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忠报国
13717500000014

第14章 姚莹抗英保台湾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麻谿人,二十三岁中进士。1838年4月,经林则徐推荐,曾担任过台湾县令的姚莹,升任台湾兵备道。

当时,正值禁烟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姚莹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中英战争在所难免,台湾必受波及,只有加强防范,才能有备无患。他积极组织力量修建炮台,油漆船只,添置枪炮,训练水师,在每个海口一律设防。他感到台湾民众对外敌侵略有切肤之痛,“民心可用”。于是他招募壮士,以补充水师兵力之不足,在各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

1840年4月,英国议会决定派兵入侵中国,派出了载有四千多名士兵,装备有五百四十门大炮的四十八艘舰船,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姚莹率领将士严阵以待,连续取得了五败英军的胜利。

1840年7月16日,英军一艘双桅军舰侵入鹿耳门外马鬃洋面。姚莹一面派出水师赶赴鹿耳门加强防守,一面命令北路厅县营进行防堵。第二天,姚莹下令出击,向敌舰发起进攻。敌军见我军声势浩大,枪炮轰鸣,一面开炮还击,一面掉转船身狼狈逃窜。

1841年7月,英军三艘三桅船,再次北犯台湾。台湾军民从初战告捷的胜利中认识到英军欺软怕硬的本质,在姚莹的指挥下,再次击溃来犯之敌。

1841年9月30日,英国“纳尔布达”号双桅远洋舰满载几百名侵略者窜到基隆,炮击清军二沙湾炮台。水师守军当即用新铸的六千斤和八千斤大炮猛烈还击。参将邱镇功亲自发射一炮,击中“纳尔布达”号军舰,将其桅杆打断。敌舰慌忙逃命中,撞到礁石上,船舷被击碎,侵略者纷纷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基隆守军和武装群众见此情景,立即驾船追击,当场击毙敌人数十名,俘虏一百三十三人,缴获十尊大炮。这一胜利,是中英开战以来清军第一次大捷。清宣宗闻报大喜,下旨给姚莹等人记功。

1841年10月19日。英军一艘三桅船,再次驶入基隆口外,先挂红旗,后挂白旗,派人与清军交涉,扬言愿以每个英军俘虏支付一百块大洋的价钱,赎回上次被捕的战俘。姚莹及时戳穿了敌人探听虚实的阴谋,断然拒绝了敌人的要求。敌军恼羞成怒,于27日早上,直扑二沙湾炮台,用军舰上的重炮打坏炮台上的右壁和数处营房。清军奋起反击,挫败敌人。

1842年3月11日,英国三桅战舰“阿安”号侵入大安港,企图联络汉奸、刺探情况。姚莹将计就计,派会讲广东话的渔民周梓,装作导航挣钱的汉奸,把敌舰诱骗到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敌舰触礁搁浅,船身倾斜,海水倒灌,敌人陷于一片惊慌混乱之中。这时,埋伏在岸边的伏兵四起,枪炮齐鸣,击毙英军数十人,俘虏四十九人,缴获铜炮、铢炮十三门。这一胜利,大扬国威,又一次显示了姚莹的将帅才能。

鸦片战争期间,台湾虽然不是一个主要战场,但在姚莹等人领导下的台湾军民仍然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胜利,用事实说明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