我们投资,我们如果按照他们的愿望考上大学,他们不是太容易就得逞了么……所以当时我们三个就想,不能让他们那么容易就得逞。”

十年的教育,并没能让三个重点高中的女学生明白,参不参加高考是她们自己的事;她们的草率是父母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因为她们直接反抗的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这件可怕的事上,如何反思和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孩子的这一偏执行为,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难道不是父母多年偏执的结果么?

还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上小学时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没有出路。”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女孩子不懈努力进入了前十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个女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她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无止境的加码,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休止的奚落就会披头盖脸地扑来……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

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失利会怎样呢?

家长把进大学深造,看作是孩子的惟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定”或“必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

中考、高考失利自杀、出走的事例还少吗?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正确地引导,要让孩子多方位思考问题,不要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必须”和“惟一”的赌注上,一旦失利,就无法承受,要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像有的家长教育高考落榜的孩子“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就避开了:“必须”、“一定”等绝对信念的左右,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32.孩子为何厌学

高小飞在一篇《我最××的一件事》中写道:

“别的同学写的是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写的是我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你看: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后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转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做幸福的纪念!”他的一位老师这样说:这孩子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思想混乱,没有理想,缺乏人生目标,对现实很悲观,喜欢谈些耸人听闻的话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再看这篇(梦想》,前边写的很像回事,写自己的梦中畅游大海,词句华丽,诗意盎然,可是结尾:“妈妈一声怒吼把我从梦中惊醒:小飞你又睡觉了,作业做完了吗?天啊,她怎么还不死!”

在高小飞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看了高小飞的事例,笔者不禁想起那些受资本家压迫,满腔愤怒无处发泄的工人,怀着仇恨砸碎机器,烧毁工厂。

本来不应当有这样的联想,父母、老师为什么要高小飞学习,还不是为他自己好?这一点就是高小飞自己也不能不承认的。

但是,不管“学习”如何符合高小飞的个人利益,如果它膨胀起来,占据了他的全部视野,压迫着他的一切思想,控制着他的所有梦境,那么,它也终于成为一个“异己”,成为吞噬他,淹没他的恶魔。

高小飞是一例明显的“厌学症”的学生。

一个常和高小飞同路回家的同学说:“其实高小飞不爱上学,他妈妈要负很大的责任。平时把他管得死死的,晚回去一会儿就没完没了地盘问。都跟谁在一块了,怎么晚回来了,下次还敢吗,烦人极了。我们谁也不上他家玩去。我给他打电话,他妈还偷听呢,为这,高小飞砸好几回电话了。老师们不知道,高小飞可爱写文章了,不是老师让写的那种,他一上数学课就来灵感,写了一大本,在同学中传阅。有一篇写他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叫,他在城堡偷偷乐。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掏出一把剪刀,绳子一刀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