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谦虚礼让
13718100000032

第32章 周恩来甘居宰相位27年

周恩来不当一把手,不当二把手,甘当三把手,这是伟大的谦虚。

这些人可以列举许多实例,比如遵义会议。说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周恩来在党内的名望和职务都高于毛泽东,他用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威望支持毛泽东,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自己甘愿做他的助手,这种谦让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恩来无疑是谦虚的,这表现在他的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表现在他的民主作风,勤于听取群众意见;表现在他总是乐于自我批评,等等,而不是表现在不当一把手,也不当二把手。

周恩来不当一把手,不当二把手,在“宰相”位置上鞠躬尽瘁27年,并可由此上溯至红军战争时期,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是处于主要的辅佐位置,被许多老人比喻为“军师”,事实上的“总参谋长”,这一切都不能叫做伟大的谦让,而是伟大的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两个会议,主要的活动是会前的双边、多边接触,主要是中共与苏共的谈判,有了协议才好开大会。

那是赫鲁晓夫第四次来陪毛泽东用餐,餐桌上谈得仍然不愉快。

离开餐厅,来到会客室,毛泽东转了话题,撇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报中国党的情况。

“我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毛泽东望着赫鲁晓夫,语气庄重。

赫鲁晓夫并不感觉意外,因为1954年毛泽东就讲了不想当国家主席的话,他讨厌诸如迎送国家元首,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一类国事活动。半年前,伏罗希洛夫访华,毛泽东再次表明不当国家主席的决心,伏罗希洛夫带回了这个信息。

“有人接替吗?”赫鲁晓夫眨着眼睛问。

“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

毛泽东综合评论后,便搬动手指,如数家珍:“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政治上坚定,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

“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听到过这段评价的中国同志都想不通。外国的共产党人也明白,评价上的前后矛盾显然出于政治原因,而非实事求是。

“第二个是邓小平。”毛泽东搬下第二个指头。在场的同志都印象很深,因为按声望和职务,大家都以为该说周恩来了,但毛泽东先说了邓小平。“这个人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赫鲁晓夫忽然苦笑:“是啊,我也感觉到这个人很厉害,不好打交道。他观察问题很敏锐……”赫鲁晓夫收住嘴,做个手势,表示办事坚定果断的意思。

毛泽东也笑了,他知道邓小平在两党谈判中使苏联人日子不好过。他在面前竖起一根手指表示强调:“今后他到这里来,同我到这里来一个样;你们怎么对待我,就怎么对待他。”

当时在场同志对这段话记忆深,是因为毛泽东对邓小平评价高又唯一没讲缺点。

毛泽东继续搬下第三根指头:“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但是周恩来政治上弱点……但他是个好人。”

赫鲁晓夫点点头,说:“咱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们这里将由柯西金接替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米高扬也是政治上原则性不够强,拿掉谁他都难过……但他是个好人。”赫鲁晓夫舔了一下嘴唇,又情不,自禁地补充说:“不过大家还是希望由我来管全局。”

毛泽东已经搬下第四个指头:“朱德同志年龄大了。他德高望重,”毛泽东略一停顿,加重语气,“威望很高。但你不能指望他主持工作办大事了,年龄不饶人。总之,这些人不管谁到这里来,希望你们都把他们像我一样来对待,都看做你们的朋友。”

“那好,我们一定会这样做。”赫鲁晓夫晃动一下右手食指:

“实际上他们也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这些评论语言,言简意赅应该说是深刻而又实事求是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坦率地讲:“我不是帅才。”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

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

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

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我们如何理解领袖群中这样一致的看法?或许薄一波的回忆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赫鲁晓夫并不感觉意外,因为1954年毛泽东就讲了不想当国家主席的话,他讨厌诸如迎送国家元首,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一类国事活动。半年前,伏罗希洛夫访华,毛泽东再次表明不当国家主席的决心,伏罗希洛夫带回了这个信息。

尼克松与周恩来接触算不上多,却在一面之后即对周恩来的“举轻若重”大发感慨:周恩来也具有另一种罕见的本事:他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观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经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我以为他是去休息室。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亲自去关照人们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第二天,路上洁净得如同不曾下过雪似的。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在机场欢迎我们的仪仗队是周恩来亲自挑选的。这些士兵身体健康、魁梧,穿着整洁。周本人还亲自为乐队挑选了在晚宴上为我们演奏的乐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过我的背景情况(事实上正是如此),因为他选择的许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欢的,包括在我的就职仪式上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利加》。在结束这次旅行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告诉我:有一次,在他与周恩来会谈之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妇女,递给周恩来一份报纸清样请他过目。这是周为第二天报纸编排的头版。

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一棵树,但也能够看到森林。

毫无疑问,当我们赞颂周恩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周密细致,扎实稳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联想到诸葛亮,但我相信不会有人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兼具“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两种优秀品格。但对于一个事业来说,必须兼有这两种优秀人才。

曾有一位老干部不解地说:“哎呀,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下手,就真敢放手不管交别人管。”曾有更多的老干部跟我谈起他们接触邓小平所目睹他“举重若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故事。

其实,这正是帅才所必备的优秀品格。若无这种大气势,他怎么可能成为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巨人?

周恩来的伟大高尚决不在于他是否是帅才,而在于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和业绩?

当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以大手笔感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那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往矣”时,周恩来却在这条路上丢开秦皇汉武不看,只看了张良庙和武侯祠。

名师点评: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