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今天天气不太好
1378100000029

第29章 无有顿渐--六祖慧能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六祖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三五三上

【白话新唱】

佛法本来没有顿悟、渐悟这种分别,但是人的根性有的锐利有的驽钝,所以有些人必须渐进的修行,有些人却可以当下顿悟。但是无论过程如何,最后都能开悟,自己认识本心,亲见本性,就没有顿渐的差别了,顿渐只是修行过程的假名而已。

【分析与鉴赏】

渐修顿悟,是比较合理的说法。修行的过程,日积月累,渐渐培养,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开悟,都是顿悟,一悟就悟见佛性了。

上上根器的人,言下顿悟。所谓“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从佛法来看,上上根器也是渐修而成。有些人是在此生渐修,由平凡根器提升为上上根器;有些人是过去生渐修累积的成果,今生来验收。

不过,开悟也有程度深浅不同,许多禅师豁然有省之后,往往错以为自己彻悟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或同学的提醒、刺激、问难,让他自己知道悟得还不够彻底,才有机会真正大死一番。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一悟就悟见佛性,为什么悟还有深浅不同?”

打个比方,开悟就像见月,初七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一样发光,却有不同的光度。开悟的人,见到月光了,从此对“什么是月”再也没有疑惑了。而未悟的人,从未见过月光,仍会不时疑惑着:“到底月光是什么样子?”因而心绪百转,不能安宁。

虽然不是彻悟,但是见到初七的月亮就足够了,从此纯之又纯,十五的满月必然翩然自现。

也就因为悟有深浅不同,所以许多古人悟后隐遁山林,目的就是远离俗事,得以专心致力于深化悟境,不急于出山度化众生。等到禅心坚固,又何愁没有众生可度呢?大禅师虽在深山,真正有心向道的人仍会披荆斩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