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普外科速查手册
13573400000025

第25章 腹外疝(2)

1.主要表现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有时可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常不为患者所注意,尤其在肥胖患者更易疏忽,一部分患者可在久站或咳嗽时感到大腿根部、腹股沟区胀痛,并可触及肿块,由于囊颈较狭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当发生嵌顿时,局部可有明显疼痛感,若嵌顿物为肠管,可有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当肠管绞窄坏死时,患者腹痛剧烈,可伴有全身症状。

2.次要表现患者偶有消化不良表现。

3.误诊分析股疝诊断时,容易误诊为下列疾病。

(1)腹股沟斜疝:较大的股疝除疝块的一部分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以外,一部分有可能在皮下伸展至腹股沟韧带的上方。有时会与腹股沟斜疝相混淆,此时用手指探查外环是否扩大,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脂肪瘤:股疝疝囊外常有一增厚的脂肪组织层,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局部肿块不一定完全消失,这种脂肪组织有被误诊为脂肪瘤的可能,应注意脂肪瘤的基底并不固定,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是固定而不易被推动的。

(3)腹股沟区的淋巴结炎:嵌顿性股疝有时被误诊为腹股沟区的淋巴结炎。

(4)大隐静脉曲张:呈结节样膨大时,卵圆窝处结节样膨大的大隐静脉在站立或咳嗽时增大,平卧时消失,也可能被误诊为易复性股疝,此时可压迫股静脉近心端,结节样肿物可膨大,具有鉴别意义,另外下肢其他部分同时有静脉曲张也有助于鉴别。

(5)寒性脓肿:于腹股沟区形成肿块时,可与股疝相混淆,仔细检查可见这种脓肿多位于腹股沟的外侧部分、偏髂窝处,常以腹股沟中点股动脉搏动处为标志,有波动感,检查腰椎和髂窝区常可发现此病征。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B超检查可判定疝内容物的性质、大小和毗邻关系。股疝多发生嵌顿,造成严重后果,腹股沟韧带下方肿物伴疼痛感时必须尽早行B超检查,以除外股疝。

2.次要检查(1)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可直接观测到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

(2)X线检查:当存在肠管嵌顿或绞窄时,腹平片或利用泛影葡胺的消化道造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3.检查注意事项股疝的诊断比较困难,因疝块较小,多不能及时发现,尤其是肥胖患者容易被误诊,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外,一定不可忽视临床体格检查。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则更应进行紧急手术。

(二)具体治疗方法1.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此法不仅能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同时还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

2.另一方法是在处理疝囊之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

3.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手术时,因疝环狭小,回纳疝内容物常有一定困难。遇有这种情况时,可切断腹股沟韧带以扩大股环。但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应仔细修复被切断的韧带。切开腔隙韧带也可扩大股环,但有损伤异位闭孔动脉的可能,应予慎重考虑。

(三)治疗注意事项1.切开疝囊时勿把腹膜外脂肪作为疝内容物,否则会把疝囊留在原处,造成术后复发,也不要把肠管误为疝囊而切开。

2.如不能确定疝囊时,可先在腹股沟韧带以上切开腹膜,然后经腹确定疝囊,分离疝囊和修补股管上口时,要小心轻柔,避免损伤外侧的股静脉和内侧的膀胱。

3.疝囊应在囊颈以上行高位结扎,否则术后容易复发。

4.嵌顿性股疝需切断部分陷窝韧带时,应注意有无异位闭孔动脉经过,发现时应先行结扎处理。

5.嵌顿疝松解时,先用手按住疝块,再切开陷窝韧带或腹股沟韧带,以防坏死肠襻滑入腹腔,引起腹膜炎。

(第四节)切口疝

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常为手术后腹腔脏器由切口瘢痕处突出而形成,临床表现是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切口疝多出现在手术后最初几周或几个月内,可见于腹部手术的任何切口,但以下腹部经腹直肌切口最常见,其次为正中切口。

切口疝多见于腹壁深筋膜和腹直肌愈合不良引起,常与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不妥有关,如麻醉过浅、切口过大、操作粗暴、缝合不当、切口感染、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全身因素如肥胖、低蛋白血症、腹胀、呕吐、剧咳等有关。

主诉

手术切口瘢痕附近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多可还纳,还纳后有时可触及腹壁缺损。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手术后几周或更长时间内,切口周围出现隆起型肿物,可伴有疼痛感,常可还纳。

2.次要表现有时可有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表现,若疝内容物为肠管并发生嵌顿,可有痛、吐、胀、闭等肠梗阻表现。

3.误诊分析较小的切口疝常误诊为瘢痕或慢性炎块,应提起注意。

根据腹部手术史、切口瘢痕处有可复性肿块、用手轻揉能部分或全部地还纳、回纳后可直接扪及腹壁缺损,不难做出诊断。另外,切口疝咳嗽时可有冲击感,可与腹壁肿物相鉴别。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B超检查可判定疝内容物的性质、大小、毗邻关系,切口疝以疝块大,疝囊颈宽,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常与疝囊粘连为特点。

2.次要检查

(1)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可直接观测到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

(2)X线检查:当存在肠管嵌顿或绞窄时,腹平片或利用泛影葡胺的消化道造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3.检查注意事项患者肥胖同时切口疝较小时常漏诊或误诊为瘢痕、慢性炎症肿块,应注意B超检查。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切口疝宜早期手术治疗,以便提高手术成功率,对年老体弱、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的疾病或疝块小能回纳而无症状者,可先采取非手术疗法,使用疝带压迫,待有手术时机,仍应手术治疗,手术以疝修补术为主,对巨大疝可行疝成形术。

(二)具体治疗方法1.疝修补术主要适用于较小的切口疝,手术中显露疝环,切开疝囊,还纳内容物,将腹壁各层分别缝合或修补。常用五层修补法具体步骤:第一层将疝环周围组织的连续缝合;第二层在第一层缝合的浅面间断缝合残留疝囊的边缘;第三层将切开的腹直肌前鞘内侧缘间断缝合;第四层将两侧腹直肌内侧缘间断缝合;第五层将切开的腹直肌前鞘外侧缘间断缝合。切口疝的被盖很薄,作切口时应防损伤疝囊及内容物,切开疝囊时,要在疝环旁无疝内容物粘连处切开疝囊或腹膜,避免伤及内容物,疝内容物如为粘连的大网膜,可将粘连部分和疝囊一并切除。

2.疝成形术主要适用于腹壁缺损大或估计缝合后张力过大的巨大切口疝,成形术可移植阔筋膜或皮肤,也可采用金属网或塑料网。疝成形术的手术原则基本与疝修补术相似,切除疝被盖瘢痕组织和疝囊,回纳疝内容物之后,首先确定能够填充缺损所需移植物的最小面积,若移植阔筋膜,可从大腿内侧取长方形适当大小阔筋膜,把两端各剪成4~6个等宽的指形带,把每个头穿入粗圆针,贯穿除皮肤外距离缺损边缘2cm的全层腹壁,并结扎,并用丝线将指头带结贯穿缝合3针或4针。

(三)治疗注意事项

切口疝修补忌张力过大,否则术后极易造成复发,同时术后需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预防和处理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并发症,术后一般卧床一星期,1~2个月后可恢复一般体力劳动。

(第五节)脐疝

脐疝是疝环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婴幼儿脐疝较常见,致病的主要原因是脐部发育不健全,抵抗力低,多发生在脐带脱落数周之内。疝被盖较薄,有一层真皮组织,这有别于脐膨出。疝环为富有弹性的腹横筋膜缺损,很少大于2cm,囊颈较宽,疝囊很少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故一般为可复性疝,嵌顿和绞窄比较少见。成人脐疝多见于过度肥胖的中年经产妇,由于疝环较小,发生嵌顿及绞窄者较多,容易引起肠梗阻症状。

主诉

小儿脐疝缺乏症状,多为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易于观察。

成人常出现脐部肿物,病史长者常因肿物无法回纳就诊,合并肠梗阻者可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症状。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小儿脐疝临床表现为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少见嵌顿者啼哭不停,可有恶心、呕吐,发生绞窄坏死者可表现脉率增快、肢端湿冷、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成人主要症状多为脐周肿物,初时多可回复,后因疝内容物无法回复,出现梗阻绞窄而就诊。

2.次要表现可合并厌食、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误诊分析有时可与脐周肿物混淆,必要时可行B超或CT检查。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B超检查可判定疝内容物的性质、大小、毗邻关系。

2.次要检查

(1)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可直接观测到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

(2)X线检查:当存在肠管嵌顿或绞窄时,腹部X线平片或利用泛影葡胺的消化道造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3.检查注意事项对于成人脐疝,有时易误诊为脐周肿物,如脂肪瘤等,若为脐疝合并肠梗阻,可延误病情,发生严重后果,所以对成人脐周肿物,一定要注意B超检查。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小儿脐疝治疗上除了嵌顿或穿破等急症外,在2岁之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因为没有闭锁的脐环2岁时大多能自行闭锁,满2岁后如脐环直径大于1.5cm,则自行闭锁困难,可手术治疗,5岁以上儿童脐疝原则上手术治疗。成人脐疝除有其他重要脏器的疾病外,均应手术治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1.婴幼儿脐疝的治疗方法常用贴胶布法和疝修补术。

(1)贴胶布法:常适用于1岁以内,疝环直径不超过2cm的患儿。贴胶布的目的是使腹壁的侧向张力减小,脐环闭合,逐渐萎缩闭塞而自愈。用两条宽约5cm的胶布,一条有洞,一条有舌,分别自腋中线贴在腹壁两侧,把一条的舌插入另一条的洞,分别向对方牵引,使脐部皮肤发生皱褶,两条胶布互相错合贴紧。每隔1~2周更换一次,连续粘贴6~12个月。

(2)疝修补术:胶布粘贴无效,年龄在2岁以上,疝环超过2cm,或发生嵌顿和绞窄者,可考虑行疝修补术。疝修补术一般取脐上或脐下弧形切口,保留脐,分离皮片和皮下组织,显露腹直肌鞘、疝环和疝囊。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后,将腹膜行横向连续缝合,如疝囊小而不含内容物者,可将疝囊推入疝环内,不必切开。如疝囊较大,应作部分切除和缝合。将两侧腹直肌鞘的边缘间断缝合。

2.成人脐疝的手术方法有横切口修补术和纵切口修补术两种。

(1)横切口修补术:是在腹肌完全松弛下,取围绕脐的横梭形切口,深达腹直肌前鞘。在四周沿腹直肌前鞘表面分离,直至疝环和疝囊颈完全游离出来。在近疝环处,小心切开疝囊,深入手指引导,逐渐扩大切口,探查疝内容物,在确定疝内容物没有发生嵌顿坏死前提下,将疝内容物还纳,将疝囊口周围的腹膜在腹横筋膜下游离出来,行单纯横向缝合,再横向缝合腹横筋膜。如腹膜分离困难,也可把腹膜和腹横筋膜作一层缝合。在疝环水平横向切开两侧腹直肌前鞘,向上、下分离,以褥式缝合法将下叶片缝合于上叶片的深层,再把上叶片间断地缝于下叶片表面,两片重叠为3~4cm。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2)纵切口修补法:适用于伴有两侧腹直肌分离较宽者。取围绕脐的纵梭形切口,游离和切除疝囊方法如上,处理疝内容物后,采用切口疝的五层修补法。

(三)治疗注意事项当疝囊与大网膜粘连分离困难时,可将部分大网膜与疝囊一并切除,如疝囊与肠襻粘连,应轻柔剥离,粘连过紧不易剥离时,可将粘连的部分囊壁切下,随肠襻一并纳回腹腔,如发生肠坏死则行肠切除吻合,应注意同时切除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