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清虚集
13745800000047

第47章 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序言

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的一些学人已经提出了“21世纪道家文化发展战略”和“面对21世纪的中国道教”等课题。

正是为了研究和探讨这样的新课题,人们会特别关注已经过去的“20世纪”的道教发展的轨迹,也就是道教在近现代发展的过程。而关注“20世纪”的道教文化,人们就不得不要认识陈撄宁、了解陈撄宁和研究陈撄宁。因为,陈撄宁是20世纪中国道教文化的为数不多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就是一本介绍陈撄宁的生平以及他对于20世纪道家和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的专著。

陈撄宁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即19世纪的末年,幼年习儒,还中试秀才。不过从少年时代起,陈撄宁就萌生问道学仙的思想。道教文化十分广博,关系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于神学、医学等领域。陈撄宁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覆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内军阀混战,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道教文化既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更面临多种外来文化的无情挤压,因此,20世纪上半叶的道教文化呈现出衰势,道教的宫观庙宇香火凋敝,只是依靠扎根民间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底蕴以及中华民众的信仰传统才得以艰难维系。陈撄宁并不是一个在社会风云中搏击的弄潮儿,也不是一个扛道教文化大旗的吹鼓手。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达则兼利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既然道教文化暂时没有在天下施展的余地,陈撄宁就只能在“其身”的范围内发挥自己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陈撄宁的历史贡献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因为在少年时代陈撄宁得了“童子痨”,即肺结核,于是,通过寻师访问,研究《道藏》中的文献,在道教的养生和内丹修炼方面,整理道教文化的历史遗产,并且直接使用于自身的养病和指导民众的养生健身的实践。

第二,在翼化堂主张竹铭先生创办《扬善半月刊》以后,即出任该刊物的主笔。有人统计,陈撄宁所写的文字几乎占到《扬善半月刊》全部文章的二分之一以上。在这些文章之中,陈撄宁阐述了他的学道、修道的主张。这些文章成为20世纪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道教是传统宗教,其哲学思想来源于道家,是道家的直接继承。在道教受到主流社会鄙视,道教文化呈现衰势的社会条件下,陈撄宁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华道教会”和“中华全国道教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拟订复兴道教的规划,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仙道”学说,企图“把仙术立于宗教之外”,将道教的修身养性之术,以障人耳目的方法,保存下来,发扬光大。

第四,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和团结了一批学道、修道和从道的弟子和同道,使得中国道教及其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国家多事、人民多难的环境里也未曾中断其传承的脉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以后,陈撄宁起初出任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建国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道教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思想框框又限制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作出客观、公正、科学和全面的评价,直到爆发“十年动乱”。陈撄宁在如此的环境中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和会长,他没有再避嫌道教而举仙学的旗帜,而是尽其所能在道教协会内建立道教研修班,编写教材,出版道教协会的机关刊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介绍道教文化,宣传道教养生功法,协助各地道教协会或者道协筹备委员会开展工作,做了大量工作,维系了道教文化和道教组织的传承,贡献巨大,直到他孤寂地离开人世。

实事求是地说,在陈撄宁的一生之中,他毕生从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得到时代应有的重视,他的聪明才智也一直没有得到过充分的发挥。陈撄宁的一生,始终是不得志,始终处在“独善其身”的境地之中。

历史对于陈撄宁先生是不公平的,但是,曾经受到历史这样不公平待遇的,又何止陈撄宁先生一个人啊!

历史限制了陈撄宁先生为中华道教和道教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但是,曾经受到历史的局限,将一生的聪明才智最后默默带走的,又何止陈撄宁先生一个人啊!

陈撄宁先生去世以后十余年,中国出现了20世纪历史上的第二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局面。中国传统文化尽管面临着社会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但是,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近百年未遇的发展机遇。中国的道教文化和道教组织,在近三十年中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被称为是近百年来的最佳时节,是黄金时期。也正是有这样的时期,才会有今天生气勃勃的道教文化研究,才会有许多研究陈撄宁的著作问世。

本书作者吴亚魁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是北大第一届宗教专业的毕业生。从北大毕业以后,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就读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就读于黎志添教授门下,获得博士学位。20年来,吴亚魁不计浮利,不务虚名,踏踏实实,一直寒窗苦读,专心积累,治学认真,厚积薄发,在青年一代学人中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吴亚魁和他的夫人都在上海就读和工作,可是吴亚魁的父母和手足都远在新疆,吴亚魁夫人的父母和手足都在山东和江苏。夫妻二人又要成家,又要立业,薪资微薄,无依无靠,最后都能够取得博士学位,从事研究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成就,博得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羡慕。可是,其中的艰辛又岂为人知!

这本《陈撄宁传》原是吴亚魁以他的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为基础,应吉林大学刘国梁教授的要求写作的。后来由于吉林方面出版计划的变化,被搁置了好多年,现在得到了上海浦东钦赐仰殿道观出版道教文化丛书的资助,才得以面世。

上海钦赐仰殿目前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丁常云道长主持工作。丁常云从入道起,就关心和研究道教文化,在近二十年中,与吴亚魁建立了君子之交。他们经常一起切磋道学,交流心得。吴亚魁在清苦的研究生涯中,在收集资料、整理编写乃至打印文稿等等方面,都曾经得到丁常云的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吴亚魁被推举为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以后,吴亚魁对于当代中国道教的现状以及上海道教的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他更加关心和支持“21世纪”的道教文化发展事业。

陈撄宁先生已经羽化近四十年了。

陈撄宁先生生活过的艰难时期也已经过去了。

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当我们意气风发地要振兴中华文化、开创“21世纪”道教文化的前景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缅怀陈撄宁先生和许多道教前辈在艰难的岁月中所做过的一切,倍加珍惜今天我们面对的条件、机遇和事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