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13270600000023

第23章 大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8)

农民不好过,商人更不好过。纯商人不容易立足,必须与官员结合,或是商人兼任官员,或是官员兼营商业,官商之间,很难区别。当权官员的惊人奢侈和必须付出的惊人贿赂,使他们永无间断地需要大量的外国珠宝,如玛瑙、翡翠之类。购买这些珠宝的巨款,全靠冤狱。举一个例子即可明了,当农民们辛苦织成绸缎之后,官员并不需要拿钱购买,他只要把农人逮捕入狱,指控他谋反就可以了。等到农民悉数缴出他的产品之后,自然会得到平反或赦免。占中国出口货物大宗的丝织品,所带给农民的不是财富,而是灾祸。

当时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此话不假。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唐王朝后期的科举,几乎全在场外决定。安史兵变后,大权操纵在宦官之手,士子则完全靠毁灭自尊心的谄媚和屈辱,才能榜上题名。稍微有点才干和性格的人,都不愿向宦官屈膝。黄巢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曾作诗托菊言志。他先后写过两首与菊花相关的壮志诗。第一首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另一首诗更犀利: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软了骨头,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不同意,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弟兄们往哪里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骂王仙芝。王仙芝自知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来的宦官赶跑。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称冲天大将军。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黄巢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带兵南下。他们顺利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一直打到广州。

黄巢也曾经希望朝廷招安,让他为广州节度使,此计未成,偏偏岭南地区发生瘟疫。黄巢决定再带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

黄巢起义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横扫江南,不纯靠军事攻势,主要靠动人心魄的政治号召和当地穷苦无告的农民的响应。起义军渡过淮河时,曾向官军将领发出大意这样的檄文:“我们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的事。你们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起义军洁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

起义军攻下潼关,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带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这样诗评价唐僖宗:

世衰总为主昏多,丧乱相仍可若何?

十五年来无一治,虚名天子老奔波。

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

一入国都,黄巢被自己所设的陷阱困住,从此失去流动性。黄巢在当皇帝之前和当皇帝之后,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称帝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称帝后则困守长安孤城,一筹莫展。黄巢从当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千万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与宫门外世界,完全隔绝。创业时代跟下属那种亲密相依的无间感情,化为乌有。下属们在猎得官位后,也沉湎于他们过去所痛恨所反对的纸醉金迷生活。

起义军政权建立后,黄巢也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黄巢军没有根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黄巢就更大开杀戒,因之他和居民的关系日益恶化。

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另一个重要流寇朱温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从北到南,再从南回到北,这一来一回,耗尽了唐帝国的元气。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

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认为起义反响大还反映了王朝机构失控的因素。黄巢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之所以能够纵横南北,是因为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黄巢揭竿而起的时候,距安禄山之反叛又已130年。唐帝国的低层机构已经发育成长,超过当初的设计很多,已不是既有的高级权威所能管制。

尽管黄巢没有直接摧毁唐朝,这朝代却在他造反之后崩溃。

7、唐昭宗壮志成空,枭雄朱温篡唐

盛世晚景,尤为惨烈。落日余晖下的挣扎身影,分外揪心。

唐末34年中,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三位皇帝相继登场。僖宗和昭宗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僖宗在位15年间,实际在长安度过的时间充其量只有7年多,他为避难不得不两度逃离长安。当一个皇帝不能安定地在京城生活的时候,政权大厦即将倾覆的风雨飘摇之势已很难逆转了。

三位末世天子中,昭宗算是最有帝王魄力的,可惜生不逢时,大厦既倒,回天无力。昭宗在位16年,在军阀的胁迫下不得不迁都洛阳,长安城从此成为梦中遥想的故都。他本人不仅被跋扈的军将杀死在寝宫,死后也只能孤零零地埋葬在河南偃师。昭宗是第一个葬在关中以外地区的唐朝皇帝。

昭宗的儿子哀帝13岁登基,16岁就将帝位“禅让”给了强悍的军将朱温,成为唐朝的亡国之君。哀帝被杀死的时候不过17岁,是唐朝21帝中最为短寿的皇帝。“哀皇帝”就是在他死后不久所加的谥号。哀帝死后,只是按照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山东菏泽的定陶县,不仅远离了故都长安的列祖列宗,而且与他的父亲昭宗也永违地下,再无相见之期。

与之相对比的是,黄巢手下贼将朱温在篡唐成功后上演了一幕乐极生悲的画面。

907年,朱温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得意之余,招呼众亲戚在皇宫内饮宴、戏乐。吃喝已毕,大家簇拥着朱皇帝站在一个大圆桌子前玩掷骰游戏,笑语喧喧。已经有八、九分酒意的朱温大哥朱全昱忽然抓起几粒骰子,狠狠砸向掷骰用的金盆,大叫道:“朱三儿,你本砀山一贱民,因天下饥荒,跟从黄巢做贼。降唐以后,唐天子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已极,奈何忽发狂想,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

现在高兴还太早了点吧,我真不忍看见我们老朱家日后家族尽灭的惨状,你还有心玩乐!”酒宴不欢而散。

黄巢带着遗憾离去了,唐僖宗几经恐吓,好不容易得返长安都城,未几暴疾而亡。僖宗膝下无子,在太监杨复恭拥戴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晔柩前即位,是为唐昭宗,时年22岁。比起遇事吓得哭泣的僖宗来说,唐昭宗算是一个胸有大志的皇帝。昭宗听政以后,颇有重整河山、号令天下、恢复祖宗基业的雄心壮志。史书上说:

“帝(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唐武宗)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祥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

唐昭宗的王者气质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宦官的态度上。他虽为宦官杨复恭推立,但却不像一般软天子那样乐于依附于他们,昭宗内心十分厌恶宦官。特别是杨复恭,“多养壮士为假子”,每次入朝时均“肩舆上殿”,太上皇一样的排场。有一次,唐昭宗就他蓄养干儿子一事加以质问,杨复恭大言不惭:“我收养义子是为了捍卫朝廷,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既然是为了国家,为什么不让这些义子姓李反而姓杨?”昭宗一句反问,把他噎住。

在彻底处理掉杨复恭的做法上,唐昭宗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帝王的睿智。他采用的是“父子离间计”。杨复恭义子杨守立拥有胡人血统,本名胡弘立,孔武力大,手中掌统一部内廷禁军。为了拉拢禁军势力,唐昭宗收为自己的义子,赐名李顺节,大加利用。李顺节得宠后,与从前的干爹争权,“尽以(杨)复恭阴事告上(昭宗)”。有了禁军“总司令”支持,唐昭宗逼迫杨复恭退休。杨大公公怒极,派人杀掉皇帝前来宣敕的使人。

唐昭宗亲自登上皇宫的安喜楼,命李顺节等人率兵进攻位于昭化里的杨复恭大宅邸。李顺节率领大批禁兵前来叫战,杨复恭望见对方势众,率数位干儿子马上逃出长安,奔往兴元,联合在外任职的干儿子们“举兵拒朝廷,以讨李顺节为名”。逐走了前干爹,李顺节“恃恩骄横,出入常以兵自随”,唐昭宗趁机铲除之。唐昭宗暗地里设计,两位掌兵的公公以议事为名,召李顺节入宫。三人寒暄坐定,刚刚端酒要喝,埋伏在堂内的一名将领突前,一剑就把李顺节脑袋砍落在地。

一计除二患,稳住了宫内宦官势力。唐昭宗的英明可见一斑,放置盛世,完全可以扛鼎天下。

但是唐昭宗总体来说,还是很不幸的,接手一个气息奄奄的断壁残垣,手下还严重匮乏能臣干将。一心想干点大事的唐昭宗,为了重立皇威,决定拿藩镇开刀,结果麻烦事接踵而来。事情似乎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简单。多年来,各地强藩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与朝廷百官、内廷宦官的关系盘根错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年轻气盛的昭宗想要毕全功于一役,不仅难以成功,而且还引发了更大的政治危机。

头回倒霉是征讨李克用和李茂贞,皆失败而还,不仅没壮皇威,还露出自己的巨大缺陷。

朝内宰相张浚为了给自己立威,同时,又听说李克用到处对人讲:“张公(张浚)好虚谈而无实用,他日必乱天下。”愠怒之下,添油加醋,撺掇唐昭宗出兵。张浚蜜谏:“陛下如此英明睿智,竟内外受制于强臣,臣窃以此痛心!”唐昭宗听得爽心,下诏张浚为总司令,孙揆为副,统大队京城禁兵出发前去征讨李克用。张浚只善权术,自是指望不上,希望落在孙揆身上。这孙揆却也非放心之徒。

李克用义子李存孝率三百精兵埋伏于道,很快把孙揆先行一行人杀个精光,生擒了孙揆。李克用劝孙揆给自己干,孙揆倒有几分气节:“我乃天子大臣,怎能给一个节度使当属官。”李克用大怒,派兵士拿来大锯锯杀孙揆。两个大兵锯了好久,手忙脚乱,血流一地,也锯不死这位孙大人。

孙揆怒,大骂:“死狗奴,锯人要用木板夹上来锯,连这点技术也不懂,死笨的杀才!”军士忙把孙大人以木板夹捆,大锯一拉,果然生效。孙揆“至死,骂不绝声”。气节归气节,唐军一出师就丧掉“副总司令”,败局可想而知。

对于攻打藩镇李茂贞,唐昭宗显得意气用事。李茂贞在上表昭宗:“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指王环被杀);尊极九州,不能戮复恭一竖。”藐视与揭丑,令唐昭宗盛怒,就促宰相杜让能将兵出讨李茂贞。杜让能是书生,泣谓皇帝说:“臣不敢避命不从。但此时情势与宪宗时代大异,臣恐日后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免七国之祸!”唐昭宗根本不审时度势,仍命杜让能安排调动军队。一战即溃,李茂贞大军乘捷直趋长安,要求诏杀宰相杜让能。杜让能马上入宫,说:“臣早知道有今日之事,请陛下牺牲我一人以救社稷。”唐昭宗下泣,不忍心斩杜让能,只是下诏贬其为梧州刺史,收斩西门君遂等三个太监来应付李茂贞。李茂贞仍勒兵不退,一定要杀杜让能才还镇。不得已,唐昭宗下诏赐死杜让能兄弟两人。

唐昭宗最大的倒霉来自于朱温。朱温可谓乱世枭雄。在看准时机,出卖黄巢后,僖宗重用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诸镇之师,皆受朱温节制。唐昭宗征讨李克用和李茂贞失败后,李克用和李茂贞相互纷争,朱温渔翁得利,越发坐大。后与宰相崔胤勾结,上挟朝廷,下制诸侯,废唐称帝成了朝夕之间的事。

朱温出身贫贱,砀山县午沟里人,因排行第三,小名叫朱阿三。朱温兄弟三人,在幼年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携他们寄住在萧县人刘崇家里做佣工。朱温渐渐长大,好逸恶劳,以雄勇自负,乡人都很讨厌他。刘崇因为朱温懒惰,经常用鞭杖抽他。只有刘崇的母亲可怜朱温幼小,常常袒护他。

有一次,朱温把刘崇家的饭锅偷着背走了。刘崇追住朱温,又准备狠狠地揍他。刘母又出来说好话,刘崇才罢手。刘母劝朱温说:“你都这么大了,不该再这样,你若不愿耕作的话,又能做什么呢?”朱温回答:“儿平生只会骑射。不如给我弓箭,到深山里猎些野味。”刘母取了旧时弓箭,交给朱温。从此朱温每天在深山里追逐野兽,练就了一身硬本事。投身黄巢起义后,朱温纵横沙场,有万人不敌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