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25

第25章 国名地名篇(5)

1812年冬天,法国军队攻占了莫斯科城,拿破仑纵火焚烧了莫斯科。打败拿破仑后,莫斯科人民重新兴建了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红场被拓宽,沟壑被填平,广场四周栽种起花木,一座座纪念性设施和建筑物在附近纷纷落成。

到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人又把红场与邻近的瓦西列斯夫广场合二为一,把红场扩建成现在的规模。

华尔街的由来

华尔街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南端,西起百老汇的三一教堂,东到东河码头,是一条不到半英里长的弯曲街道。街口右边第一幢大楼墙上嵌着一块铜匾,上面写着“纽约的里程碑”,记述了华尔街的来历。

1653年,这里是纽约市的北部边界。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北美时期,为了防止印第安人的袭击,从百老汇到东河码头一线,筑起一道木头栅栏的围墙。后来,英国殖民者取代了荷兰的统治,拆除了围墙,建成一条宽约36英尺的街道,由于先前这里是一道墙,故称“墙街”,音译就是“华尔街”。

华尔街主要因它是美国甚至世界金融的神经中枢而闻名世界。如今的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亿万富豪的代名词。

唐宁街的由来

英国伦敦白厅大街上一条短而窄的横街,叫做唐宁街,由于“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官邸,内阁会议一般都在这里召开,于是,人们便常用唐宁街作为英国首相府的代称。

唐宁街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是在17世纪中叶以英国外交官乔治·唐宁命名的。

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此人骄横、卑鄙、贪财,善于谄媚和看风使舵,曾在克伦威尔和查理二世手下任职,并赚取了大量不义之财。他购置了大片地产,建造了很多房舍,连成一条街,便为“唐宁街”。

18世纪英王乔治二世在位期间,把唐宁街10号和11号两幢三层楼收归皇室所有。从18世纪30年代起,“唐宁街10号”便成为首相官邸,11号是财政大臣官邸。

唐人街的由来

华侨或外籍华人在他们生活的城市,往往聚居在一条街或一个区,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例如,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费城、芝加哥、洛杉矶,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悉尼,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城市都有“唐人街”。那么,为什么华侨或外籍华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呢?

我国唐代前期国势强盛,其影响波及国外。《明史·外国真腊传》写道:“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汉人唐人秦人》中也说:“昔予在礼部,见四泽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可见海外各国对中国人早有“唐人”的称呼。华侨亦自称“唐人”,更有把其所穿服装也称做“唐装”者。

英语中的chinatown译成中文为“中国城”或“华埠”,但多数人习惯译为“唐人街”。

富士山名称的由来

日本的富士山原是一座活火山,终年山顶积雪,和山下的湖水景色相映,成为日本的旅游胜地和日本的象征。关于“富士山”的由来是这样的:

富士山原名叫做“灵火山”,古阿伊努语发音为“fuji”,意思是造物主的祖母,“富士”之名由此而得来。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相传古时有一个姑娘和铁匠相爱生活在这里,每当他们生火做饭时,山顶上的裂缝中就有一股火焰喷出,炊烟袅袅升起。人们把这一景象看作是奇观,就称这座山为“富士山”,意思是“不死的山”。

三山五岳的由来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

据考证,“五岳”的提法始自汉武帝,到汉宜帝时确定了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为北岳(在河北省曲阳县)。其后又改湖南的衡山为南岳。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很多。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三山也就是指三神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总称“三神山”,据说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

其实,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中国的所有名山。

嵩山名称的由来

中岳嵩山的名称,历来变化甚多。据《尚书》上说,嵩山从外面看是方形,古称“外方”。又由于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的居地都在现在的山西省南部,对于部落氏族来说,嵩山距离他们已经很远了,所以叫做“外方山”。夏禹时称为“嵩高”、“崇山”。

周公著《尔雅》上说:山大而高者叫嵩。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定嵩高山为中岳。嵩山这一名称是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以后历代均沿称嵩山为中岳。它是根据《诗经·大雅》中“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诗句而命名的。

古人认为它凝聚天地灵秀之气,居于四方中央,巍峨高峻,雄伟秀丽,故称中岳。

万里长城的由来

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跨过黄土高原、沙莫地带、崇山峻岭、河谷溪流,是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万里长城原于战国时期。开始,为防止来自北方的突然袭击,各诸侯国在北部修建了长城。后来,各诸侯国之间亦筑起长城进行自卫。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收复失地,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讨伐匈奴,将他们赶到了黄河以北。并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赵、魏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用30万人力连续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肃临洮,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代县、蔚县,接燕国北长城,经张家口,东达燕山、五田、锦州延到辽东的长城,全长6000多千米,人称“万里长城”。

汉代对秦代长城进行了重新修筑,并修筑了朔方长城(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大修“凉州西”长城,建立河西四郡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沙州(敦煌)等地。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又用100多年先后18次对长城进行重修和扩建。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山海关,总长6350千米。今在北京居庸关、八达岭所看到的长城即明代长城。

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它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

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旨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

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

1651年,清政府重建承天门,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即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帝所居的地方。建国后被辟为故宫博物院,成为旅游胜地。可“紫禁城”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与我国古代天文地理以及帝王的封建思想密切相关。

紫禁城的“紫”指紫微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恒星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微恒、天市恒。紫微恒在三恒之中央,因此代称皇帝。又因皇帝宫殿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紫禁城的“禁”字正是强调了皇宫的这种无比尊严。

古时认为“玉皇”是居住在天宫之内的,天宫谓之紫宫;而封建皇帝自诩是“天子”,其住所即相当于天上的“紫宫”(亦称紫微宫)。封建社会时,皇帝居住的宫殿,四周绕以高大厚实的城墙,戒备森严,严禁庶民百姓靠近,故称之为“禁城”。

目前,紫禁城不仅同长城一样,已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的由来

颐和园位于我国北京市西郊,总面积290公顷,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颐和园源于清。清以前,颐和园一直是一处风景名胜。金朝,这里是皇帝的行宫。到了明朝,这里被称作“好山园”。好山园的山称瓮山,湖称西湖。清康熙帝亦曾将此作为行宫。

1750年,乾隆帝为其母做60大寿,在此大兴土木,在瓮山山顶建了一座9层高的“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后又把山前的西湖扩大加深,更名昆明湖,使之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称为“清漪园”。

1860年,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将清漪园劫掠一空,毁坏殆尽。1888年,慈禧太后为追求享乐,私自挪用海军经费纹银2000万两重修此园,并更名为“颐和园”。1900年,该园又被八国联军毁过一次,后又花费巨资修复。

明十三陵的由来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十分重视选择皇家陵地。他派人在京城附近寻找陵地,最先找到的是屠家营,因明成祖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就要被宰杀,不吉利。又找到狼儿谷,猪旁有狼,更危险。又找到燕家台,但“燕家”和“晏驾”(皇帝死了叫晏驾)谐音,也不能用。

最后找到黄土山这块地方。这里山间明堂广大,群山似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加上术士一番瞎吹,明成祖就下旨圈地80里,作陵区禁地,将它改名为天寿山。

从在天寿山下建长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祯(明思宗)葬在他老婆田妃墓中,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个皇帝,因而称为十三陵。其中以长陵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其次为现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

岳坟铁像的由来

杭州岳庙有四个跪着的铁像,这四个铁像已有数百年历史了。那铁像是怎么来的呢?

岳飞父子被秦桧等谋害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昭雪,在栖霞岭下埋葬了岳飞的遗骸,形成现在的岳坟。

明德八年都指挥李隆做了秦桧、王氏、万俟高三人赤身铜像,双手反绑,跪在岳坟之前,天长日久,铜像有损。万历二十二年,浙江按察司副使范涞重新铸了铁像,并且增加了张俊。

后来巡抚王汝训觉得王氏丑态有失王氏家门体面,便把王氏和张俊的铁像丢进了西湖。万历三十年,范涞又来浙江做布政使,看到铁像已经四缺其二,便把自己的俸银捐出重铸了四个铁像,照旧跪在岳飞墓前。

长江三峡的由来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208公里。从上至下三个峡分别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可三峡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距今1亿8000万年前的侏罗纪,川东鄂西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侏罗纪后期,我国东西部发生了一次影响最大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结果使川鄂交界区地壳发生强烈折皱,海底崛起,形成川鄂两水。那时(距今7000万年前),四川还是内陆湖,分水岭把水流分成两个水系,西入四川盆地的内陆湖,东入湖北宜昌附近的湖泊。从此,二水各奔东西。

到了距今4000万年至300万年的期间,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川鄂一带地壳发生了一次比以前更加激剧的隆起,形成裂缝,江水随裂缝不断往下切,并产生向下和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天长日久,江水切穿了分水岭,把长江水和四川内湖的水连接了起来。

二水合一以后,奉节至宜昌一带的地壳仍在不断地向下切。因三峡地段是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向斜部则是抗蚀力较弱的砂页岩组成,因此江水下切背斜行成峡谷,下切斜处形成宽谷,日久天长,水滴石穿,地貌发生变化,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鬼城的由来

酆都鬼城位于重庆东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江城。可为什么称之为鬼城呢?

鬼城之说大约源于隋唐时期。据当地民间传说,东汉和帝刘肇皇后的曾祖父阴长生,跟着马明生学道炼丹,于汉延光六年(公元122年)在紧靠酆都的平都山(即今名山)白日飞升。时隔10多年,朝廷里有一个叫王方乎的人在乎都山上的五云洞(又名天星眼)修道成仙。

隋唐时期,当地的统治者就把这些传说加以拔高,把阴、王二仙的姓加在一起附会为阴间之王,还专门给这两个道士在名山顶上塑起二仙像,取名仙都观,并以阴、王成仙故事作为依据,相继在仙都观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小佛寺、道观及名山殿宇共75座。

其中这些殿宇雕有判官小鬼、查察司、赏善司、罚恶司等,又有磨子推、锯子解、下油锅等各种刑具。这样,鬼城就在人们的传说中形象化了。到了明清时期,鬼城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朝山敬香的游客络绎不绝,四季香火不断。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在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楼因山而名。据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是作为一个军事楼,雄踞于大江东岸、黄鹤山头。隋唐时代,黄鹤楼由军事楼演变成了观赏楼。但以后各代屡毁屡建,仅清代就重建了四次,现今人们见到的黄鹤楼就是1981年重建的。

昔日的黄鹤楼轩敞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疑似“仙宫”,因此附会许多神话。如传说古代有个叫王子安的仙人曾驾黄鹤到此小憩,后人便在这里建筑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

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姓辛的妇女在此地卖酒度日,一道士常来讨酒吃,辛氏不要酒资。一天,道士告别:“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幸有一鹤可借,聊表谢意。”说罢,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上飞舞”。

转身道士不见,辛氏拍手招鹤,果然从墙上一跃而下,应声起舞。从此酒客盈门,辛氏发财致富。越十年,道士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氏即在此建楼纪念,后人叫它黄鹤楼。唐代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即指此类传说。

在明清时期,黄鹤楼几经毁损,多次兴工修葺。1981年7月,黄鹤楼又开始重建,主体改为水泥钢混结构。经过十年多的精心施工,已恢复了当年的黄鹤楼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