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13278500000017

第17章 箴言五:“奇”字篇——巧于借势以奇取胜(2)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企图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龙仓是做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列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绐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数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嚷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人九龙仓董事局。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翁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之间多次发生磨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巴黎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便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只有两天时间,必须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每股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龙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龙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己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家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到: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订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引来替自己杀敌的“友”,岂有不真诚愉快地合作之理?要知道,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肥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

李嘉诚引包玉刚入局,既投合了包玉刚的需要,又抓到了一个替自己作战的勇士,而他本人则趁机卖掉九龙仓股票,净赚5900多万元。

李嘉诚的商战兵法,真可谓匪夷所思!

李嘉诚箴言:

踏入新世纪,香港将充满机会,但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可轻易到手的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4.不忙于介入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港灯即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二战之前,港灯坐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一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这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言,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

最后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对于置地公司负债购买的疯狂行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怕置地不愁没钱赚,可惜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场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入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潭,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纽璧坚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这两家公司主席职务。

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在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触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在以上过程中,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做作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确实精明。

首先,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李嘉诚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舍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为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事。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不失为坐收渔利的一个妙招。

李嘉诚箴言:

有人买就是市场,市民购买力就是市价。

5.亏小赚大,避免杀敌三千自伤八百

谁都知道楚汉争霸中的刘邦、项羽各自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刘邦斗志不斗力,项羽勇而少智,其结果是刘邦的天下,项羽失天下,可能项羽致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那就是有勇而无谋。

李嘉诚是个儒商,他懂得“斗力”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即使勉强获取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斗智不斗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之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对李嘉诚的挑战,凯瑟克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士匆忙商议对策,开始布置反收购行动。

在4月28日,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虽与置地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5月1日初,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等华商,频频晤面,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为防止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其另一反收购举措尚未出笼,向怡和摊牌。

这一切似乎早在凯瑟克的预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气,结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依然是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了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凯瑟克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了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失半点,如何就从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不是双方敲定的成交价,我们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不明白‘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吧。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