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今天天气不太好
1378100000047

第47章 诵经的真谛--大珠慧海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曰:“不可离文字语言别有意耶?”

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说。”

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

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义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遣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也。”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页五八九

【白话新唱】

僧人问:“为什么您不赞成诵经?”

大珠说:“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它虽然模仿得非常像,却一点也不明白话中的意思。佛经是传达佛陀的意旨,如果没有领悟佛陀的意旨而只是诵读经文,这就是鹦鹉学舌罢了,所以我不赞成诵经。”

僧人说:“难道诵经的人不能体会文字语言以外的意思吗?”

大珠说:“你这么说固然很好,但也是像鹦鹉学舌,你自己并未体会语言之外的佛意。”

僧人说:“为什么我这么说不行呢?”

大珠说:“哎!你要仔细听了!佛经曾经明明白白说:‘佛陀所说的是义理不是文字,众生听说的都是文字不是义理。’能够真正明白义理的人,就会超越文字语言的表相。众生是非常奇怪的,义理是文字所要传达给人的,人们却一头钻进文字堆里。所以觉悟的人得意而忘言,明白了道理就把经文放一边去了,正如捉到鱼了就可以丢掉捕鱼的竹器,捉到兔子就不必再管兔迹了。”

【分析与鉴赏】

禅师讲究顿超顿入的开悟心法,看事情都从第一义谛,不拖泥带水。

诵经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平静心情,可以杀时间,可以感染佛的慈悲智慧。但在禅师眼中,这并非开悟的直接手段,同样的宝贵时间,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当诵经变成一种惯性,往往会让头脑平静,这种平静对妄想纷飞的凡人是好的;可是这种平静对参禅人不利,因为参禅需要活泼的心灵,蕴蓄庞大的活力来爆破无明疑团。

如果是一边诵经,一边提起慧力,反复观照思维经文的真意,这就不是自我催眠式的诵经,也不是鹦鹉学舌的诵经。这种方式是参究式的诵经,不必一口气读完整卷经,或许你花了半天仍在反复琢磨其中的一句半偈,这样,就与参禅类似了。因为这么做,目的就是抉出文字中的佛意,是一种有效的开悟技巧。

任何宗教都一样充满许多饱读典籍之士,但是真理如果读完书就能获得,从佛陀以降的祖师就毋须那么辛苦修行了。

一部经典,如果你能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