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31

第31章 天文历法篇(3)

于是,基督教徒便在星期天举行一种宗教仪式——礼拜。如此一来,人们就把星期天称为“礼拜天”。后来,基督教徒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崇拜,就开创了“礼拜制”。他们把一个“星期”称作一个“礼拜”,把星期一称作礼拜一,按此类推,星期六便称作礼拜六。

标准时间的由来

标准时间,又称格林尼治时间。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格林尼治是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有“伦敦咽喉”之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就座落在那里。该天文台是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在位建造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被人们称作是“时间开始的地方”。在那里制定出来的时间,即标准时间,决定着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时间。

1880年,英国国会作出决议,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

1884年,20多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会议作出决议,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其他地区以此类推。例如中国的首都北京处于东八区的位置。

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至英格兰东南角的赫斯特蒙苏的一座小山上。旧址则成了一处供游人观赏的胜地。

夏时制的由来

在夏季把钟表拨快一至二小时,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的办法,叫夏时制。那么,夏时制是怎么来的呢?

20世纪初,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提出在夏季将时钟拨快1小时。他认为,在昼长夜短的夏天里,早晨的宝贵时间被浪费掉,太可惜了。

1916年3月,德国正式向全国宣布把时钟拨快1小时。没过多长时间,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等也相继采用夏时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将夏时制一直延长到11月19日才结束。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把时钟拨快两小时,实行“双倍”夏时制。

一天24小时的由来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将一天划分成24个小时。那时,人们把一天划分成4块,规定白天10小时,夜晚12小时,黎明1小时,黄昏1小时,加起来一共是24小时。后来,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决定白天和夜晚各有12个小时。虽然每小时长短随季节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每年是一样的。

天气预报的由来

19世纪的一场海战,使天气预报问世。

1854年11月14日,英法联军与俄国作战。在黑海上,英法联军的舰队正在进攻,突然出现了暴风雨。顷刻间,英法舰队被狂风恶浪毁于一旦。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命令巴黎天文台展开调查。天文学家勒威耶搜集了各种气象资料,终于弄清事实,并呈报给国王。他指出,有一个低气压转移到东南方向,行至黑海时,酿成这次灾难。

后来,勒威耶提议建立一个气象观测网,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天气情况。然后通知前线。这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构想。不久以后,法国和英国正式开展天气预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旱极的由来

南美洲智利北部阿卡玛沙漠中的阿里卡,被称为“世界旱极”。从1845年到1936年的92年内,那里没有下过一滴雨。在以后的17年中,那里仅下过3场雨,总降水量不过0.5毫米。

旱极的出现,是由于那里常年处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时,温度会升高,水蒸气便很难凝结,但蒸发又十分旺盛,所以带来炎热、干燥的气候。智利是狭长海岸的国家,秘鲁寒流沿海岸北上,寒流的相对低温使近地表的空气变得比较稳定,不容易产生上升运动而凝结成云。

雨极的由来

印度的乞拉朋齐镇被称为“世界雨极”。1961年7月,这个镇的降水量达到了9300毫米。同年,它创造了26461毫米的世界纪录。就是在平时,乞拉朋齐的年平均降水量也有11430毫米。

那里之所以多雨,是因为它处在迎风坡上。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西、北三面地势都比较高,南面却敞开着大门。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热的西南季风顺坡而上,很快就凝结致雨。雨一下起来,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十二生肖纪时的由来

在中国汉代,人们就用12地支配12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12生肖。12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12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12禽兽配12地支的方法。

子时(夜11、12点):在深夜时分,老鼠最活跃,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可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害怕的动物是百兽之王——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兴云行雨之时,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喜欢在此时利用青草掩护自己,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之时,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吟,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是日落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7、8点):此时正是夜晚的开始,犬要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喜欢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12生肖纪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小时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相当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的由来

现在1刻钟指15分钟。“刻”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代,人们用漏壶计算时间。他们在铜壶底下钻出1个小孔,壶内竖起1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随着水从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滴漏”。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上、中、下3只播水壶,下面设1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为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

“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个刻度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14分钟多一点。

节气的由来

“春雨惊春晴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七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

西汉时《淮南子》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同农业息息相关,是我国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法宝。

我国人民根据天文,划分出“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线直射到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又直射赤道,这时是冬至。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比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比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草木茂盛,天气晴朗;“小满”表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伏的由来

伏天,俗称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伏”是怎样来的呢?

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我国流行“干支记日法”,即是把天干、地支,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出六十组的不同名称,用来记日子。凡是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

人们规定,从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阴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有1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要注意降温防暑。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由来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线。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当月亮背向太阳的一面转向地球时,我们就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就是阴历初一,也就是“朔”。当月亮被太阳照射到一半而转向地球时,我们就会见到圆圆的月亮,这一天就是阴历十五,也就是“望”。八月十五这天,月亮离地球较近,所以看起来要更亮。

如果从气候的变化角度来看,“月到中秋分外明”也是有道理的。

中秋时节,从北方大陆吹来的干冷气流使得暖湿气流向南撤走。暖湿气流撤得快,它与干冷气流碰头的机会就少,所以不容易形成云雾,雨天较少。

同时,这时太阳光的倾斜度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热也逐渐减少,气温变低。这样,空气上下对流的现象也逐渐减弱。于是,地面附近的尘埃等杂质难以升到高空去。所以,大气层中云量小,水气、尘土杂质少,出现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的天气。天上的明月也就格外地皎洁。