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忠报国
13717500000045

第45章 中国远征将领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

戴安澜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全国抗战开始后,任国民党军第13军第73旅旅长。1938年春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同年8月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第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五千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晤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邹韬奋说“杨杏佛先生是总干事,决议案的执行当然偏重于他,他又热心干事,所以会务的进行很积极。杨先生平日的私人行为也许不尽人意,但是他为保障民权努力,为保障民权运动而牺牲了他自己的生命,就这一点说,他的死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独裁者的逻辑就是暴力的逻辑。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个只能依靠杀戮来维持自身权力的政权是绝对不能长久的,一个戕害自己的优秀儿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杀害了杨杏佛等民族精华的国民党政权,在杨身后不到十六年就在大陆崩溃了。但是杨杏佛被杀,尽管宋庆龄发表声明要继续民权保障事业,同盟在失去了这样一位出色的活动家之后,实际上也就瓦解了。就如当年袁世凯杀宋教仁,瓦解了国民党一样。

杨杏佛的死不是中国人权事业的结束,毋宁说是它新的!起点。他参与发起的中国第一个人权组织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事业并没有过时。他为人权;殉身即使放在世界人权运动史上也足以光耀千古。“争取民权的保障是十八世纪的事情,不幸我们中国人活在二十世纪里还是不能不做这种十八世纪的工作。”在二十一世纪再次重温先辈的这番话,内心的悲凉难以言说,我为这个民族感!到无比难过!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会后,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

名师点评:

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

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三十八岁。

戴安澜去世后,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人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緬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检。

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官兵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回国内。不久,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一路上,官兵们把军装脱下来裹在他的遗体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他和战士一样以野菜、树皮充饥,坚持抗日战争。1941年1月29日,在蛤蜊河子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三十岁。1955年4月5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各界群众以沉痛的心情公祭汪雅臣,对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他的遗骨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