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原人民来说,也许最大的迫害是赐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赏赐给皇亲国戚——亲王公主或功臣之类。宋帝国破灭后所举行的一次赏赐中,少者赏赐数十户数百户,多者竟赏赐十万户。每户以五口计,一次就得到五十万个农奴。汉人忽然间失去祖宗传留下来的农田,而自己也忽然间从自由农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除了大汗的威力无法抗拒外,任何一个蒙古人,都可以随意侵占,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蒙古人在享受中国的同时,也以游牧民族的心态,摧残着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这种倒退式的统治,必然是短命的。
8、末世之劫——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亡国之君
元朝一共有11个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从他称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此后的9个皇帝一共只经历了38年。而最后的一个顺帝却在位35年,达元史之最,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亡国之君。
传统的作史者,有意把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写作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的情势,把元朝的覆灭,归咎于他的无能与荒淫,尚欠公平。其实,元顺帝可以算作一位颇有能力的皇帝。
妥欢贴睦尔原来是元朝宫廷政治的牺牲者。他以先朝皇帝的长子被流放,先是在朝鲜北部的一个岛上,后安置于今日之广西桂林,他曾读少量的汉文书,但根底不深。1333年他13岁时突交好运,被几个权臣迎接出来做皇帝。但是起先7年他完全受制于立他的伯颜以及当时的太后婶母不答失里的控制之下。1340年他利用伯颜之侄脱脱策动政变,将伯颜及不答失里流放,自主做了皇帝。从这一形迹看来,顺帝就是有权能的政客。他的政治能力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擅长利用一个人物或一种机构去平衡另一人物或因素。
例如他自己好佛而主持佛教的各种仪节,却又经常出席经筵听儒臣讲解诗书。在他手下蒙古人和色目人占上风,他却援引一个汉人贺惟一做御史大夫和左丞相。贺惟一说这些职位依成例只有蒙古人能任就,顺帝就赐贺蒙古姓名太平,一定要他居此职位,并且诏省台官兼用南人。从他的本纪里也看不出任何偏激的言辞。
那么,元顺帝痛失天下的深层原因在哪里呢?黄仁宇认为:“失败不一定是由于错误,有时某种人文因素在某种环境之下注定无法顺利的展开。”首先,了解一下元顺帝接手的晚元概况是有益的。
这位年轻的皇帝继承的政府系统规模庞大、复杂奢华,一方面是由于它需要为享有特权的蒙古、色目这些为数不算少的少数民族上层提供官衔与供职机会;另一方面,尽管国家主要是公共的官僚机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帝国皇室与某些权贵的私人财产。
元朝不只有一个国都,而是有两个。主要的都城是大都,还有一个夏都称为上都,在大都以北约200英里的内蒙古草原。妥欢贴睦尔1333年7月在上都即位,9月或10月返回大都。以后他每年夏天都诚心地巡幸上都,保持着祖先游牧生活的作风。每年阴历四月妥欢贴睦尔北上,八月返回大都,直到1359年1月上都被造反者破坏之前一直如此。每年的北上行程很消耗时间,如1347年花了23天。这样,皇帝每年要花一个半月在路上,每天以散步的速度约走15公里。他要携带大批随行人员,这些人在每年夏天的几个月中就在上都处理公务。这种每年一度的出行所造成的消耗可想而知,这里面还包括大量的支应部门、运输与传递服务,以及一整套专门负责出行的机构。
若将世袭的和任命的文武官员及其定编的候补官员都加在一起,妥欢贴睦尔开始时期的元政府约有3.3万人。它是一个多民族的结合体,其中约30%是非汉族人。法律规定某些职位只能由一定民族成分的人担当,但这些规定常常被暗中躲过,有时还遭到公开的漠视或被改变。
在政府中任用外族人造成机构膨胀。举个例子,只负责涉及两都蒙古人或外族人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就有96人,以42名从一品蒙古札鲁忽赤为首,他们享有高薪与特权。妥欢贴睦尔时期,“冗官”问题偶尔提到朝廷上来,但由于政治原因,尽管财政拮据,元朝统治集团从未能裁减过多的职位。
元顺帝接手时,政府控制在南北两大区域也已经很不平衡。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华北一带维持了密集的地方行政组织,而这一地区在蒙古人的征服中备受创伤,人口由于不断南徙或者迁入城市而进一步下降。对于人口众多、更加富庶的南方,政府有意在政策上实行宽松的管理。依人口比例,南方地方官仅是北方的1/5,而南方人所交税也比北方少很多。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后来红巾军由南向北能够势如破竹。
元末发生的大灾害也加强了元顺帝的无奈。据《剑桥中国史》提供的史料与分析,在各个蒙古汗国内外,从欧亚大陆一端的冰岛和英国,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国都苦于瘟疫、饥荒、农业减产、人口下降以及社会****,几乎没有一个社会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灾害。中国则无一幸免。在14世纪中,至少有36个冬天异常严寒,比有记载的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在黄河流域地区,水灾与旱灾在14世纪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发生得都要频繁。14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瘟疫。妥欢贴睦尔朝几乎年年有饥荒的记载,这些饥荒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政府要花大量钱财进行赈济。自然灾害使众多的百姓背井离乡、陷于贫困,酿成了14世纪50年代破坏全国的起义运动。
元末政府尽了最大努力试图从这些灾难中解脱出来,他们并没有忽视这些问题。从各方面来看,元朝在医药和食物的赈济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认真负责的、富有经验的。但是,反复的自然灾害长期积累的后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个政府都束手无策。如果当时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实际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
元顺帝创建了各种新的军事、行政机构来对付1351年以后的红巾起义;这些机构在人力与财力两方面都能够独立行动,并在不久后确实这样做了。这使得大都的权力机构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一个具有中央特权的实体去任命地区及以下的官员了。中国各行省都落到有自主权的地方人物手中。这些人有些是早先的造反者,有些是镇压造反的军队将领。从1355年至1368年,元朝中央政府尽了最大努力让那些在地方上已自主的将领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朝廷,并且与诸如方国珍、张士诚这些名义上投降的造反者进行谈判。同时,其他起义运动领导人如陈友谅、朱元璋在脱脱倒台以后崛起并且建立了更有力的地方割据,从整体上持续地对元朝采取敌对态势。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元政府成了一个只能控制京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区性政府了。
暴动是公众对元政府的规模、开销、腐败和由此产生的繁重的不公平的财政需求所作出的不可避免的反应。为了修正这些错误做法,一般都认为政府应大幅度削减支出,官僚机关应严惩腐败。正如上述事实,元顺帝在这些问题上难以有所作为,最终还是明朝将勤俭建国作为其指导方针。
在平民起义中逐渐掌权的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8月北伐攻占大都(今北京)。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携带祖先匾额逃往蒙古。妥欢帖睦尔皇帝于9月10日夜离开北京奔上都府。蒙古宗王帖木儿不花在企图保卫北京的战斗中英勇阵亡。于是,明朝统治者进入了北京,不可一世的超级帝国宣告灭亡。
9、“元”气大伤后的帝国余辉
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北元政权是超级帝国在蒙古草原的继续。这个政权似乎比他先祖们所创的蒙元帝国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北元政权持续了200多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还是麻烦下一个政权清王朝来最后把它给统一了。究其如此长寿的原因,似乎是明王朝不够强硬和破釜沉舟的结果。
元顺帝是元朝皇帝中少有的接触汉文化较深的一个,大都陷落仓皇北归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虽然依然还是蒙古各部的大汗,但也不能排解他“去国怀乡”的忧愁,尤其是明朝军队对于他的继续打击又接连不断,更使他惶惶不可终日。终于,1370年5月23日,他怀着悲愤和郁闷,在沙拉木伦河畔的应昌去世。
元顺帝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便在哈拉和林继位,他将残元政权又维持了8年,并厉兵秣马盼望着有朝一日重登中原皇位。然而,他非但没有机会实现这一愿望,还面临着深入到蒙古地区的明朝军队的攻击。
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公元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怀着满腔遗憾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这位第三任残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领土已经缩小到蒙古帝国最初兴起时的规模,恢复祖上的荣光更显得毫无可能了。
公元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朝大军的征讨。白石江(今云南曲靖县东北)一战,元军十余万溃败,被俘二万。元军首领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
明朝在不惜劳师费财屡征北元的同时,对主动投降和战争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贵族、官吏和军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并予安置。明朝希望借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马。明初几十年间,确实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从北方跑到内地,成为明朝的臣民。当然,明朝的最终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朱元璋曾封昭宗爱猷识里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不久将他送还漠北,并几次遣使给爱猷识里达腊送信,劝他及早归降。但是明朝皇帝从来没有得到北元皇帝的回音。
明朝在20多年间,对北元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征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然而他们知道,这离彻底消灭蒙古势力还差得很远。蒙古的军事力量虽然在元朝后期一度衰败,但是一旦回归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质,再次表现出吃苦耐劳、能征善战的特点。
此后的百年时间里,北元就是在割据与统一之间不断地变换角色。公元1388年(明洪武21年)后,北元内部分裂,皇权衰落,形成西部瓦剌、东部鞑靼、东北部兀良哈三大集团,相互攻杀,混战不止,封建割据近百年之久。公元1480年(明成化16年),被视为元裔正统的鞑靼部著名首领达延汗在战乱中兴起,重统一蒙古诸部,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漠南漠北的广大地区,稳定了蒙古社会的封建秩序,并与明朝和平互市。
达延汗于公元1517年(明正德12年)去世,他去世后,又成了群龙无首的状态,蒙古地区再度出现封建割据局面。从而形成漠南、漠北、漠西三个新的蒙古集团,互争雄长,三集团内部也混斗不已。约在公元1542年(明嘉靖21年)左右,达延汗之孙俺达汗以********为中心再度统一漠南,威服诸部,成为三大集团中的强者。其先与明朝互相攻战,后与明朝罢兵言和,被明廷封为“顺义王”,同明朝和平互市40余年。到16世纪末叶的明朝晚期,漠南蒙古地区再度进入割据状态。
至1636年蒙古诸部臣服清朝止,北元与明朝形成长达265年的对峙局面,蒙古帝国及其汗位也就此消失。
◎12法则在大元
◆元帝国对军队的控制——武装失控指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