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3576200000176

第176章 礼仪——排解患难的良剂

我在等你说谢谢

有一天,升弗士经过一个度假村,见一大群人围着一辆高档轿车,个个伸长了脖子往里张望。轿车旁边一身名牌西服的男人焦急地对大伙喊:“你们谁帮我爬进车底拧一下螺丝啊?”

原来他的车油路出了问题,从度假村游玩出来,漏出来的油已经淌到了车身外,这里离最近的加油站也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那打扮妖艳的女子说:“看把你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谁帮我拧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升弗士身旁的小伙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了:“有钱人的话,信不得的!”这时只见一个小孩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一分钟不到就拧好了,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那百元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100元啊?给他5元已经够多了!”

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听见人群中的欷歔声,男人又加了5块,小孩子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这10块钱也不给你啦。”

“不,我没有嫌少,我的老师说,帮人是不要报酬的!”

男人感到奇怪:“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谢谢是无价的报酬,而且是最基本的礼貌,一个简单的谢谢,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且只是说两个字而已,何乐不为呢?

丰子恺的故事

丰子恺老先生生于浙江桐乡,他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师从弘一大师李叔同,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次,父亲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人家问好;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心日子,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不够尊重,对别人缺乏爱心,不能和小朋友和谐相处等等。

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只是知道对人要有礼貌,其实是不够的。还要明白,礼貌应当如何恰当地具体体现出来。那些具体的礼节和仪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而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家长朋友们要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身作则,抓住良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大家在听了名人丰子恺教育子女的故事之后,聪明的朋友们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为了孩子的将来,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张良拜师

张良是一代名将,身为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再过10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都不敢忘记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这是有点神话意味的故事,但是,其中也包含很多道理,其实是一个关于礼貌的故事,只要我们克己复礼,尊老爱幼,说不上什么时候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改变你的整个一生。

粗鲁的小老鼠

有一只身材很小的小老鼠,但是他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甚至对谁都不讲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的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哟,唉哟”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仔细回想一下,在过去的生活中,你有过像这只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那么,以后还要不要这样呢?

没有礼貌的人,会到处得罪人,为自己的前进之路增加了不少“绊脚石”;有礼貌的人,会到处受欢迎,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扫除障碍。

待客的礼仪

泰国某政府机构为泰国一项庞大的建筑工程向美国工程公司招标。经过筛选,最后剩下4家候选公司。泰国人派遣代表团去美国亲自与各家公司商谈。代表团到达芝加哥时,那家工程公司由于忙乱中出了差错,又没有仔细复核飞机到达时间,未去机场迎接泰国来客。泰国代表团尽管初来乍到,不熟悉芝加哥,还是自己找到了芝加哥商业中心的一家旅馆。他们打电话给那位局促不安的美国经理。在听了他的道歉之后,泰国人同意在第二天11时在经理办公室会面。第二天,美国经理按时到达办公室等候,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接到客人的电话说:“我们一直在旅馆等候,始终没有人前来接我们。我们对这样的接待实在不习惯。我们已订了下午的机票飞赴下一个目的地。再见吧!”

生活中,无论是业务上的往来还是私人亲朋好友间感情的联系,互相拜访都是社交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意识到待客之道的重要性,那些一开始也许是很有希望的商业活动很可能发展成短期的,当然也是不美好的关系,那些本来亲密的关系或许因此而产生间隙。

当你去拜访别人或者客人来访时,你的一些行为举止能表现出你的礼仪修养。事实上,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能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比如说你不像你的客人那样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客人觉得好像找不到共同语言。但是,你一直在认真地听他说话,并默默地为他端茶送水,这小小的动作能让他感到你的真诚和礼貌,因此对你的印象很好,乐意与你做朋友。

待客的一些细节和礼仪必须为我们所重视,运用好了,可以对我们的事业、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不好,也至少会让人觉得你下了心思。但是完全不讲究这上面的礼仪,只会让人觉得你粗鄙野蛮,不想与你交往。

燕昭王求贤

在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3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1000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1000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这就是求贤若渴的领导所能取得的成就,你给你手下的人才多大的机会,你手下的人就会还给你多大的成就。求贤若渴,才真是聪明人的管理办法。

人生没有限制,再禁锢的思想也可以被打破,如果你想成为你思想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