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不放心父亲弥留之际会发生什么变化,秘派人问杨素内宫父皇的病状。杨素把老皇帝的病情一五一十写明,封上信口回送杨广。送信的宫人转了几道手,误以为是送给皇帝的上奏,呈给杨坚。病危的杨坚见信后又恨又悔。忽见陈夫人进来时神色慌张,就问缘由。陈夫人回答:“太子无礼!”原来是陈美人出去更衣时,差点被杨广强奸。老皇帝闻言,一口气上不来差点气死,大叫:“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这一句,加速了杨广杀父的罪恶行为。
废长立幼,是历史的大忌。王位纷争本就激烈,经过更改变动,极易引发****。杨坚废杨勇立杨广,确非明智之举。而促诞这一事件的独孤皇后,也难辞其咎。
6、隋炀帝的理想与现实矛盾
“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借用柳宗元的这段诗词来形容隋炀帝一生的郁郁寡欢,也许很贴切。
根据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杨广的一生都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子民“不理解”的苦恼中。他为了使自己的历史形象很“帝王”,宁负天下人,逆流而上,坚决要“有所作为”,大有法国路易十四“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架势,所以他死后,李渊给他的谥号就是一个“炀”字。
隋炀帝主观上极欲成为圣君,他素来崇拜秦皇汉武,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帝王,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名垂千古的伟大功业。所以,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消停过,一直按照自己的意志,固执地践行着。只是他的帝王冲动让他无暇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奥妙。在他的王者词典里,似乎不做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枉做帝王一场。
隋炀帝即位后,一开始就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第一件事纯粹是为了改善王室居住环境,于“史”无补;第二件事则可以“罪在当时,功在千秋”概之。
公元605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宇文恺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都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都,每月征发二百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做“西苑”,周围二百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使这座花园四季长春。
《隋书》对此的评价甚为精湛:“岂谓瑶台琼室方为宫殿者乎,土阶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一意孤行的隋炀帝一生追求排场,自然对此道理不屑一顾。
隋炀帝杨广的一生一直与古运河紧紧相连,无法分开。在建造东都的同一年,隋炀帝就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一条运河,叫“通济渠”;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邗沟”疏通,自山阳至扬州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这样,从洛阳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后五年里,隋炀帝又两次征发民工,开通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
浩大的工程完成之后,隋炀帝就乘着龙舟,由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游扬州。在民间,隋炀帝此次扬州之行被更多地说成是看琼花。
虽然他在后人心目中更多地被说成是荒淫无度的暴君,但他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历史贡献却不容否认。这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也是世界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从现代的眼光看,这样巨大的工程,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使用,都需要综合应用测量、计算、机械、流体力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需要解决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难关,还要考虑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确实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成就。
这条河的开凿,致使当时役死工匠无数,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却大大加强了漕运和军运的功能。唐代诗人皮日休就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把修建此河的功劳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在建工方面,隋炀帝还做了不少大项目。如掘长堑,置关防,修驰道,筑长城等大型工程。隋炀帝是个皇宫圈不住的人,他接受南朝灭亡的教训曾经对给事郎蔡征言道:“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因此他几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巡视,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一百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二十天筑成。这样,他才在五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转。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做“观风行殿”。这种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使用的时候装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拆卸装运;下面装着轮子,可以随意转动。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发明,可惜只是供隋炀帝一个人享乐罢了。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武力是彰显实力的表现,也是最刺激的事情。对于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来说,战争是最令他兴奋的事情。隋炀帝为了炫耀武功,尽显帝国风范,先后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正是这三次用兵,加速了大隋的灭亡。
对杨广来说,高丽必须像突厥、高昌、吐谷浑等部落一样臣服于隋并经常遣使入贡,二者关系方可和平、稳定。根据《隋书》和《三国史记》记载,高丽入朝的情况为:开皇元年一次;二年两次;三年多达三次;四年一次。又据《资治通鉴》载,开皇四年之后,高丽只是在开皇十一、十二、十七年三次遣使入隋,其余时间皆不见记载。隋炀帝曾在启民可汗帐内对高丽使者言道:“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高丽的“不臣”,既威胁到了隋的主子地位,也鼓励了其他小国对隋“不忠”,成为杨广的隐忧。征伐高丽,既可达到臣服高丽的目的,又可以威慑诸国,以保边疆无事。无怪乎在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炀帝“引(突厥)曷萨那可汗及高昌王伯雅观战处以慑惮之”。
第一次出征是在612年春,四方兵众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人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入高丽,而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陆路方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江,高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613年春,隋军第二次出征高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军征高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并攻东都,炀帝大惊,急引军还。
614年春,炀帝又亲至涿郡,督师第三次出征高丽。来护儿率水军直趋平壤,高丽王元乞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事,几遍全国,炀帝只得从辽东罢兵而归。出征高丽耗时四年,所花之人力、物力极巨,代价极大,隋王朝的国力也从此转向衰落。
东征高丽的失败,既有军事原因,也有杨广个人的原因。隋朝百万大军分成24军,日发一军,相去40里,首尾相继,长达960里,漫山遍野式地杀向辽东,这极不合理。而且,大军远征,利在速战和野战,隋兵部尚书段文振就曾向炀帝指明了这一点,但隋炀帝的诸般部署却都反其道而行之。在出兵之前,炀帝下令:“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致使前线指挥失措,屡遭不利。隋炀帝满心以为高丽必定屈服于隋军的威压,因而对可能发生的战事,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反倒限制军队的行动,一心等待高丽来投降,甚至招引各国首领一同观战。而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丽,便仅仅因高丽主动请降,并送回叛臣斛斯政,让炀帝面子上过得去了而结束。
有后人如此评价隋炀帝,甚为中用:“虽有荒外之功,无救域内之败,穷兵黩武,滥赐横赏,最终把国家给败得精光。”7、末世之劫——“普天同怨,何止一人”:文武双全的罪过?
凭心而论,隋炀帝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帝王将才,他文武双全,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三驾辽东,是后人对他一生所为的精练概括。隋炀帝还是一位大文豪。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起敝,风骨凝然。****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隋炀帝也自负才学,常常认为他自己的诗文天下第一,他曾对侍臣讲:“天下都讲朕是因为父皇余烈而有四海,假设让朕与士大夫以文章竞争,朕也应该为天子。”
隋炀帝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万国博览会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已成为千古名篇。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被认为“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也足以显示他的文采: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遗憾的是,就是这位与秦皇汉武有着相似资质、与后朝太宗有着相似经历和功业的罕世英才,最终却沦为与前朝昏庸之君齐后主、陈后主等辈为伍,落魄自戕,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616年,隋炀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乘着新龙舟第三次巡游江都。在路上有个地方官冒死拦路劝阻说:“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觉得晦气,把他杀了。到了江都,继续醉生梦死,日夜沉浸在声色酒宴之中。
其实,杨广是知道江山在闹地震的,只是他不明白自己殚精竭虑一心成仁义,怎么就招惹谁了?或者说他不愿意去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不管杨广不屑还是掩耳盗铃,天下大乱已成事实,超负荷的隋子民们纷纷造反。鲜卑皇族宇文家族的两个后代宇文智及、宇文化及乘乱复辟,密议发动宫变,废掉隋炀帝。他们先散布谣言,讲炀帝听闻禁卫军想叛乱,正酿毒酒,尽杀关东人,只留南人在身边。禁卫军大相惊骇,互相转告。兵士惊惧惶恐之下都豁出去决定造反。
炀帝发觉有变,逃入西阁。其宠妃魏妃为兵士开门。炀帝忙逃入永巷躲藏,又有一位恨透了他的美人告诉兵士其所躲藏之处。
面对环立提刀的兵士,炀帝叹道:“我何罪落到这个地步?”
有个名叫马文举的,善于辞令,答道:“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怎能说无罪呢?”
炀帝仍不解:“即便我有负天下百姓,可是你们这些人,荣禄兼及,怎会干出这种事来?今天之事,谁是带头人呢?”
另一人司马德戡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
当时,炀帝爱子杨杲是个12岁的小孩子,一直跟在炀帝身边,看见如此剑拔弩张的场面,吓得嚎哭不止。隋炀帝昔日的贴身侍将裴虔通火起,一刀砍掉小孩子的脑袋,鲜血溅满炀帝一身。
事已至此,众人一拥上前,想砍杀炀帝。杨广仍不失天子威仪,厉声说:“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拿鸩酒给我!”事起仓促,一时间也没找到毒药。炀帝就自己解下白练巾交给一人,众人合力绞死,时年五十。
可怜杨广文武双全,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后人对此,褒贬莫衷。
唐太宗就瞧不起隋炀帝,在《贞观政要》里多处可见他直指隋炀帝的言论,但无一处是好话,全是说他昏庸。新王朝的缔造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治武功,不免要对推翻它的王朝大加贬斥,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唐太宗的某些评论还是很中肯的:
“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隋炀帝仗恃自己富足,不考虑后患,不顾及百姓。他常常以天子自居,处处表现自己的最高权威,喜欢挥霍性的“赏赐”。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显示本国的高度富足,竟下令将许多丝绸披悬在树木上作装饰,以证明如此昂贵的东西在中国已经多得无处可放了。他还让人领着外国人进饭馆大吃大喝,当客人酒足饭饱要付钱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在我们这里吃喝向来是不要钱的。”
“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女,求远方之奇异。”隋炀帝不但不思国事,而且还极端纵欲。在王土之内划拉美女,满天之下寻找珍宝,以满足私欲。在杨坚末年,隋朝臣子就有好多人讲林邑(今越南中部)有许多中原罕见的奇异珍宝。隋炀帝继位之始,一边大营东都,造船制舟,一面下令平定交州的大将刘方进击林邑。缴获林邑国王家庙纯金铸制的金人十八座,在林邑刻石记功而还。虽然大胜,但由于水土不服,士卒在返程路上死掉近一半,大将刘方也在半路病死。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罄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隋炀帝大动土木,搞一些楼堂馆所等供观赏享乐的“形象工程”,广征民工劳作却欠发民工工资,还无休止地用兵打仗,劳民伤财。一日,隋炀帝驾幸甘泉宫,对泉水山石等“美化”工程很称心,但责怪没有搞“亮化”。那时没有电,但开动脑筋一想,萤火虫可以“亮化”,于是下令“捉取多少宫中照夜”。结果派几千人去抓萤火虫,共计抓了五百多箱。隋炀帝统治的十多年间,前后服德役、兵役的超过一千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是四千六百多万人,若男子占一半,是二千三百万人,除去老弱病残,也不过一千多万人。成年男子不足以服役,就由妇女充当,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农村的劳动力所剩无几,土地荒芜,农民无以为生,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